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27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对胸窗萤Pyrocoelia pectoralis Oliver 4龄幼虫捕食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Benson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解剖幼虫消化道进行观察,发现幼虫的食道在与上颚基部骨化结构相连处分为2支,呈Y型结构,分别与2个上颚的中空管道相通;无毒腺结构存在。将幼虫头部及消化道各部分提取液注射到灰巴蜗牛体内后发现中肠提取液对蜗牛的致死效果显著高于头部和消化道其它部分提取液对蜗牛的致死效果(df=68,P<0.05),比较不同浓度中肠提取液对蜗牛致死效果的差异后发现,浓度为5 mg/mL的中肠提取液对蜗牛的致死时间(15.96±4.48)min与幼虫正常捕食的时间(14.47±2.32)min最为相近。  相似文献   
72.
随着高通量RNA测序(RNA-Seq)技术的发展和测序成本迅速下降,RNA-Seq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为生物学家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转录组提供了机遇。高通量测序具有读长短、存在一定比例的测序错误、数据量大等特点,因此RNA-Seq数据分析与基因组分析和传统的EST数据分析有所不同。本文通过介绍不同的测序平台、原始数据产生和低质量数据过滤的计算流程,对短序列比对、转录组拼接、功能注释、以及差异表达分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后对RNA-Seq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RNA-Seq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3.
丰水期长江感潮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与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6、8月对长江口门至江阴的河口段浮游植物进行了拖网采集,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9属239种。其中:硅藻123种,甲藻19种,绿藻和蓝藻各42种,裸藻9种,黄藻4种。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硅藻次之,两者合计在群落中的比例超过了95%。优势种也主要以蓝藻(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柔软腔球藻Coelosphaerium kuetzingiarum、微囊藻Microcystis spp.、颤藻Oscillatoria spp.和席藻Phorimidium spp.)构成,硅藻仅有2种(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和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口门内盐度均<0.5,群落基本以淡水类群为主,口门附近则以半咸水类群为主,海水类群主要位于口门外(盐度>13)。随着水温和营养盐水平的升高,8月浮游植物平均丰度(347.75×104 个/m3)明显高于6月(204.19×104 个/m3)。根据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丰水期长江河口段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存在显著(P<0.01)的时空差异。对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资料发现,长江口门内网采浮游植物丰度显著升高,且优势种也从硅藻(骨条藻、直链藻和圆筛藻)转变为蓝藻(颤藻、鱼腥藻和微囊藻)。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甲胎蛋白(AFP)表达调控载体pAFP-P53-EGFP对AFP表达阳性肝癌模型靶向治疗作用。方法以人肝癌HepG2(AFP阳性)、人肝癌SMMC7721(AFP阴性)细胞于BALB/c-nu裸小鼠右腋皮下荷瘤,14d成瘤,免疫组化检测AFP。将构建好的pAFP-EGFP和pAFP-P53-EGFP重组质粒于肿瘤内注射,观察肿瘤体积变化,通过免疫组化观察p53在HepG2肿瘤中的特异性表达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荷HepG2、SMMC7721细胞株裸鼠14d皮下肿瘤生长良好,且肿瘤体积均为500mm3左右,经HE染色证实造模成功。同时,AF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接种HepG2细胞的肿瘤组织AFP表达阳性,SMMC7721细胞的肿瘤组织AFP表达为阴性。经pAFP-EGFP和pAFP-P53-EGFP重组质粒治疗后,p53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接种HepG2细胞的裸鼠pAFP-P53-EGFP治疗组p53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可见明显细胞凋亡现象,且肿瘤体积较对照组减小。结论含AFP基因调控序列的pAFP-P53-EGFP载体可专一性地作用于AFP阳性肝癌细胞,引起肝癌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  相似文献   
75.
以短乳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胸苷磷酸化酶高产菌株。首先采用紫外复合诱变筛选出EA42、EB27作为基因组重排育种的亲本并制备成原生质体,分别采用紫外照射50min和60℃水浴加热60min双亲灭活原生质体,然后用质量分数40%PEG6000,30℃恒温诱导融合10min进行基因组重排。经过3轮基因组重排育种,成功选育出3株胸苷磷酸化酶高产菌株,其中菌株F3-36在菌体发酵量提高的前提下,进行5次传代测试其胸苷磷酸化酶活均在2.500U/mg湿菌体,比原始菌株酶活提高了260%。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霉素对大鼠局灶节段硬化肾病模型的影响。方法左侧肾切除加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阿霉素致大鼠肾脏局灶节段性硬化,观察不同剂量阿霉素对模型大鼠成活率、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尿素氮、肾脏病理的影响。结果不同阿霉素注射剂量组大鼠4周、8周成活率随着注射剂量的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且4周、8周时阿霉素注射剂量4.5~6 mg/kg组模型大鼠成活率均低于50%;8周时成活率与注射剂量呈高度显著性负相关(r=0.9045,P〈0.01)。各阿霉素注射剂量组于1周出现尿蛋白明显升高(P〈0.01)、2周出现血清肌酐明显升高(P〈0.01)、4周出现血清尿素氮明显升高(P〈0.01),并均呈进行性增高,2周时除3 mg/kg组外,其余各组血清尿素氮较正常组高(P〈0.01,P〈0.05);8周时各注射剂量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与阿霉素注射剂量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r=0.942 9,P〈0.01;r=0.938 4,P〈0.01;r=0.956 8,P〈0.01)。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均提示肾小球出现局灶节段硬化表现,且硬化程度随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呈加重趋势。结论阿霉素尾静脉注射剂量3 mg/kg模型组大鼠死亡率低,同时大鼠肾脏病理又能表现出符合人类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的改变,是较为理想的造模剂量。  相似文献   
77.
目的检测Actin binding Rho activator(ABRA)在不同年龄大鼠腰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定量检测不同年龄大鼠腰段脊髓中ABRA蛋白水平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不同年龄大鼠腰髓中ABRA细胞定位。结果Western blot显示ABRA在新生鼠腰段脊髓中表达显著高于成年鼠及老年鼠。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BRA广泛表达于神经元的胞核、胞浆和突起,在腰髓前角,与前角运动神经元存在共定位,在腰髓后角,与小的NeuN阳性感觉神经元存在共定位。腰髓前角、后角的阳性细胞计数均显示新生鼠ABRA+NeuN双阳性细胞占总ABRA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成年鼠及老年鼠。结论ABRA广泛表达于腰髓中的神经元,ABRA在新生鼠腰髓中表达最强,随年龄的增长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提示ABRA可能参与了腰髓中神经元的发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78.
79.
【背景】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种群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引进的莲草直胸跳甲泰国种群的温度适应性,同时与福州本地种群相比较,可以有效地利用其防治空心莲子草。【方法】采用室内继代饲养的方法,设置3个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福州本地种群和泰国热带种群的成虫产卵量及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泰国热带种群的繁殖力显著高于福州本地种群。随着温度的升高,泰国热带种群和福州本地种群的产卵量均有显著下降,但泰国热带种群的产卵量均稍高于福州本地种群。在3个试验温度下,莲草直胸跳甲泰国热带种群的成虫寿命较福州本地种群的寿命长。【结论与意义】莲草直胸跳甲泰国热带种群对温度的适应性和繁殖力强,更容易构建种群,有利于对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明罗哌卡因、氯胺酮混合液在新生儿骶管阻滞术后镇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45例即将行骶管阻滞的新生儿,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5人,其中A组患者行罗哌卡因骶管阻滞,B组患者行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并氯胺酮皮下注射,C组患者行罗哌卡因、氯胺酮混合液骶管阻滞.术后于1、2、4、6、8、12、24h分别记录各患者的镇痛情况以及镇痛时间,采用FLACC法评价镇痛效果,以评分<4分的维持时间作为有效镇痛时间.并且观察术后48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之间比较镇痛时间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不需要镇痛的患者例数,发现两组间并没有较大差别(P>0.05).相比较于A、B两组,C组患者阵痛时间明显延长,并且术后4、6、8、12、24h患者不需要镇痛明显增多(P<0.05).而在不良反应方面,三组患者均未表现出过强的不良反应.结论:罗哌卡因、氯胺酮混合液用于新生儿骶管阻滞效果较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