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Aims Shrubland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vegetation types in northern China. Previous studies on pattern and dynamics of plant biomass have been focused on forest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while relevant knowledge on shrubland ecosystems is lacking. It is important to include shrublands in northern China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in estimating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biomass in China.
Methods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and samplings from 433 shrubland sites, we explored the distribution and allocation patterns of biomass in relation to climatic and soil nutrient factors of shrublands of temperate China.
Important findings The average shrubland biomass density in northern China is 12.5 t·hm-2. It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from temperate deciduous shrubland in northeast to desert shrubland in northwest. The average biomass density of temperate deciduous shrubland, alpine shrubland, and desert shrubland is 14.4, 28.8, and 5.0 t·hm-2, respectively. Within temperate deciduous shrublands, plant biomass is lower in North China tha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averag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density of shrub layer is 4.5 and 5.4 t·hm-2, respectively; while that of grass layer is 0.8 and 1.8 t·hm-2, respective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 biomass allocation across different plant organs. The belowground-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 of shrub exhibit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e leaf-stem ratio increases with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leaf biomass is low in arid region.  相似文献   
142.
所有慢性肾脏疾病,尽管病因各不相同,但在发展到终末期时,其共同的病理特征都是肾脏间质的弥漫性纤维化。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决定了肾脏疾病的归宿。近十五年来,在对肾脏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样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发生机制及作用研究,无疑是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3.
首次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2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岩中发现保存精美的牙形刺化石,包括6属13种和未定种,含一个新亚种Belodina longxianensis minor subsp.nov.。根据牙形刺化石确定,良里塔格组上部属于上奥陶统中部的Belodina confluens带。中2井良里塔格组第2—4层生物礁发育的精确时代是Belodina confluens带。  相似文献   
144.
描述了陕西蓝田地区蓝田组底部发现的新罗斯祖鹿化石。该种中等大小,具三分支鹿角,主枝弯曲,角基脊延伸至额骨上;年轻个体的角环与第一分支间距离长,眉枝长且弯曲;下颊齿的古鹿褶不发育或缺失。整理中国发现的祖鹿化石,认为中国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应该有5个种存在: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山西祖鹿(C.shanxius)、化德祖鹿(C.huadeensis)、最后祖鹿(C.ultimus)和凤岐祖鹿(C.fenqii)。新的生物年代学数据以及对比分析提示祖鹿可能起源于欧洲,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加强从保德期开始迁入中国。不同于新罗斯祖鹿,山西祖鹿为适应气候与环境改变而出现了较明显的形态改变。上新世之后冬季风的加强致使祖鹿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到更新世早期仅在中国南方有遗存。  相似文献   
145.
1983年,Wickham教授首先提出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此后,微创泌尿外科逐渐成外具有科学意义上的微创外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上尿路的腔内手术,包括PNL(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URS(Ureteroscopic)、f-URS(Flexible ureteroscope)等。与传统手术相比,上尿路的腔内手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并且可以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临床应用较广泛。在腔内操作时,为保证术中手术视野的清晰度,手术多采用生理盐水(NS)进行灌注,进而导致肾盂压力升高,引起各项潜在的危害。因此如何在上尿路腔内手术中降低肾盂压力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近些年,腔内器械的改进,包括镜体灌注通道入路与出路的分开设计、回流鞘的设计、压力泵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肾盂压力。灌注液体中加入相应浓度的药物,抑制上尿路平滑肌的蠕动与收缩,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肾盂压力。本文介绍了上尿路腔内手术中肾盂压力的影响因素,回顾了肾盂压力升高后的危害,分析了肾盂压力升高机制,总结了肾盂压力降低的各种方案以及将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6.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II类不同垂直骨面型上气道与舌骨形态及位置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60名成人骨性II类患者,男女比例1:1,依据GoGn-SN角分为三组(高角组、均角组及低角组),在自然头位下拍摄CBCT,运用MIMICS软件对上呼吸道及舌骨进行三维建模并测量21项相关指标,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上气道各段之间及舌骨形态、位置的差异。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鄂咽上界平面矢状径长度(PNS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上气道各段高度(UTH、ETH)及宽度(PNSW、UTW、ETW)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角组上气道鄂咽下界及舌咽下界矢状径长度(UTL、ETL)与均角和低角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随着垂直骨面型增大,呈现高角均角低角的趋势。高角组上气道鄂咽及舌咽体积明显小于均角和低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形态及位置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垂直向生长方式对上气道产生影响较大,而对舌骨的生长发育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棕榈酸(Palmiticacid,PA)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并通过检测肝癌细胞系中CD147-MMPs信号通路在PA影响下的变化,初探PA影响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PA(0、20、50、100μM)作用SMMC-7721细胞后(8、16、24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及Transwell实验评价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CD147蛋白及其mRNA的水平,ELISA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A作用SMMC-7721细胞后,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高(P0.05);CD147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培养上清中MMP-9的浓度显著增高(P0.05),MMP-2的水平则无变化。不同的梯度组之间相比较,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CD147的表达水平(蛋白及其mRNA)以及培养上清中MMP-9的浓度均随PA作用时间和作用剂量的增大而产生更显著的增高。结论:PA通过活化CD147-MMPs信号通路促进SMMC-7721细胞的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148.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在多种生物数据中找到了确定性机制。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SON)神经元自发产生不规则的放电。为了研究这些不规则放电是否含有确定性机制,用电流钳对大鼠SON神经元进行全细胞纪录,取动作电位峰峰间期序列(interspike interval,ISI)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的检测时间序列非稳定周期轨道的方法分析ISI序列,发现ISI含有非稳定  相似文献   
149.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 ,在多种生物数据中找到了确定性机制。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upraopticnucleus,SON)神经元自发产生不规则的放电。为了研究这些不规则放电是否含有确定性机制 ,用电流钳对大鼠SON神经元进行全细胞纪录,取动作电位峰峰间期序列(interspikeinterval,ISI)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的检测时间序列非稳定周期轨道的方法分析ISI序列 ,发现ISI含有非稳定周期轨道族 ,即周期1 ,周期2 ,和周期3存在。结果表明 ,SO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序列存在确定性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0.
树冠结构参数及附近风场特征的风洞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风洞模型实验,分析了树冠结构参数(疏透度β、透风系数α)和际近的风速场特征,结果表明,透风系数与疏透度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α=β^0.6,树冠附近的风速减弱区为椭球形立体空间,减弱区随树高,冠幅的增大而增大,随透风系数(或疏透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水平和垂直剖面上,等风速线分别为椭圆形和椭圆线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