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1篇
  免费   1486篇
  国内免费   4051篇
  14388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501篇
  2022年   555篇
  2021年   580篇
  2020年   514篇
  2019年   489篇
  2018年   385篇
  2017年   465篇
  2016年   422篇
  2015年   457篇
  2014年   636篇
  2013年   569篇
  2012年   689篇
  2011年   777篇
  2010年   664篇
  2009年   747篇
  2008年   753篇
  2007年   692篇
  2006年   603篇
  2005年   548篇
  2004年   554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野百合碱诱发肺动脉高压及肺源性心脏病模型的建立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n=10):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野百合碱50 mg/kg,对照组注射同剂量的溶媒,28 d后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血清和肺组织中一氧化氮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内皮素、脑钠素和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右心室压力上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下降,血液和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1、脑钠素含量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野百合碱通过诱发肺血管和组织炎性损伤,升高体内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含量,建立肺动脉高压及肺源性心脏病模型。  相似文献   
112.
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头号杀手,心血管受体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和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β-肾上腺素受体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成员,是心血管药物最重要的靶点之一。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被认为是继洋地黄后药物防治心脏疾病的最伟大突破,其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一直是被关注的热点。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再次授予了β-肾上腺素受体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β-肾上腺素受体接受着细胞内调控蛋白的精密调控,不同调控蛋白介导着受体不同的生理信号通路和病理性信号通路。基于这些发现,近年来提出了受体功能选择性的配体药物,这也将成为未来药物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β-肾上腺素受体调节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及功能。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AL)化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 (IL-2)、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水平变化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2010年3 月-2013 年12 月在我院行化疗治疗的53 例AL患者(AL 组),并同期抽选我 院47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以及酶联法检测两组外周血IL-2、TNF-alpha和VEGF水平,并探讨AL患者化疗前后外 周血IL-2、TNF-alpha、VEGF水平变化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AL 组化疗前外周血TNF-alpha、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IL-2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L组化疗6 个月后外周血IL-2、TNF-alpha和VEGF 含量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L 组化疗6 个月后长期缓解未复发者42 例、复发者11 例;复发患者的外周血TNF-alpha、VEGF水平较未复发组高,IL-2 较未复发组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AL患者的外周血IL-2、TNF-琢、VEGF含量可作为诊断及判断预后 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4.
狗筋蔓中的植物蜕皮甾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民间草药狗筋蔓(Cucubalus baccifer L.)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ecdysterone(1),24(28)-ecdysterone(2),22-deoxyecdysterone(3),25-hydroxypanuosterone(4),rubrosterone(5),2,22-dideoxyecdysterone 3β-O-β-D-glucopyranoside(6)。其中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15.
利用索氏萃取技术,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无水乙醇和甲醇等5种溶剂对蝉虫草纯粉进行分级萃取,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级萃取物进行分析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萃取物中含有与烯烃类、羧酸类、酯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相关的C-H、C=O、C-O和C=C等官能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鉴定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34种,以酯类和脂肪酸类为主,多为碳链长度为15-20的长链脂肪酸及对应的酯,其中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28.95%;分别存在于两种或以上萃取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共有11种;仅存于石油醚萃取物中的化合物6种,乙酸乙酯萃取物中3种,丙酮萃取物中2种,无水乙醇萃取物中6种,甲醇萃取物中6种。在一定极性范围内,利用溶剂的极性梯度变化,可实现蝉虫草中活性物质的按极性梯度分离;采用分级萃取技术可有效分离蝉虫草中部分化学成分。鉴定结果充实了蝉虫草中化合物的种类资源,为蝉虫草中活性物质谱图库的完善、构效关系的建立及蝉虫草产品的利用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6.
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地表能量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人华  熊黑钢  陈肖飞 《生态学报》2015,35(5):1350-1358
利用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表能量及其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与其它地表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各地表能量分量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峰谷频繁交替的"多峰型",雨天则显示为"偏峰型"。由于该区以晴天为主,阴雨天气发生频率少,平均情况下的各能量曲线变化与晴天基本一致。任何天气条件下能量传输均以潜热(LE)为主,其次为感热(H)和土壤热通量(G)。观测期内LE/Rn平均值介于沙漠和绿洲之间,很好地在能量分配上体现出自身的过渡性。各种天气条件下能量分配的日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天均以潜热为主,夜间则有所不同。LE/Rn、H/Rn、G/Rn曲线白天变化平稳,夜间持续波动,日出和日落前后波动最为剧烈。其中,日出时刻以LE/Rn和G/Rn曲线波动最为强烈,且两者峰谷互补。因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的不同,不同天气条件下曲线早、晚剧烈变化开始时间也有所差别。晴天、平均、阴天(8:00—18:00)波文比依次减小,且均小于1,表明它们在白天能量分配均以潜热为主。而雨天波文比则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LE与Rn、H、G相关性程度均表现为:晴天与平均相当,阴天次之,雨天最小。  相似文献   
117.
根据多项物理性质,包括熔点、比旋值、分子旋光度、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的测定,确定节杆菌(Arthrobacter)9-2生物转化3β,17a,21-三羟基-5a-孕甾-3-酮(I)所生成的产物(Ⅱ)的分子结构为17a,20,21-三羟基-孕甾-1,4-二烯-3-酮,其中C20-羟基的构型是β-型。并讨论了该菌转化(I)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18.
从中国南海海绵Phacellia fusca Schmidt的乙醇浸提物中,分离得到一吡咯并内酰胺2-bro-moaldisin.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a=12.984(7),b=7.429(4),c=18.580(10)A,V=179.2(16)A3,Z=8,Mr=243.07,Dx=1.802mg/cm3,F(000)=960,μ(Mo-Ka)=4.553 mm-1,λ=0.71073 A.在2.19<θ<27.27°范围内共收集了1978个独立衍射点,其中可观测衍射点1361个(|F| 2>4σ|F|2).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最终偏离因子R=0.0535,Rw=0.0803.  相似文献   
119.
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着重介绍了其中所含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特点、光谱特征及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0.
用适量BrdU处理中华大蟾蜍外周血淋巴细胞,能以较高频率得到形态多样的染色质(体)结构。本文以两栖类和人类细胞为材料,采用Feulgen染色、Ag-NOR染色、DAPI荧光染色及放射自显影等方法,证实了其染色质性质,初步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并将其命名为:“G,期后期染色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形态学角度初步分析了从G_2期后期到M期染色质转变为染色体的动态过程,提出不同染色体形成其高级结构是非同步的,有可能存在染色体包裹顺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