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7篇
  免费   750篇
  国内免费   3261篇
  11718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399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460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506篇
  2010年   463篇
  2009年   531篇
  2008年   549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91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433篇
  2003年   340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340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85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54篇
  1989年   145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Methyl-CpG binding proteins in the nervous system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an G  Hutnick L 《Cell research》2005,15(4):255-261
  相似文献   
872.
恒河猴群微卫星DNA多态性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确立一种对恒河猴群个体的遗传物质进行准确可靠、快速简便的遗传检测方法。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技术对 2 0只恒河猴群个体间进行了DNA多态性的分析。结果 筛选出 9个微卫星DNA位点具有显著多态性 ,4个微卫星DNA位点没有多态性 ,还有 2个位点等位基因数目较少。结论 利用这些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建立一种对恒河猴群个体进行有效、准备可靠、快捷简便的遗传背景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873.
几类“无线粒体”原生动物进化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贾第虫、毛滴虫、内变形虫和微孢子虫等为代表的几类寄生原生动物曾因为“无线粒体”, 再加上其他一些似乎介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之间的原始特点和分子系统树中它们往往处在真核生物的最基部等证据, 而被有些人认为是目前已知的一类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类群——Archezoa, 其进化地位应该是处在真核细胞通过“内共生”产生线粒体之前的极早阶段. 这一观点一度被部分学者认为对探讨真核细胞(生物)的起源、进化极为重要, 是进化生物学上的重要突破. 然而,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 我们首先扩增、测序并鉴定了蓝氏贾第虫、阴道毛滴虫和痢疾内变形虫的DNA拓扑异构酶Ⅱ序列, 再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脑炎微孢子虫和其他一系列处在不同进化地位的真核生物的相应序列数据, 用多种方法构建出分子系统树, 对这些“无线粒体”原生动物的进化地位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由于DNA拓扑异构酶Ⅱ的特点和可以克服“长枝吸引”等以往分子系统分析中的不足, 所构建的系统树不仅能有效地反映出已普遍接受的真核生物各主要类群的系统关系, 而且显示出这些“无线粒体”原生动物不同于以前系统树所推测的进化地位: 它们并非是最早分支出来的真核生物, 而是在具有线粒体的生物如动基体类或菌虫类等之后才分化的、分别属于不同进化地位的类群. 结合近来在它们中发现了类似线粒体细胞器的证据, 我们认为这些“无线粒体”的原生动物虽然其中有些种类(如以贾第虫为代表的双滴虫类)进化地位很低等, 但总体上并非过去所认为的那么极端原始, 它们应该是线粒体产生之后因适应长期的无氧条件下的内寄生生活方式才分别分化出来的多源发生的不同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874.
隙蛛亚科Coelotinae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其中我国的已有种类占到全世界种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对于我国隙蛛类蜘蛛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暗蛛科研究的重点之一。隙蛛亚科属于无筛器类群,于1893年,由Cambridge以隙蛛属为模式属而建立,归属于无筛器的漏斗蛛科。之后,虽然经历了数次修订  相似文献   
875.
Red/ET 同源重组介导细菌人工染色体的快速修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基因组测序工程的实施与完成,如何对包含完整基因信息的特定细菌人工染色体 (BAC) 进行有目的修饰,已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 应用新近优化的 Red/ET 同源重组技术对目标 BAC 进行修饰,以 pSC101-BAD-gbaA 为依托质粒,采用 rpsL-neo 为正 / 反向筛选系统,可以快速、高效地对 BAC 进行剪切、插入、替换等操作,其中能够进行抗性筛选的一步 BAC 修饰只需一周时间,以插入非抗性标记基因 Cre 为代表的两步 BAC 修饰在两周内即可完成 . 通过阿拉伯多糖诱导调控和简单地变化培养温度,能使 pSC101-BAD-gbaA 依托质粒在发挥完 Red/ET 同源重组作用后自然消失,最终获得完整而纯净的修饰后 BAC ,为加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实验平台 .  相似文献   
876.
DNA测序中常见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测序中的模板、引物、测序反应条件及测序反应纯化方法和仪器操作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测序模板的纯度影响测序的质量 ,浓度对测序的长度有影响。引物设计时除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外 ,Tm值最好在5 0℃~ 6 0℃之间 ,且无成串的G、C。改变变性、退火、延伸的时间和温度对特殊DNA模板的序列测定有较好的效果。测序反应产物的纯化有几种方法 ,以 70 %乙醇沉淀法最经济、方便。因此模板的纯度和浓度对测序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最佳反应条件可降低成本 ,提高测序成功率 ,乙醇沉淀法是首选的测序反应产物纯化方法。仪器操作熟练、正确与否也会影响测序结果。  相似文献   
877.
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为材料,通过PolyminP沉淀、硫酸铵分级及DEAE纤维素、磷酸纤维素、Blue-Sepharose、FPLCMonoQ、FPLC Superose12等柱层析,得到了部分纯化DNA解链蛋白BstH2。BstH2具有受DNA促进的ATP酶活力,没类型的核酸对BstH2的ATP酶活力的促进作用没。BstH2在55℃有最高ATP酶活力。这种活力受大肠杆菌单链DNA结合蛋白的抑制及随  相似文献   
878.
鱼类LZF—I DNA指纹探针的设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盛国  蓝翎 《遗传学报》1997,24(1):7-14
利用Oligo 1000DNA合成仪合成了长庶45bp的寡核苷酸单链,经纯化后用同位素γ-^32P-ATP作5‘末端票房后,制备鱼类LZF-I DNA指纹探针。通过对鱼类的九体实验,亲子鉴定实验,组织细胞的稳定性实验和鱼类种类的适用范围实验后,测得:(1)LZF-I DNA指纹探针属多位点寡核苷酸探针;(2)LZF-I DNA指纹殖在鱼类种群中的临别机率为9.23-10^016;(3)LZF-I  相似文献   
879.
利用Oligo1000DNA合成仪(Beckman)合成了长度为45bp的寡核苷酸单链,经纯化后用同位素γ-32P-ATP作5′末端标记后,制备成鱼类LZF-IDNA指纹探针。通过对鱼类的群体实验、亲子鉴定实验、组织细胞的稳定性实验和鱼类种类的适用范围实验后,测得:(1)LZF-IDNA指纹探针属多位点寡核苷酸探针;(2)LZF-IDNA指纹探针在鱼类种群中的鉴别机率为9.23×10-16;(3)LZF-IDNA指纹探针在鱼类亲子鉴定实验中的父系概率为0.999962;(4)LZF-IDNA指纹探针,是一种稳定的,既具有个体识别能力,又具有一定种属特异性的、适用于鱼类DNA指纹图研究的基因指纹探针。  相似文献   
880.
星星草质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T-PCR及RACE方法从盐生植物星星草中分离了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cDNA(PtSOS1,GenBank登录号EF440291),PtSOS1的cDNA长度为3775bp,5’非翻译区为69bp,3’非翻译区为292bp,开放阅读框为3414bp,编码1137个氨基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PtSOS1与小麦、水稻和拟南芥质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的一致性分别为88%、79%和66%。预测分析表明,PtSOS1具有11个跨膜结构区域,基因组DNA的Southern分析表明PtSOS1是单拷贝基因。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PtSOS1的mRNA受盐胁迫上调表达,暗示PtSOS1可能在星星草较强的抗盐碱能力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