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多异瓢虫的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健  何嘉  张蓉  贺达汉 《昆虫知识》2009,46(4):605-609
测定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在13,17,21,25,29和33℃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梯度下,多异瓢虫全世代历期依次为:(62.23±3.42)d,(48.31±2.96)d,(25.01±2.53)d,(20.78±1.83)d,(13.68±0.67)d和(10.92±0.58)d。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出多异瓢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其全世代的分别为10.85℃和249.79日.度;由微分法求出Logistic曲线方程中的最大发育速率K,进而由最小二乘法求出a、r,从而确定出多异瓢虫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Logistic曲线关系,其全世代的为:V=0.101156/[1+exp(3.905041-0.183509T)];由Lagrangc中值定理求出各虫态的发育最适温度、适宜温区,其全世代的分别为:Tmid(最适温度)=21.28℃、Tmin(适宜温区下限)=11.55℃、Tmax(适宜温区上限)=31.01℃。  相似文献   
222.
223.
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瓢虫科食性高度分化。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触角转录组数据库,探讨其触角嗅觉相关基因与食性分化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七星瓢虫成虫触角转录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挖掘嗅觉相关基因,并与已发表的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yioctopunctata转录组进行比较。【结果】共获得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31 775条unigenes,其中69.71%的序列得以注释,NR数据库中注释最多,为20 539条。据注释信息,挖掘到27个嗅觉相关基因,包括1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基因,13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 CSP)基因,4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 OR)基因,7个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 GR)基因和2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 SNMP)基因。相对应地,在植食性茄二十八星瓢虫转录组中鉴定到38个嗅觉相关基因,包括七星瓢虫中未发现的1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 IR)基因。在各类型嗅觉相关基因中,茄二十八星瓢虫转录组的OBP基因比例(13.16%)高于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的(3.70%),而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的GR基因比例(25.93%)则高于茄二十八星瓢虫转录组的(13.16%)。【结论】触角嗅觉相关基因数目不是昆虫食性分化的主因。本研究获得了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学资源,初步探讨了嗅觉相关基因同瓢虫食性分化的关系,为了解瓢虫乃至昆虫食性分化的分子基础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224.
为探明桃蚜Myzus persicae是否可以识别来自其捕食性天敌的嗅觉和视觉信息,本研究采用桃蚜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这一猎物-捕食者系统,在室内测定了无翅桃蚜对龟纹瓢虫成虫体色和挥发物的识别反应。选择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无翅桃蚜既能通过视觉信息识别瓢虫的存在,也能通过嗅觉信息识别瓢虫的存在,说明桃蚜对龟纹瓢虫体色和气味信息的识别存在一定的冗余现象。剂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龟纹瓢虫粗提物的剂量与其对桃蚜的驱避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识别反应剂量的临界值在0.3~0.6个瓢虫当量之间,1.2~1.5个瓢虫当量的粗提物的驱避作用与20头活体龟纹瓢虫的驱避作用相当。结论认为,桃蚜可以识别龟纹瓢虫的存在,并对其作出一定的躲避反应,从而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25.
冀中农林复合环境瓢虫资源及优势种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星  闫国增  胡德夫  魏东臣  李凯 《生态学报》2009,29(10):5463-5470
瓢虫科(Coccinellidae)昆虫大多为捕食性种类,其中一些种类是农区重要的天敌昆虫.针对华北冀中农林复合环境瓢虫种群在作物生长期的分布动态与空间格局、以及瓢虫优势种群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带在作物生长早期是瓢虫赖以生存的主要生境,是后继作物环境瓢虫种群建立的"种库";(2)冀中农区瓢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3)瓢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各生境斑块间有明显的移动现象;(4)龟纹瓢虫种群在作物生长早期呈均匀或随机分布,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呈密度依赖型聚集分布;(5)间作田成为作物生长后期瓢虫主要的聚集地显示在生境趋向不利时复杂的环境是理想的栖息场所.  相似文献   
226.
论述了采自海南岛的食植瓢虫属Epilachna一新种和二种中国新记录:拟球端食植瓢虫E. paraglobiera 新种; 同亨食植瓢虫E. donghoiensis Hoang, 1978中国新记录; 戈特克食植瓢虫E. gokteika Kapur, 1961中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227.
本文定量测定在人工饲料中加入埴物油和ZR512对七星瓢虫成虫(第一代)的生殖、摄食、生长、食物利用和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取食加0.1%橄榄油和ZR512的人工饲料时产卵率能达到96.7%产卵前期为8天左右。如果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1%的玉米油或豆油时能促进雌虫产卵量的进一步增加,成虫的增重百分率随着生长天数增加持续上升,取食这种人工饲养的成虫除产卵量外,在体重、产卵前期、产卵率三方面都达到或接近取食蚜虫时的水平。 人工饲料中加入橄揽油能刺激成虫的取食,在此基础上加入玉米油或豆油能使食物转化效率显著地提高。人工饲料中加入ZR512时能阻止或打破雌虫的生殖滞育,促进生殖活动。  相似文献   
228.
李燕平  戈峰 《昆虫知识》2010,47(1):139-145
捕食性天敌不仅直接捕食害虫,而且还能改变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间接地影响害虫的适合度。以常见模式昆虫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及捕食性天敌龟蚊瓢虫为研究系统,研究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连续多代直接捕食胁迫、一代捕食胁迫后下一代不捕食胁迫,对果蝇生长发育、繁殖和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持续地释放瓢虫对果蝇的捕食胁迫作用,显著缩短了第1代、第2代果蝇的幼虫的发育历期,增加了第1代、第2代果蝇的繁殖量。但在第3代的影响却是延长了果蝇的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第3代果蝇的繁殖量。如果在上一代胁迫作用得到释放后,下一代不再有瓢虫胁迫,那么连续2代胁迫后去掉胁迫的果蝇比只胁迫一代后去掉胁迫的果蝇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繁殖量明显下降,后代性比也明显下降。与连续胁迫条件下的处理相比,成虫的寿命明显延长;对果蝇幼虫的发育历期、繁殖量则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龟蚊瓢虫的干扰胁迫作用,可以间接的增加果蝇的适合度,促进果蝇种群的增长,使果蝇种群自我维持、调节到相应的水平。  相似文献   
229.
异色瓢虫与隐斑瓢虫的区别及其色斑型和横脊的频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国跃 《昆虫知识》2010,47(3):568-575,F0004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和隐斑瓢虫H.yedoensis(Takizawa)是亲缘关系很近的姐妹种,在中国(北京到南岭,西至甘肃南部和西藏东部)、日本(北海道以南)和南韩等地同域分布,常常在松树等植物上共存。长期以来,隐斑瓢虫被认为是异色瓢虫的一个异名。有时从外形上很难区分这2种瓢虫,因此对于依据野外数据,分析异色瓢虫色斑型和鞘翅横脊的发生频率及小进化会产生一些错误。本文从没有隐斑瓢虫分布的东北地区的材料及其他数据,报道异色瓢虫的色斑型及鞘翅横脊发生频率。异色瓢虫的花斑型在我国东部地区(从东北至广东北部,西至甘肃和云南)发生率很低,而在新疆西北部发生率较高。鞘翅横脊的发生率从东北佳木斯的98.85%降低到云南大理的78.26%。本文列出了区分这2种瓢虫的形态特征及自然分布。如果鞘翅具横脊,则属于异色瓢虫,但如果标本来自2种瓢虫的共存区,鞘翅没有横脊,鞘翅的斑纹呈花斑型、四窗型或二窗型,则很难从外部形态上对它们进行鉴定。但这2种瓢虫的幼虫很容易区分。本文还提供了2种瓢虫的雄性外生殖器形态图、幼虫和成虫。  相似文献   
230.
采用人工生命方法模拟七星瓢虫捕食行为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  李松岗 《生态学杂志》2001,20(1):65-69,72
自从 2 0世纪 70年代Burks[1] 提出人工生命的概念后 ,人工生命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以其特有的优势在近些年来得到迅猛地发展。人工生命的基本思想是去构造某种人工系统以达到对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生殖、进化、学习等生命过程重要特征的模拟 ,从而认清这些生命现象的本质。人工生命有广泛的应用 ,它所使用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粗略地说 ,可分为湿件 (Wetware ,意为采用化学方法模拟 )、硬件 (Hardware ,意为用机器人模拟 )和软件 (Software ,意为用程序模拟 )。本文集中在采用软件方法进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