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南海北部沿海夜光藻赤潮的生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1980~1991年南海北部沿海发生的夜光藻赤潮资料,介绍了夜光藻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从夜光藻发生赤潮的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分析和探讨其发生机制,提出了夜光藻赤潮的生态模式。研究表明:夜光藻赤潮各阶段的消长过程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在夜光藻赤潮发生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其发生机制仍然存在着生物地理学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72.
从我国东海南麂列岛海域采集的桂山原丛柳珊瑚(Hicksonella guishanensis Zou)中首次分离到4个化合物,经MS、NMR等光谱技术分析,结合化学反应和文献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2′-Bigua-iazulenyl(1),鲨肝醇(2),N-棕榈酰基-D-赤式-4(E),8(E)-十八碳神经胺(3),3β,7β,19-三羟基-5-烯-胆甾烷(4)。  相似文献   
73.
外生菌根真菌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东南缘樟子松人工林气温、地温及樟子松人工林根系分布的观测,从温度对外生菌根菌存活与生长影响的角度分析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现象,结果表明:由于沙地表层土壤(0~5cm)高温环境,外生菌根菌无法存活;在沙地20~40cm土层内,温度条件有利于外生菌根菌的存活、生长,而13~42年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树木平均78%的根系分布于该层,说明外生菌根菌的存在阻止或延缓了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衰退,不是导致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枯叶、枯梢、枯枝、死亡的原因.表层土壤外生菌根菌的缺乏使萌发的幼苗不能形成有效根系是导致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4.
三江平原春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通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春小麦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通量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春小麦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通量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主要与年际间降水及田间水分管理差异有关;春小麦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日变化与气温及地下5 cm温度变化有关.生长期N2O的排放较强,休耕期N2O排放量显著下降,冰冻期N2O的排放较微弱,融冻时N2O排放缓慢增强.生长期N2O平均排放通量为0.190 mg.m-2.h-1,收割后到冰冻期间为0.077 mg.m-2.h-1,冻融期间为0.017 mg.m-2.h-1.  相似文献   
75.
温度、光照、盐度及pH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茅华  许海  刘兆普 《生态科学》2007,26(5):432-436
以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实验材料,采用f/2培养基,设置了2个盐度梯度(25和30),4个温度梯度(15℃、20℃、25℃和30℃),3个光照梯度(29.3μE·m-2·s-1、78.12μE·m-2·s-1和126.95μE·m-2·s-1),3个pH梯度(7.0、7.5和8.3)的处理,并计算了不同培养条件下藻细胞在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率,比较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及pH等环境因子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进一步进行盐度、光照的两因素正交实验,并检验两者的交互作用。其中盐度设25、30两个水平,光照强度设29.3μE·m-2·s-1、78.12μE·m-2·s-1和126.95μE·m-2·s-1三个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20℃,光照为78.12μE·m-2·s-1,盐度为25,pH在8.3时是旋链角毛藻的最佳生长条件,此时最大比生长率和生物量达到最高,温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比盐度,光照,pH的要明显得多,实验中其他处理均会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76.
海洋微生物在赤潮生消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赤潮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种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使海水变色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以春季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等间隔采样序列作为随机过程变量,运用随机过程理论,构造了夜光藻种群超阈值风险的成丛随机点过程复合模型,对夜光藻赤潮风险率的随机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夜光藻赤潮的风险估算,并进行拟优合度检验.认为研究结果对预测夜光藻赤潮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
于1994~1998年期间调查了浮游植物生产的生源气候气体二甲基硫(DMS)及其前身二甲基硫丙酸(DMSPp)在我国胶州湾、芝罘湾、东海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然海区中二者浓度都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地理分布规律是,高值出现在沿岸海区和陆架海区,低值出现在外海特别是贫营养海区.就不同季节而言,高值出现在春季或夏季,低值出现在秋季.DMS或DMSPp的分布在大尺度上主要受海流和水团的影响,而在小尺度上营养条件和生物因子则更重要.在近岸海区,硅藻是DMS和DMSPp的重要贡献者.研究海区硝酸盐与DMSPp的关系有两种情况:当硝酸盐浓度低于1μmol/L时,二者为正相关,硝酸盐浓度高于这个阈值时,二者为负相关.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中二甲基硫丙酸作为渗透压调节物质其含量受到氮源可得性的调控.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生活污水入海、海水养殖等也对DMS和DMSPp的浓度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9.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陆地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碳循环模型已成为目前研究陆地碳循环的必要手段.本文针对有关碳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介绍了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基本结构、碳循环过程中涉及的两个基本模型以及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两大类型,并通过对现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式的分析,指出了未来陆地碳循环模型的研究方向可能是发展基于动态植被的生物物理模型.这种耦合模型也可能是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0.
凤眼莲浸出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舒阳  刘振乾  李丽君 《生态科学》2006,25(2):124-127
研究了凤眼莲浸出液对赤潮藻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浸出液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凤眼莲鲜重表示。结果显示,在浸出液浓度大于2g·L-1时,活体凤眼莲浸出液和干凤眼莲浸出液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浸出液浓度达到8g·L-1时,活体凤眼莲浸出液和干凤眼莲浸出液对东海原甲藻都具有杀灭作用,东海原甲藻全部死亡出现的时间分别为培养后的第4t和第5t。经121℃高温处理20min后的活体凤眼莲浸出液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仍然存在,抑制作用并没有显著减弱。研究结果表明凤眼莲的抑藻物质具有用来控制赤潮生物东海原甲藻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