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6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31.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甲泼尼龙治疗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183例。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将患儿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n=90)和RMPP组(n=93),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儿童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RMPP患儿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甲泼尼龙治疗,并按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2 mg/(kg?d)]、中剂量组[3 mg/(kg?d)]和高剂量组[4 mg/(kg?d)],每组各31例,对比三组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PP组发热天数长于GMPP组,特异性体质、肺外并发症患儿比例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GMPP组,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GM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天数≥10 d、特异性体质、有肺外并发症、CRP≥24 mg/L、LDH≥250 IU/L、IL-6≥17 pg/mL是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高剂量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但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临床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上述时间均短于中剂量组(P<0.05)。低中高剂量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RMPP的发生受到发热天数、特异性体质、肺外并发症以及CRP、LDH、IL-6水平等因素影响。应用4 mg/(kg?d)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儿童RMPP疗效较好,可明显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232.
摘要 目的:不同类型的益生菌株免疫调节功能各异。本文旨在评价植物乳杆菌P-8(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每日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植物乳杆菌P-8(0. 25 mg/kg、0.5 mg/kg、1.5 mg/kg),连续30天,记录小鼠一般情况。给药结束后处死动物,测定小鼠脏器/体重比;小鼠碳廓清实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功能;血清溶血素测定、抗体生成细胞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迟发型变态反应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的活性测定实验评价小鼠的NK细胞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植物乳杆菌P-8对小鼠脏器/体重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植物乳杆菌P-8可显著提高小鼠的碳廓清能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半数溶血值、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及NK细胞活力(P均<0.05)。结论:植物乳杆菌P-8可通过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及NK细胞活力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33.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对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并分析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53例)、B组(53例)和C组(54例)。A组和B组均于麻醉诱导前给予0.5 μg/kg右美托咪定,以0.2 μg/kg?h速率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A组术后镇痛时再给予右美托咪定0.05 μg/kg?h。C组给予等容量和等速率的生理盐水。观察三组的应激反应、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谵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n=28)和无谵妄组(n=13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术后第3 d 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多巴胺、肾上腺素均较手术结束升高(P<0.05)。A组、B组术后第3 d CRP、IL-6、多巴胺、肾上腺素低于C组(P<0.05)。A组、B组术后第3dCRP、IL-6、多巴胺、肾上腺素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C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组间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C组(P<0.05)。A组、C组谵妄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谵妄的发生与年龄、术前抑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数量、术中低氧血症、气腹后PaCO2、白蛋白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抑郁、年龄≥70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数量≥3、术中低氧血症、气腹后PaCO2偏高、白蛋白偏低是导致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可提高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减少谵妄的发生率,同时术前抑郁、年龄≥70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数量≥3、术中低氧血症、气腹后PaCO2偏高、白蛋白偏低是引起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34.
为考察皱环球盖菇子实体的抗氧化活性,利用溶剂萃取法得到皱环球盖菇子实体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4种不同极性萃取物,选用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法、羟基自由基法和还原力法对4种萃取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显示了最强的抗氧化活性;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分析了皱环球盖菇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化学组成,从中鉴定出9种化合物,多数为核苷类物质,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为皱环球盖菇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35.
无定河流域不同地貌区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任宗萍  马勇勇  王友胜  谢梦瑶  李鹏 《生态学报》2019,39(12):4309-4318
分析了无定河流域干流与其支流(黄土丘陵区的大理河和风沙区的海流兔河)的年径流变化(1960—2012)及其成因,并预测了其径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无定河及其不同地貌区支流海流兔河和大理河流域1960—2012年径流量均显著下降,但年降水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无定河和海流兔河流域年蒸散量未发生显著变化,仅大理河流域年蒸散量在1990s年代后期显著增加。无定河流域径流变化突变点发生在1979年和1996年,海流兔河流域径流变化突变点在1971年和1990年,而大理河流域径流突变点发生在1971年。人类活动对大理河流域1972—2012年径流减少的贡献大约占50%,对海流兔河流域1972—1990年和1991—2012年两个时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44.4%和82.4%。未来,无定河及其支流年径流量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归因分析表明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减少了大理河流域侵蚀产沙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理河流域的径流量,而过度的农田灌溉引水是海流兔河径流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在大理河流域要优化现有植被建设布局,减少流域蒸散发,减缓径流下降;在海流兔河流域要进一步退耕还林(草),适当控制农田灌溉面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在减少灌溉用水的同时提高流域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236.
目的:确定腰硬联合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半数有效剂量芬太尼的效果和副作用,并与蛛网膜下腔注射半数有效剂量的布比卡因进行对比。方法:首先,确定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筛选50例符合的产妇行腰硬联合分娩镇痛,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的剂量始于25μg,如果镇痛有效,下一病例减少2.5μg芬太尼;如果无效则下一病例增加2.5μg芬太尼。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行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和95%可信区间(95%CI)。第二步,筛选100例需要进行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入ED50芬太尼组(F组)和ED50布比卡因组(B组),比较两组药物镇痛效果及起效时间、产妇下肢运动阻滞程度及血压心率变化、胎心变化和镇痛全程药物追加次数。结果: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分娩镇痛的ED50为11.5μg,95%CI为3.5-15.4μg。F组镇痛的平均起效时间为(12.0±3.8)min,两组镇痛的成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218),F组需要追加PCA的病例百分率明显少于B组(P=0.018)。F组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轻于B组(P=0.018)。两组镇痛方法对产妇的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影响。两组胎心下降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F组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0)。结论:腰硬联合分娩镇痛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的ED50为11.5μg,95%CI为3.5-15.4μg。蛛网膜下腔注射半数有效剂量的芬太尼可以提供简便、持久、满意和安全的镇痛效果,并且对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较小,但其所致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237.
目的:对不同检验时间的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阳性率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间住院治疗的2106例患者在不同检验时间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时间血培养标本、非呼吸道标本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第二时间(10.23%/6.25%、35.16%2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一时间呼吸道标本阳性率明显低于第二时间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率(28.92%/3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时间粪便标本阳性率相同,均为2.40%。结论:对于临床微生物标本应尽量做到立即送检,以减少微生物繁殖、厌氧菌的过度生长等对微生物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要加强临床检验人员专业素养、提升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23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生境中柔毛淫羊藿的有效成分,并运用oneway ANOVA统计分析了不同生境中柔毛淫羊藿有效成分的差异以及形态参数和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生境中,相对光照强度较低的生境,其形态参数和植株各个部位的生物量均要低于光照强度相对较强的生境,但3个生境中的整体叶形基本一致;三个生境中淫羊藿总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在光照强度较高的生境中要大于光照较低的生境;柔毛淫羊藿植株各个部位的有效成分大小为叶>根>茎;在不同生境中柔毛淫羊藿叶片的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都能达到用药标准,其余的部位则不能达到用药标准.因此在人工栽培柔毛淫羊藿时,应模拟野外生长条件,以期提高柔毛淫羊藿质量,替代和保护野生资源.  相似文献   
239.
为了解析基因型相同但宿主来源不同的新城疫病毒的全基因组差异。本文采用RT-PCR方法分别获得4株(JS/3/09/Ch,ZJ/3/10/Ch,AH/2/10/Du,JS/9/08/Go)Class I 基因3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并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Class I基因3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本实验4株病毒的基因组长度均为15198bp,在基因组1607~1608位有6碱基的缺失,在2381~2382位有12碱基的插入,裂解位点为112EQ/RQE/GRL117是标准弱毒特征。5株Class I基因3型病毒之间全基因组同源性超过93%;而与Class II弱毒株同源性最低只有72.2%;比较6个结构蛋白基因的同源性,NP基因的同源性最高(98.3%~96.4%),而P基因最低(96.1%~91.9%)。结果表明不同宿主来源的Class I基因3型新城疫病毒在遗传信息方面差异不大,但NP/F/L基因的变异幅度较P/M/HN基因明显。  相似文献   
240.
青海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青海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差异。用超声提取作为沙棘总黄酮的制备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作为沙棘总黄酮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沙棘根、茎和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12、11.37和95.87 mg/g,叶中总黄酮含量远高于根和茎。与其他植物和其它地区沙棘叶片中总黄酮的含量相比,青海沙棘叶片中总黄酮含量都较高,因此青海沙棘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