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801.
砂引草属(Messerschmidia L.)在紫草科(Boraginaceae Juss.)分类系统里位置不稳定,为更好地理解砂引草属的分类学位置,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结果如下:(1)花药4室,成熟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1层中层和绒毡层共4层细胞构成,双子叶型花药壁发育类型,分泌型绒毡层,成熟绒毡层细胞含2核,表皮宿存,药室内壁不规则2层,具纤维性加厚;(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型排列,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3)胚珠倒生,单珠被,珠孔狭长,具珠被绒毡层,假厚珠心,部分珠心组织宿存至成熟胚囊时期;(4)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成熟胚囊梭形,极核在受精前融合,反足细胞退化早。砂引草胚胎学特征与天芥菜属(Heliotropium)其他种类胚胎学特征十分相似,稍有不同,鉴于胚胎学特征在属内较为稳定,支持分子系统中将砂引草属置于天芥菜属的分类学处理。  相似文献   
802.
803.
地下水位变化对泥炭地的植被组成及多样性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从而可能会深刻改变泥炭地的储碳潜力。目前,有关泥炭地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水位波动的响应还存在较大争议,且有关亚热带贫营养泥炭地地下水位对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选择鄂西南贫营养泥炭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4个地下水位梯度(–4 cm、–8 cm、–12 cm、–20 cm)下的植被组成、多样性、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探究不同水位梯度对鄂西南贫营养泥炭地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总酚含量显著降低,而溶解氧含量显著增加(P <0.05)。并且,低水位(–20 c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是高水位(–4 c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72%。(2)地下水位显著改变鄂西南贫营养泥炭地物种组成,随着地下水位下降,灌木物种数量增加,且以浅根系的杜鹃花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3)总体上,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灌木多样性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 <0.05),而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不显著。(4)地下水位对植被地上总体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  相似文献   
804.
以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为优势种的贫营养泥炭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汇,其优势植物的生长与分解动态关系着贫营养泥炭地碳汇潜力,但有关氮沉降对贫营养泥炭地优势藓类植物生长与分解的影响还存在很大争议,并且氮沉降对亚热带贫营养泥炭地优势藓类植物生长与分解的研究鲜有报道。该研究以鄂西南贫营养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喷洒不同浓度的NH4Cl溶液,采用生物量收割法和分解袋法,探讨模拟氮沉降对泥炭藓(S.palustre)与金发藓(Polytrichumcommune)生长及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氮沉降对两种藓类植物生长高度与生物量均有明显的影响,且两种藓类植物生长存在一定的氮沉降阈值,约为3g·m–2·a–1;(2)氮沉降对两种藓类植物生长影响程度不同,金发藓对氮沉降的响应灵敏度要大于泥炭藓;(3)高浓度氮沉降(6和12g·m–2·a–1)抑制了泥炭藓分解,低浓度氮沉降(3g·m–2·a–1)对泥炭藓分解的影响取决于分解时间,而所有浓度氮沉降均抑...  相似文献   
805.
吴金  张朝晖  王智慧 《植物研究》2020,40(4):481-489
喀斯特天坑微环境对植物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孔雀藓属蒴齿在喀斯特天坑内的亚显微结构,旨在为微环境下藓类植物蒴齿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蒴齿的亚显微形态研究,孔雀藓属两个种,即黄边孔雀藓(Hypopterygium flavo-limbatum C.Muell)、东亚孔雀藓(Hypopterygium japonicum Mitt)蒴齿双齿层,内外齿层数均为16枚,外齿层背面均具"Z"字形的中脊,齿片形态、曲向、外齿层背侧脊纹、齿条腹侧横纹以及是否具节瘤具有明显的差异,属于稳定性特征,可作为系统分类的依据;而齿片长度、宽度、节片数、横脊数、中脊数,属于可变性特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运用藓类植物蒴齿作为系统分类依据时应作性状的筛选。②光照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以及海拔是影响天坑内黄边孔雀藓(H.flavo-limbatum)蒴齿形态结构发育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空气湿度、光照度以及人为干扰度是影响天坑内东亚孔雀藓(H.japonicum)蒴齿形态结构发育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两种孔雀藓属植物蒴齿结构受湿度的影响最大,其生境多为湿度大、土壤含水量丰富的环境。  相似文献   
806.
807.
808.
809.
该研究以经典分类学方法探讨了中国红蒴真藓复合群(Bryum atrovirens Brid. complex),重点关注根生芽胞特征在分类中的价值。以期厘清中国红蒴真藓复合群的特征和物种组成;明确各物种之间的分类界限和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中国该复合群共有9种,即毛状真藓(B.apiculatum Schw?gr.)、红蒴真藓(B.atrovirens Brid.)、瘤根真藓(B.bornholmense Wink.&R. Ruthe)、棒槌真藓[B.clavatum(Schimp.) Müll. Hal.]、球根真藓(B.radiculosum Brid.)、齿缘真藓(B.rubens Mitt.)、沙氏真藓(B.sauteri Bruch&Schimp.)、星形真藓(B.stellituber Arts)和土生真藓(B.tuberosum Mohamed&Damanhuri),其中星形真藓为中国新分布种,首次观察到该种的孢子体以及红蒴真藓和齿缘真藓的中国标本产生根生芽胞。(2)该类群是适应临时环境的短命植物,主要通过根生芽胞进行无性繁殖,最主要的识别特征...  相似文献   
810.
长岛海域是黄渤海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的热点分布区域之一。为了掌握长岛海域东亚江豚的种群密度与分布特征,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截线抽样法进行了5次东亚江豚目视考察。5次考察总航程2 421 km,共发现东亚江豚614次,1 156头次。相同月份调查种群遇见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不同月份种群遇见率差异极显著(P <0.01),提示东亚江豚种群在该水域可能存在季节性迁移。按照考察月份对数据进行合并处理,长岛海域5月和10月东亚江豚平均种群密度为(0.56±0.11)头/km2(0.46~0.68头/km2)和(3.63±0.25)头/km2(3.38~3.88头/km2),平均种群数量为(20 209±202)头和(2 971±681)头,这在目前已知所有东亚江豚分布区中是最高的。尽管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差异显著,但东亚江豚种群在长岛海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砣矶岛-大钦岛西北侧和东南侧均为高密度分布区,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