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49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本文描述的海参骨片化石采自西藏申扎县木纠错西的多布日一带,主要有Theelia planorbicula Mostler,Theelia uariabilis alouakensis Kzour et Mock等晚三叠世诺利期标准分子。充分显示了海参骨片化石的重要的生物地层意义。该动物群的发现首次确定了西藏自治区北部冈底斯一腾冲地层区永珠蛇绿岩带以南晚三叠世海相地层的存在,并为中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廓的确定,以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42.
峡东地区寒武纪三叶虫Palaeolenus的新材料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采自峡东地区宜昌、秭归等地的Palaeolenus Mansuy,1912的新材料的形态、保存状态、挤压变形以及个体发育等方面的研究,提出Megapalaeolenus Chang,1966的模式种Palaeolenus deprati Mansuy。1912是Palaeolenus Mansuy的模式种Palaeolenus douvillei Mansuy,1912的晚出异名,属名Mega palaeolenus Chang和种名Palaeolenus deprati Mansuy均应予以废弃。文中还对原归于Palaeolenus和Megapalaeolenus的种作较大的归并和修订。  相似文献   
943.
我国男性青年体型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男性青年体型发育现状和地区差异。方法 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的方法 ,对全国 31个省 (市、自治区 ) 1 0 0个县 (区 ) 72 0 0 0名男性应征青年的体格状况进行调查。按胸围 身高指数、肩宽 身高指数、坐高 身高指数、躯干腿长指数、皮 弗氏指数的马丁分类标准 ,将所有对象分为不同体型 ,采用SPSS1 1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体型指数及不同体型的检出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窄胸型的检出率为 78 5 % ,华北地区胸阔较宽 ,中南和西南地区的最窄 ;阔肩型的检出率为 6 8 3% ,华东地区肩较宽 ,西北地区最窄 ;全国长躯干的检出率为 70 8% ,华东地区躯干较长 ,华北地区最短 ;亚长腿和长腿型的检出率分别为 35 9%和 4 5 7% ,华东地区青年腿短 ,华北地区腿长 ;瘦长型、中间型、矮胖型体型的检出率分别为 5 0 3%、4 2 9%和 6 8% ,南方较北方消瘦 ,乡村较城市消瘦 ,西南地区瘦长型的检出率最高为 6 0 1 % ,华北地区矮胖型的检出率最高为 2 9%。宽肩窄胸的检出率为 5 0 9% ,长躯干亚短腿的检出率为 32 5 % ,长躯干中腿型的检出率为 2 8 0 %。结论 我国青年总体属宽肩、窄胸、亚长腿或长腿、瘦长或中间体型 ,各地青年的体型存在明显差别 ,南方青年较北  相似文献   
944.
陈海峰  李枢强  张建旭 《动物学杂志》2004,39(6):76-76,F004
300多年前,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陆田纳西地区经历了一场恐怖:大量的长有橘红色眼睛的蝉仿佛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每英亩数百万只蝉让所有人感到恐惧,几个星期以后,这些蝉销声匿迹。以后每隔17年或13年,这种蝉都会爆发一次。时过境迁,200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从美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到西部的伊利诺斯,数千亿只蝉又钻出地面,形成了颇为奇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945.
系统收集并整理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地理分布资料,基于GIS技术,通过生境分析,确定了每个物种的分布范围,采用6470 km2的等面积栅格作为地理分布单元,系统研究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地理分布规律.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有啮类动物156种,隶属于2目、12科、62属,占我国啮类动物总数的71.23%.地理单元的物种丰富度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西部到四川中部的横断山区、陕西秦岭和甘肃南部山地的啮类动物丰富度较高;河北省东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北地区及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湖北的沿江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等地物种丰富度较低.地理单元有无物种分布的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的南北两区(以长江下游-秦岭一线分界),以及青藏高原的半湿润区.  相似文献   
946.
圈养条件下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食物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食物对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Latin ridibundus)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为18只红嘴鸥提供2~6种食物连续圈养4个周期共28 d后放飞,以探讨其食物选择特点.结果表明:1红嘴鸥偏爱新鲜的泥鳅、小鱼、小虾等,但也取食干鱼,以及面包、专用饲料、白菜等;2红嘴鸥昼夜取食,全天食物总消耗量随食物类别增多而增加,为14.4~118.6 g/d,平均(62.67±30.10)g/d,但受取食行为及食物可口性的影响;3红嘴鸥有群体取食特点,少数个体的取食诱导,导致某种食物或者某天的食物日消耗量增大;④改变食物构成时,红嘴鸥要经过1~2 d的取食试探才能正常取食,短期饥饿弱化了这种试探过程;⑤食物不是影响越冬红嘴鸥体重的惟一因素,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但其体重减少,而同期野外红嘴鸥的体重则从274 g增加到369 g.作者认为,在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取食大量面包和专用饲料是对食物短缺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947.
杨灿朝  蔡燕  梁伟 《动物学杂志》2008,43(3):74-74,162
翠金鹃(Chrysococcyx maculatus)分布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地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中国南部,其主要寄主为太阳鸟(Aethopyga spp.)和捕蛛鸟(Arachnotera spp.)(Davies,2000),但也有发现在栗头(翁)莺(Seicercus castaniceps)巢中寄生繁殖的(Payne,2005).  相似文献   
948.
目的:探讨陕西南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突变状况。方法:采用测序方法检测陕西省南部地区233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s)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第18、19、20和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突变与肺癌人口学分布及组织类型的关系。结果:2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共检出82例含有EGFR基因突变,其中第18、19、21号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1.3%、16.3%和18.0%,第20号外显子无突变;男性EGFR基因突变率(31.2%,39/125)低于女性(39.8%,43/108);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39.1%,75/192)高于鳞癌(22%,9/41)。结论:陕西南部NSCLC的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以第19、21号外显子突变为主。EGFR基因变率与NSCLC患者性别和病理类型均无关。  相似文献   
949.
关岭新铺晚三叠世早期卡尼期(Carnian)龙层及其下伏竹杆坡组上、中部的腕足类从上到下可划分为Linguloid,Laballa,Pseudokoninckina等3个化石群落。根据各群落特征分子的固着方式、生活习性、贝体形态和大小,以及与其他生物共同埋藏情况,并考虑围岩性质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得出Pseudokoninckina群落的古生态底域位于BA4内侧至BA3外侧,Laballa群落的古生态位置相当于BA2,而Linguloid群落则为BA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关岭新铺从竹杆坡组中部至龙层呈现明显海退过程,其古生态底域位置从BA4内侧至BA3外侧一直退到BA1。依据此变化绘出新铺卡尼期海平面下降示意图。对创孔海百合被一些学者推断为假浮游的生活方式提出质疑和讨论,得出当时创孔海百合不可能为假浮游的生活方式,它们应是营底栖的。  相似文献   
950.
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在年降水量415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地膜覆盖进程(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30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底墒和施N对作物产量和N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底墒、地膜覆盖和施N均会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和吸N量(α<0.01),其影响顺序为N肥>底墒>覆膜.覆膜对产量的效应因底、施N和覆膜进程而异.从平均看,在低底墒时,各种覆膜处理产量虽有增加,但与不覆膜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在高底墒时,以覆膜60d的产量最高,以不覆膜最低.由于覆膜和底墒影响作物产量和吸N量,因而也影响N效率.在低底墒时,以不覆膜和覆膜30d时N效率最高,而在高低墒时,30d、60d和全程覆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作物产量和N效率,全生育期覆膜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