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4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126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有春LI  You-Chun 《遗传》1995,17(6):12-16
本试验共选用了4个提型不育系(A系)及其保持系(B系)、4个恢复系(R系)及其川7B/R4份F~1|代材料,用不同遗传背景的B、R系及川7B/R材料与A系杂交,种子成熟时收获干燥考种,度过休眠期后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父本对F~0|种子千粒重存在胚乳直感现象;川3A、川4A与其它B系杂交,其F~0|种子的千粒重、饱满度、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川4A×R和川6A×R的杂种种子千粒重多分别比川4A×川7B/R和川6A×川7B/R的高,但前种组合(A×R)的种子发芽和发芽率远不如后一种组合(A×川7B /R)的种子,且前种组合的穗发芽率也较高。作者认为,利用A系与农艺性状相近、但遗传背景各异的B系杂交,或在R系中输入抗提型细胞质负影响的高种子生活力基因, 是提高A系和杂交种种子生活力的值得注意的途径。 Abstract: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grope for ways of improving sced viability of A-line and hybrid in wheat with T.timopheevi cytoplasm.Four A lines and their B lines,4 restorers (R line) and 4 crosses of Chuan 7B/R were used.The combinations of A×B,A×R and A×Chuan 7B/R were madc,and 1 000-grain weight (GW),rate of pre-harvest sprouting(RPHS),germinating energy(GE) and germination percentage (GP) of their F0 seed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W,full weight,GE and GP of the seeds of Chuan 3A and 4A×other B lin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huan 3A×3B and chuan 4A×4B;although the GW of Chuan 4A and 6A×R were heavier than those of Chuan 4A and 6A×Chuan 7B/R,the GE and GP of the latter crosses increased largely and their RPHScs were less.Therefore,it was considered as effective ways for improvement on seed viability,that A lines cross with other B lines having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 but similar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that the gene(s) concerning high seed viability were transferred into restorers.  相似文献   
82.
PSⅡ反应中心D1蛋白的小肽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用人工合成的PSⅡ反应中心D1蛋白中(229~240)的12肽,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后做为抗原免疫家兔, 获得抗菠菜D1蛋白抗体. 免疫双扩散法测得其具较高的效价,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该抗体仅与D1蛋白有免疫亲和反应. 表明此抗体可作为检测D1蛋白及其光抑制时降解产物的探针.  相似文献   
83.
对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87种植物21个元素含量及区域分异的研究表明,Ca、Cr、Cd、Fe、V含量比高等植物含量偏高,Ph、P的含量偏低。同种植物在不同地点元素含量有差异。盐柴荒漠植物中Na、K、Mg、P含量较高;高山草甸、冰缘植被植物Ba、Ca、Fe、V、Ti含量较高。各植被类型植物元素含量Na/K差异最大,Ca/Mg较小,Fe/Al差异最小。其变异系数分别为153.5、20.5和15.9.%  相似文献   
84.
温度对赤眼蜂的发育和羽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眼蜂的生长发育温度大致为10—35℃,可区分为全期正常发育温度(16—33℃);部分虫期发育温度(10—11℃);全期发育阀限温度(12—15°及34—35.5℃)。全期正常发育温度尚可划出发育适温区(20—30℃)及最适温区(24—26℃)。在适温及最适温区,赤眼蜂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稳步上升。拟澳洲赤眼蜂温度每增长5℃,发育速率增长21—23%。在最适温区或适温区下繁殖,生长发育最好,羽化率最高。在适温区以外,赤眼蜂的生长发育较大幅度地向不利方向变化,发育时间延长,发育速率减慢。赤眼蜂个体发育所需的时间十分悬殊,影响因素有接蜂时间、寄生量、卵粒大小及质量以及气候环境等。拟澳洲赤眼蜂的发育始点为10.6℃,有效积温为157日度;舟蛾赤眼蜂为9.6℃及176日度。 赤眼蜂群体羽化的时间,在自然环境下以日间为多,并受光线的影响常在晨间形成羽化高蜂。在适温下群体羽化的时间-数量关系呈主蜂前移的波形曲线。群体羽化过程一般常有三个明显的周期,形成三个羽化高峰;同一群体,每一周期的羽化高峰,在时间上常有同步现象。有97%以上的个体在三个羽化周期内完成羽化。第一周期内羽化的个体是群体中生活力最强的个体。  相似文献   
85.
用~3H-胸腺嘧啶核苷标记的自显影方法测定了大豆根尖的静止中心。结果表明在萌发后24小时产生,其高度为最大值,随着天数增加静止中心的高度逐渐减小。静止中心的高度与根的直径显著相关(r=0.94,p=0.01)。用显微光度计测定了静止中心细胞核的DNA 含量,大部分细胞在2c 水平,处在 G_1期。大豆根尖的静止中心与维管组织分化水平不相关,静止中心不直接控制维管组织的分化。  相似文献   
86.
罗汉果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和利用意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周良才  张碧玉  覃良  李峰   《广西植物》1981,(3):29-33
<正> 罗汉果是我国广西特有珍贵的果品。广西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广西的永福县、临桂县为世界罗汉果栽培起源中心,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引种栽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系、品种和类型。进行罗汉果的源资调查研究是开发利用罗汉果资源、选育新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入罗汉果原产地永福和临桂两县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原有长潍果、拉江果、冬瓜汉和青皮果四个品种在果型、果色、果毛上形成了有明显差别而分布较广并相对稳定的品种群外,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某种特性和特殊经济性状的栽培优良品种和野生类型。本文介绍罗汉果主要栽培品种、部分优良单株和野生类型的形态特征,简单的生物学特性,经济特性以及对资源的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87.
本文采用电阻应变片电测技术,在具有模拟双侧颞肌、嚼肌下颞和颌关节盘,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头颅综合力学模型上,对右下颌第二前磨牙缺失前、缺失后修复前及缺失区用完全固定桥修复后,在正中(牙合)位时,基牙和牙槽骨表面受力后的应力进行了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88.
稻—萍—鱼系统中红萍氮素吸收利用及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增长率约为41—40%。稻田养鱼,以萍喂鱼,鱼粪肥田,萍体氮素得以吸收利用,效益明显。在稻萍鱼体系中,当季红萍氮素的总利用率可达45—50%,而红萍单作肥料处理其利用率仅为30—36%,第二季作物对红萍残留氮素回收率可达7.83—9.64%,比红萍单作肥料处理高3.33—4.11%。第二季残效明显优于红萍压施处理,晚季稻谷产量的增产率可达13—25%,比压施红萍作肥料处理高7—8%。  相似文献   
89.
徐廷志   《广西植物》1991,(1):11-12
<正> 短瓣械 新种 图1 Acer brachystephyanum T. Z. Hsu, sp. nov. Sect. Macrantha Pax Ser. Micrantha Pojark. Species affinis Acer maximowiczii Pax, differt folio integro subtusdense flavescenti-pubescenti petala sepalis paulo breviora, disco longi-villoso. Arbor 5—6 m alta. Cortex brunneus. Ramuli robusti, fumidi, glabri. Folia chartacea, rotundata, 4.5—6 cm longa, 5—8 cm lata, integra volrepan-  相似文献   
90.
肌酸激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肌酸激酶研究的进展。内容主要包括:该酶一级结构特点,同源性比较以及由此推出的可能进化途径;该酶基因的结构、定位和表达调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