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温度对东亚飞蝗取食影响及其食物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对比称重法研究温度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取食及食物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5龄蝗蝻在18、21、24、27、30℃5个温度梯度下发育历期为56.9、34.0、21.3、17.2、15.0d,总取食量为0.85、0.88、0.82、0.99、0.99g。在21、24、27、30℃4个温度梯度下,雄成虫寿命为90.3、62.8、47.0、38.7d,总取食量为3.62、4.67、4.25、4.26g;雌成虫寿命为95.8、63.0、46.3、40.8d,总取食量为6.97、10.48、10.41、11.90g。随温度升高3~5龄蝗蝻近似消化力减小,食物利用率增加;成虫期在18、30℃条件下近似消化力有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温度下食物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2.
采伐对小兴安岭落叶松-泥炭藓沼泽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择伐和皆伐对小兴安岭落叶松-泥炭藓沼泽CH4、CO2、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伐改变了落叶松-泥炭藓沼泽CH4和N2O的季节排放规律,其中对照样地的CH4为夏季吸收、秋季排放,N2O夏秋季吸收;择伐样地的CH4和N2O在夏季集中排放;皆伐样地的CH4在夏秋季排放,N2O则在夏季吸收、秋季排放.但采伐对CO2季节排放规律的影响,均为夏季春季秋季.采伐改变了CH4、CO2和N2O的源汇功能,对照样地为CO2的排放源、CH4和N2O的弱吸收汇;采伐地的CO2排放量下降了1/4,并转化为N2O弱排放源,为CH4的弱排放源或强排放源.择伐样地温室效应贡献潜力较对照样地下降了24.5%,皆伐地则提高了3.2%.  相似文献   
53.
羧酸酯酶是昆虫体内重要的代谢解毒酶系,其主要功能是水解和结合内源性和外源性含有酯键的有毒物质,减缓其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对其羧酸酯酶基因克隆和表达有助于深入探索杀虫剂代谢毒理机制。本研究首先对羧酸酯酶基因(CarE4)进行了克隆,并将其插入到pCold TF DNA Vector中,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原核表达,最后用疏水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了纯化。本文成功建立了羧酸酯酶蛋白原核表达和纯化技术体系,为进一步研究东亚飞蝗羧酸酯酶的生理功能、结构特点和作用原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4.
阿尔泰山是欧亚大陆最为宏伟的山脉之一,其中段的西南坡坐落于中国新疆境内,众多具温带性质的藓类植物分布于此。作者在对阿尔泰山进行苔藓植物区系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分布于阿尔泰山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及布尔津县禾木乡的2个藓类植物中国新记录种——隶属曲尾藓科的短叶曲尾藓[Dicranum brevifolium(Lindb.)Lindb.]和卷叶小曲尾藓[Dicranella crispa(Hedw.)Schimp.]。由地理分布可知,短叶曲尾藓和卷叶小曲尾藓在中国皆为稀有种类。  相似文献   
55.
苏铁类植物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出现在至少3.2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繁荣于中生代侏罗纪,与恐龙共同称霸于地球,故在地球史上,把1.6亿-1.9亿年前的那段长达3000万年的地质时期称为“苏铁恐龙时代”。当时,苏铁类植物形形色色,体态多姿,遍布全世界,成为地球陆地植被的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56.
报道了木何兰小石藓(Weissia muhlenbergiana)为中国新记录种,提供了该种详细的特征描述和显微照片以及孢子电镜扫描照片,同时比较了该种与属内近似种类的异同。  相似文献   
57.
利用扫描电镜法、徒手切片法对中国产的2种异蒴藓进行观察分析。分别观察了孢子大小、颜色、叶片和茎的长度和宽度等。结果表明异蒴藓属植物叶片的一些形态学和解剖学性状表现出了金发藓科植物所共有的特征,异蒴藓属在金发藓科中气孔较明显属于进化性状,而孢壁纹饰则属于原始性状。  相似文献   
58.
从中国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iKarsch的毒腺cDNA文库中分离得到了一个编码毒素蛋白多肽 (命名为BmKCT)前体的全长cDNA序列 .该毒素多肽与已报道的氯毒素 (chlorotoxin)高度同源 ,其蛋白质一级序列有 6 8%的同源性 .为了鉴定BmKCT的生物学功能 ,通过pGEX系统成功地表达了BmKCT ,并用GST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的方法获得了纯化的重组BmKCT毒素蛋白 (rBmKCT) .通过膜片钳实验 ,记录了rBmKCT对人脑星型胶质瘤细胞 (gliomascell)表面的氯离子通道电流的作用 .结果显示 ,BmKCT可以显著抑制人脑星型胶质瘤细胞表面的氯离子通道电流 ,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实验证明 ,在细胞水平上 ,BmKCT是一种新的短链氯离子通道抑制剂 .  相似文献   
59.
河北省绢藓属(Entodon)植物的分类与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建成  李琳  王晓蕊 《植物研究》2004,24(2):226-235
在研究文献和标本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绢藓属(Entodon C. Muell.)植物在中国以及在河北省的研究背景.对采自河北省的210余号绢藓属植物标本进行了研究鉴定,整理出河北省绢藓属植物14种2变种,其中有河北省新记录2种:细疣绢藓(Entodon verruculosus)和中华绢藓(E. smaragdinus).按照吴征镒先生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划分原则\[1\],河北省绢藓属植物可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密叶绢藓短柄变种(E. compressus var. zikaiwiensis)、亮叶绢藓(E. aeruginosus)、陕西绢藓(E. schensianus)、中华绢藓、短柄绢藓(E. micropodus)、和细疣绢藓6种为中国特有分布.作者根据标本编制了河北省绢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并概述了每一种的生境、识别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对河北省绢藓属植物地理分布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0.
To assess the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to rainfall exhibited by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ypes, we compared gas exchange, leaf water potential (ψleaf) and PS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Fv/Fm) between 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 (shrub) and Salsola collina Y. L. Chang(herb) under a series of simulated rainfall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Hunshandak Sandy Land, North China. The values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transpiration rate (E),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Fv/Fm and ψleaf always elevated with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simulated rainfall. Whereas water useefficiency (WUE) maintained constant in H. fruticosum while always decreased in S.collina. Both speciesfully recovered their Pn and Fv/Fm 3d after rainfall, while gs and ψleaf recovered only within 2 d. However, the response patterns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H.fruticosu promote its physiological traits within 5-15 mm rainfall but no further positive enhancement was noted when rainfall was larger than 15 mm. In S.collina, however, the enhancement continued with more water applied. We inferred that H.fruticosum and S.collina responded similarly to rainfall in time courses but differential to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change. S.collina was likely to be physiologically sensitive to instant increasing soil water, that can be regarded as a prodigal water use type; whilst H.fruticosum was a conservative water us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