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52篇
  免费   2688篇
  国内免费   5131篇
  22171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63篇
  2023年   689篇
  2022年   730篇
  2021年   796篇
  2020年   808篇
  2019年   687篇
  2018年   517篇
  2017年   625篇
  2016年   559篇
  2015年   675篇
  2014年   967篇
  2013年   781篇
  2012年   973篇
  2011年   1138篇
  2010年   975篇
  2009年   1098篇
  2008年   1252篇
  2007年   1023篇
  2006年   898篇
  2005年   904篇
  2004年   811篇
  2003年   655篇
  2002年   552篇
  2001年   465篇
  2000年   432篇
  1999年   385篇
  1998年   272篇
  1997年   259篇
  1996年   213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194篇
  1990年   158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110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89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6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研究纳米银(Ag NPs)在水体中的迁移、水-沉积物中的分配及转化机制,采用武汉东湖湖水及沉积物开展模拟实验,以硝酸银(Ag NO3)为参照,研究了Ag NP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裹纳米银[Poly(vinylpyrrolidone)-coated silver nanoparticles(PVP-Ag NPs)]在上覆水中的沉降、在沉积物中的迁移和形态分布、以及扰动释放过程。结果表明,上覆水银初始浓度均为75 mg/L的Ag NO3、Ag NPs及PVP-Ag NPs在120h后分别为0.086、0.957和2.770 mg/L,显示纳米银和硝酸银进入水体后120h内大部分沉入沉积物中,且经过包裹的纳米银比未包裹的纳米银在水中停留时间稍长;60d后三种银均主要分布在表层沉积物中,Ag NO3体系银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Ag NPs和PVP-Ag NPs体系银在2 cm以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后逐渐降低,表明纳米银比硝酸银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此外,PVP-Ag NPs在2—3 cm层中的银含量占总量的24.6%,而Ag NPs在同一层中含量仅为2.6%,说明前者的迁移能力更强。在沉积物中,硫化物和有机物是银的主要结合相。释放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纳米银的释放量远小于硝酸银的释放量,表明纳米银一旦与沉积物结合就难以再次释放。以上实验结果为评价纳米银的生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目的】为了研究槐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diadema(Motschulsky)成虫对寄主植物葡萄6种挥发物和非寄主杏5种挥发物的引诱活性。【方法】通过触角电位(EAG)和嗅觉行为测定,分析槐绿虎天牛对11种挥发物单组分和其19种组合配方的EAG和行为反应。【结果】结果显示对槐绿虎天牛具引诱活性有10种单组分和12种组合配方,EAG反应结果中,各组分反应强弱依次为:N(非寄主配方)、M(非寄主配方)、B(寄主配方)、O(非寄主配方)、反式-2-己烯-1-醇、K(非寄主配方)、反-2-己烯醛、亚油酸甲酯、A(寄主配方)、D(寄主配方)、J(非寄主配方)、丁酸丁酯、1-戊烯-3-醇、R-柠檬烯、S-柠檬烯、3-蒈烯、异戊醇、4-甲基-1-戊醇、E(寄主配方)、F(寄主配方);行为测定结果中,相对选择率在30%以上的组分是:J(非寄主配方)、F(寄主配方)、A(寄主配方)、反式-2-己烯-1-醇、反-2-己烯醛、R-柠檬烯、D(寄主配方)、N(非寄主配方)、E(寄主配方)、B(寄主配方),其它组分1-戊烯-3-醇、异戊醇、4-甲基-1-戊醇、K(非寄主配方)、亚油酸甲酯、3-蒈烯、M(非寄主配方)、丁酸丁酯、S-柠檬烯则次之。因此引诱性好的组分依次为:N(非寄主配方)、A(寄主配方)、D(寄主配方)、J(非寄主配方)、F(寄主配方)、反式-2-己烯-1-醇、反-2-己烯醛、R-柠檬烯。【结论】(1)寄主植物挥发物引诱活性不都是绝对地高于非寄主植物挥发物;(2)含有某种化合物成分的组合配方的引诱活性有时低于单一组分;(3)总体来看组合配方引诱活性高于单一组分。本研究为槐绿虎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
研究农田经不同休闲年限后的土壤肥力、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农田土栽参在经过土壤体闲后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未经休闲的土壤.在休闲1年后,各类微生物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细菌增长了25倍,真菌增长5.6倍,放线菌增长4倍.当休闲2年后,微生物的增长速度明显降低.土壤在休闲1年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提高了16%,蔗糖酶活性虽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休闲后土壤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明显提高,其中休闲1年的土壤硝化作用比休闲前的提高33.5%.  相似文献   
94.
95.
植物通过多种信号途径感知外界环境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级联反应,其中磷脂信号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藜盐胁迫差减文库中获得了一个EST05序列,利用RT-PCR检测了其在非生物胁迫下表达趋势,显示EST05序列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有升高。随后利用RACE技术获得其全长编码序列,测序结果显示其与蓖麻(Ricinus communis) 的磷酸肌醇5-磷酸酶基因(P5P)的同源性达56%,遂将其命名为CaP5P。最后过量表达CaP5P在拟南芥中初步验证了功能,转基因植株表现对盐胁迫耐受性降低的趋势,呈现负调控的特征。本研究对磷酸肌醇5-磷酸酶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为磷脂信号途径中负调控组分的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
α—淀粉酶在盐酸胍和碳酸胍变性中有关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
该研究以自育茶菊品种‘14-C-1’为材料,克隆了一个黄烷酮3-羟化酶(F3H)基因,命名为CmF3H.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14-C-1’CmF3H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MW454869)全长为1284 bp,开放阅读框为1095 bp,编码364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41.19kD,等电点为...  相似文献   
98.
DNA序列信号频谱3-周期特性被认为是用来区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一个重要特征.针对信噪比计算量大的问题,给出基于Z-Curve映射下快速计算信噪比的方法,该方法有效避开计算离散傅立叶变换(DFT),从序列本身直接得到信噪比.实验结果表明,快速算法计算效率是DFT方法的百倍之上,极大减小基因的信噪比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99.
吕俊  吕灿群 《生物学杂志》2006,23(2):25-27,64
为探讨不同的二价基甘油对三种乙醇胺甘油磷脂生物合成能力的影响,通过对豚鼠乙醇胺磷酸转移酶动力学研究,发现磷脂酰乙醇胺的合成可被1-烷基-2-脂酰甘油和1-烯醚基-2-脂酰甘油抑制,而缩醛磷脂酰乙醇胺的生成不受1,2-二脂酰甘油影响,并提示不同的二价基甘油对乙醇胺磷酸转移酶的抑制作用呈非竞争性抑制,此有利于对三种乙醇胺磷脂酰甘油生物合成的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00.
Myelosuppression is one of the major side-effects of most anticancer drugs. To achieve myeloprotection, one bicistronic vector encoding anti-apoptotic protein human WEE l (WEElHu) and proliferation-stimulating stem cell factor (SCF) was generated.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CD34^+ cells as the in vitro model in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whether WEEIHu, rather than conventional drug-resistant genes, can be introduced to rescue cells from the damage by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such as cisplatin, adriamycin, mitomycin-c and 5-fluorouracil. Cell viability and cytotoxicity assay, colony-forming units in culture assay and externalization of phospholipid phosphatidylserin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WEElHu and SCF in CD34^+ cells provided the cells with some protec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xpression of WEElHu and SCF might rescue CD34^+ cells from chemotherapyinduced myelosup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