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13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LIU Hai-Ping LIU Yan-Chao LIU Shu-Yun SONG Xiao-Guang TSERING Luo-Jie LIU Meng-Jun LIU Le-Le RAO Chang-Wei 《水生生物学报》2018,42(6):1169-1179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叶须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研究通过对其繁殖力和繁殖策略的研究, 旨在为双须叶须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3年2月至3月以及2014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区段采集到1030尾双须叶须鱼, 雄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25—400 mm, 雌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75 mm以上, 其中Ⅳ期、Ⅴ期的雌鱼65尾, 体长为320—500 mm, 体重为411.6—1328.0 g。采用SL50%的方法, 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60.90 mm,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0龄; 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54.53 mm,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5龄。从不同月份不同性腺发育期所占比例, 不同月份的性体指数变化以及不同月份卵径分布图, 可以看出双须叶须鱼属于同步产卵类型, 集中在2—4月份。双须叶须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487粒, 平均相对体长繁殖力为7.2粒/mm, 平均相对体重繁殖力为4.3粒/g, 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 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群体性比为1.23 鲶1。综上所述, 双须叶须鱼是繁殖力较低、性成熟较晚和繁殖期较短的鱼类, 我们针对其繁殖特性提出了一些保护性建议。 相似文献
32.
川、滇巨须隐翅虫属二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巨须隐翅虫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川、滇标本时,发现巨须隐翅虫属OxyporusFabricius(1775)二新种,报道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溪巨须隐翅虫oxypomsriparius新种(图1~4)雄性:头黑色,触角、下颚须、下唇黄色,上颚黑色。前胸背板黑色。鞘翅前部黄色,后外角有一三角形黑斑,其前界由外缘中部约伸至缝端,但不与缝相接。小盾片黑色,鞘翅与之相邻的黑域小。足黄色,跑节色稍深。腹部第2~4可见背扳两侧黄色、中部黑色,第5、6背板黑色,腹末黄色。体长67~7.5mrn。头稍横宽(0.75:1.15mm),略较前胸短(O.75:O.9mm),与之约等宽。… 相似文献
33.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大头金蝇(hrysomyia megacephala)和肥须亚麻蝇(Parasarcophaga crassipalpis)精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核的变态过程.精细胞从球形细胞演变为线形精子,核要经历四个时期,即:球核期,细胞为球形,核亦为球形,核膜与一般体细胞核无异;棒核期,核拉长如棒,顶体形成,核膜孔聚集于一侧;染色质凝聚期,染色质与核质分开,经过一系列变化,再凝聚成致密的块状,多余核质从核孔聚集处开口排出核外;成熟期,核变成一团电子密度极大的腊肠形.精细胞抛弃绝大部分细胞质和多余的结构,变成线形精子.以上演变过程两种蝇类完全相似,但在染色质凝聚期的变化中差异却很大:大头金蝇凝聚程序为:细纤维—粗纤维—块状—致密团;肥须亚麻蝇则为:蚁蚕状—纵列薄片状—厚片状—块伙—致密团. 相似文献
34.
本文对采自云南省的细须螨科Tenuipalpidae Berlese,1913细须螨属Tenuipalpus Donnadieu,1875 1新种勐仑细须螨Tenuipalpus menglunensis sp.nov.进行详细描记,并与近似种作了比较。模式标本保存在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 相似文献
35.
在整理一种斧须隐翅虫Oxyporus proximus Cameron异名录时,作者发现,以前在“var.”(v.,varietas,variety)或“form”(f.,forma)标示下发表的一些物种名称,难于确定其可用性(availability)。根据新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简称《法规》),1960年以后不再承认这类名称。对于1961年以前发表的这类名称,如果原始作者没有清楚说明是亚种以下的,则该名称就是可用的,否则就是不可用的。在动物分类学历史的早期,以“var.”、“form”诸如此类标示发表新学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随后的分类学家们也多将这类名称收在相关著作的异名录中,这也意味着,直到《法规》有相关规定之前,专家们承认这类名称的分类命名地位。通过讨论《法规》有关条款,分析隐翅虫科和阎甲科若干亚科数据,作者发现,《法规》第45.6.4条规定在实际使用中有困难,加上历史原因,在判断亚种下名称的可用性时容易产生混乱。 相似文献
36.
中国"四须鲃"类的系统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须鲃属是一个“大口袋”类群。中国的四须鲃实际上分属于至少4个不同的属。通过与Rainboth的分类系统比对之后,对中国四须鲃属鱼类的分类系统重新进行了以下的修订:①保山四须鲃、软鳍四须鲃和异口四须鲃归入新光唇鱼属;②小四须鲃归入盘齿鲃属;③分布于云南的高体四须鲃实为大鳞四须鲃,大鳞四须鲃应归入高须鱼属;④其余四须鲃属鱼类,抚仙四须鲃、常氏四须鲃、太平四须鲃、云南四须鲃、颌突四须鲃(=洱海四须鲃)、鲂形四须鲃、棱四须鲃、后鳍四须鲃和油四须鲃均归入吻孔鲃属。 相似文献
37.
38.
40.
为丰富双须叶须鱼 (Ptychobarbus dipogon) 繁殖生物学,实验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及HE染色方法,对西藏双须叶须鱼的性腺发育及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结果表明:双须叶须鱼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其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在第Ⅴ期卵巢中,小卵和大卵数量比例为1.38 鲶1,存在败育现象。雌性卵母细胞在第3时相卵黄颗粒和滤泡;第4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数量迅速增多,细胞核向动物极移动;第5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融合成片,卵细胞与滤泡膜分离并游离于卵巢腔中。双须叶须鱼精巢为小叶型,其生殖细胞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其精巢发育也分为6个时期。双须叶须鱼属于分批同步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