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13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革胡子鲇上颌须离体标本味觉反应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天澄  黄溢明 《动物学报》1995,41(2):158-166
本实验采用革胡子鲇离体上颌须-传入神经标本,记录传入神经电活动,测定了须部味蕾对动物组织浸提液、氨基酸、酸盐化合物等多种化学刺激的反应。发现某些物质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另外,机械刺激也引起较强的反应。分析传入神经单纤维的记录结果,可将化学刺激引起的味觉反应分为3种单元类型:(1)对精氨酸特别敏感;(2)对柠檬酸和氯化胺有较强的反应;(3)对多种刺激都有一定的反应。实验表明,革胡子鲇的须部味蕾可能是一  相似文献   
12.
中华须鳗嗅觉器官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10尾不同体长中华须鳗嗅觉器官的结构.结果表明:中华须鳗嗅囊呈楔型;嗅囊膜和嗅囊腹面的透明膜共同围成嗅囊腔;嗅囊长径与眼径的平均比值为2.2倍;每侧嗅囊嗅板数变化范围在30~44之间;嗅板远轴端有一纤毛和嗅孔密集的舌状游离突;嗅板上皮纤毛密集,纤毛细胞表现为3种类型:纤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和微绒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和微绒毛细胞也出现在嗅囊壁.嗅板上大量的纤毛表明,中华须鳗嗅囊的水动力机制应属嗅板纤毛搅动型(isosmates).除观察到嗅囊壁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微嵴外,还首次在嗅板上观察到一种呈荸荠状的杆状细胞.  相似文献   
13.
报道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儿童头部脓癣1例.患儿为4岁幼女,因头皮部丘疹1个月,脓肿4d就诊.内服青霉素V钾无效.取断发镜检查见发外真菌孢子,培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细菌培养为棒状杆菌.经内服和外用特比萘芬抗真菌,静脉输入头孢噻肟钠联合克林霉素及万古霉素抗细菌治疗,12d后脓肿减轻,细菌培养阴转,但真菌培养仍阳性,继续抗真菌治疗2个月后皮损消退,真菌检查阴性.  相似文献   
14.
报道须癣毛癣菌引起的人兔共患体癣3例.患者皮损均为环状红斑丘疹,上覆鳞屑,炎症明显,伴瘙痒,均与兔子有密切接触史,且兔子均有明显皮损.取患者及兔子的皮屑真菌镜检及培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经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后治愈.  相似文献   
15.
记述中国盔胸夜蛾属1新种:丁氏盔胸夜蛾C.dingi Cheng& Han sp.nov.,分布在中国陕西省,是本属的第2个种;文中还提供了本属基于雄性外生殖器特征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是由须癣毛癣菌侵入皮肤真皮导致的一种浅部真菌的深在感染。也称为Majocchi肉芽肿,毛囊周围肉芽肿,临床上较少见。作者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为华北地区常见耐污种,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中。本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法对4龄红裸须摇蚊幼虫肠道内细菌种类进行分离,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比对,结合菌落形态、系统进化分析等方法进一步鉴定菌株种类,同时探究可培养菌株对重金属(铜、镍)的耐受情况。结果表明,红裸须摇蚊幼虫在重金属铜暴露下的24 h-LC50、48 h-LC50、72 h-LC50、96 h-LC50分别为6304.86、403.59、29.33以及14.43 mmol/L,在重金属镍暴露下的24 h-LC50、48 h-LC50、72 h-LC50、96 h-LC50分别为339.52、182.18、102.59以及60.94 mmol/L。利用LB、NA、BHI、MC 4种培养基,从幼虫肠道分离纯化到16种不同遗传型细菌,分属2门 9科16属,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另外,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sp.对重金属铜和镍有良好耐受性。通过研究红裸须摇蚊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群落组成以及重金属胁迫下摇蚊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生长情况,可为水生昆虫肠道菌群资源库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也可为筛选出具备重金属代谢功能的细菌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主要综述了须癣毛癣菌在特比萘芬作用前、后的形态学变化。当特比萘芬作用于须癣毛癣菌后,因浓度不同而发生程度不同的超微结构改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菌丝发生弯曲和肿胀,顶端和中间出现球状膨大,菌丝变短粗,甚至坍陷、剥脱、破裂。分生孢子的细胞壁表面粗糙、出现小孔、凹陷、甚至外层剥脱。在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皱缩的胞浆膜和细胞外壁之间或细胞核内出现电子致密颗粒,胞浆膜、核膜、线粒体膜等不连续甚至出现变性。分生孢子细胞壁外层剥离,细胞膜被破坏,胞浆内出现膨大的空泡和电子致密区,并黏附到胞浆膜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早期发育特征研究,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 双须叶须鱼卵径3.7—3.9 mm, 吸水后的卵径可达5.1—5.3 mm。在水温10℃左右的条件下, 经历336.02h孵化出膜。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可将胚胎发育分为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孵化阶段共7个阶段34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12.4 mm, 第1天体色素出现, 胸鳍上翘, 鳃盖骨出现, 下颌原基出现; 第2天鳃弓原基出现; 第3天消化道出现, 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出现, 体表色素细胞带出现; 第5天口凹形成, 鳃丝形成; 第6天胸鳍褶, 背鳍褶, 腹鳍褶出现; 第7天鼻凹出现, 星芒状色素团出现; 第9天鳔前原基出现; 第11天尾鳍鳍条开始出现, 胸鳍开始颤动; 第13天鳔1室出现, 半规管形成; 第17天背鳍分化出来; 第21天腹部鳍褶变大, 舌颌骨清晰可见; 第28天脾脏出现; 第33天出现腹鳍鳍条; 第34天鳞片出现; 第85天稚鱼的形态与成鱼无异。双须叶须鱼是已报道裂腹鱼类卵径最大, 较四大家鱼卵周隙小, 是对高原隆起所导致的高寒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20.
虾须草属Sheareria (菊科Compositae)是我国特有的单型属.国内学者将其置于向日葵族Helianthereae米勒菊亚族MiUeriinae,而Robinson和Nesom则认为该属应归属于紫菀族Astereae.我们比较该属与向日葵族、紫菀族代表植物种类的微形态学、解剖学和细胞学特征.虾须草S. nana舌片近轴面细胞为线形,具横向条纹,细胞中央纵向隆起,与紫菀族代表种相同或相近,而与向日葵族的代表种中的细胞近圆形、表面具乳突存在显著区别.在舌状花子房壁横切面上维管柬(肋)间部分的结构上,5种向日葵族植物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子房壁含3-4层结构,即表皮、下皮层、小细胞区,有的还有薄壁细胞层;表皮与下皮层细胞大小和形态一致,排列整齐.虾须草与5种紫菀族植物的子房壁均只由表皮和薄壁组织组成.虾须草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8sm.虾须草与紫菀族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9,而和向日葵族普遍存在的染色体基数x=10不同.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虾须草属应置于紫菀族,而不是向日葵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