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8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3381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265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382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419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355篇
  2016年   335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421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591篇
  2007年   529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346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259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初选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农大17菌株为赤霉素A_4、A_7(GA_4、GA_7)的生产菌,该菌株GA_(4+7)的积累量,除与营养条件有关外,温度和pH是极为重要的因子,随着发酵温度从28℃上升至32℃,GA_(4+7)的产量由21μg/ml增至81μg/ml,GA_3由702μg/ml降至328μg/ml。pH回调至中性,GA_(4+7)的产量由75μg/ml增至180μg/ml,GA_3由322μg/ml降至211μg/ml。此外,设法延长发酵周期也是增加GA_(4+7)的一个因素。综合上述条件,即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由48h前的4回调并维持在6.7左右,温度由28℃上调并控制在32℃,摇瓶培养12天,GA_(4+7)的产量达890μg/ml,20—600L发酵罐发酵240h,GA_(4+7)产量达680μg/ml左右。GA_(4+7)浓度的测定亦作了简化处理,发酵液不经提取,可直接用硅胶板G薄层层析(TLC)后进行荧光比色,产品测定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按照上述条件培养的农大17菌株,产生GA_3、GA_7和GA_4的比例为23.131:16.105:31.258,GA_4高于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122.
植物桐甙类化合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目前已发现的天然产 酮甙类化合物及其主要植物来源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 酮碳甙和氧甙的结构特点,同时介绍了它们在植物界的分布情况以及提取分离方法和药理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3.
在自生异养条件下,旋扭山绿豆根瘤菌MXDI6菌株的氢酶诱导表达受气相、pH值、镍等因子影响:氢酶表达的最适氧浓度为4%,最适氢浓度为15%,二氧化碳没有明显影响;氢酶表达的pH值以5.0—6.0为宜;0.5μmol/LNiCl2明显促进吸氢活性,但镍浓度大于1μmol/L则抑制吸氢活性.  相似文献   
124.
125.
关赛芳  吕宝忠 《遗传》1994,16(3):0-4
本文以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方法测定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良性肝病患者和112例正常人血清α1AT(Pi)表型的分布。统计学检验说明:(1)我们的烽样结果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2)M2等位基因的相对危险度在2.18-21.96,平均为7.502±3.836。因此,M2的出现在肝癌的检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6.
利用COS7细胞暂时表达系统,研究转译起始序列对EPO-cDNA表达的影响。通过DNA重组技术,构建了原EP0-cDNA表达载体pCSV-EP0(1).其转译起始序列为5’AATTCATGG3’.同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将起始序列改变成5’CCACCATGG3’,而构建了另一表达载体pCSv—EPO(2)。后者经序列分析证明无误后和前者均通过DEAE-dextran法转染COS7细胞,用ELlSA法定量洲量EP0表达水平.转染后48小时及72小时收集含pCSV—EP0(1)的COS7细胞上清.测定结果为1580pg/mI及954pg/mI,而含pCSV—EPO(2)的上清则为25 300pg/m1和17 450pg/ml。这表明经优化起始序列的基因表达远高于未经优化的。  相似文献   
127.
以重组PAI-(rPAI-1)为抗原,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Apl、AP2、AP3、AP4、AP5和AP6),并用SPA亲和层析纯化了抗Pal-1单克隆抗体(McAb)。所有McAb均能识别rPAI和天然PAI-1,腹水滴度均为10 6以上。6种McAb对PAI-1亲和常数在3.45×107--1.05×109mol/L之间。AP2、AP3McAb能完全抑制PAI-1活性,AP4、AP和AP6只能部分抑制PAI-1活性,Apl则不抑制PAI-1活性。6种McAb中只有Apl、AP4和AP5能识别Pal-1/t-PA复合物。利用Apl、AP3、和AP4 McAb制备免疫亲和柱一步纯化HepG2细胞分泌的PAI-1,纯度大于98%,回收率92%,纯化倍数51倍。利用抗PAI-1 McAb建立了夹心法ELISA,测定了人血浆PAI-1水平,正常人血浆PAI-1平均含量(X士D)为24.7±7.75ng/ml。  相似文献   
128.
以重组PAI-(rPAI-1)为抗原,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AP1、AP2、AP3、AP4、AP5和AP6),并用SPA亲和层析纯化了抗PAI-1单克隆抗体(McAb)。所有McAb均能识别rPAI和天然PAI-1,腹水滴度均为10~6以上。6种McAb对PAI-1亲和常数在3.45×10~7—1.05×10~9mol/L之间。AP2、AP3 McAb能完全抑制PAI-1活性,AP4、AP和AP6只能部分抑制PAI-1活性,AP1则不抑制PAI-1活性。6种McAb中只有AP1、AP4和AP5能识别PAI-1/t-PA复合物。利用AP1、AP3、和AP4 McAb制备免疫亲和柱一步纯化HepG_2细胞分泌的PAI-1,纯度大于98%,回收率92%,纯化倍数51倍。利用抗PAI-1 McAb建立了夹心法ELISA,测定了人血浆PAI-1水平,正常人血浆PAI-1平均含量(±D)为24.7±7.75ng/ml。  相似文献   
129.
麦迪霉素产生菌酮基还原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麦迪霉素产生菌基因文库中与放线紫红索酮基还原酶基因actⅢ有同源性的4·0kb DNA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pWHM3中,构成重组质粒pCB4。将质粒pCB4转入酮基还原酶基因缺陷菌株——加利利链霉菌ATCC3167l中,得到转化子。转化子发酵产物经TLC和HPLC分析证明是阿克拉菌酮,与加利利链霉菌原株ATCC31133的产物相同,说明麦迪霉素产生菌酮基还原酶基因互补了加利利链霉菌ATCC31671中缺陷的酮基还原酶基因,使其恢复了产生阿克拉菌酮的能力。4.Okb DNA片段插入方向相反的重组质粒pCBR4在加利利链霉菌ATCC31671中发酵产物经TLC分析证明也是阿克拉菌酮,这说明4.0kbDNA片段中麦迪霉素产生菌酮基还原酶基因具有自身的启动子。对4.0kb DNA片段进行了限制酶酶切分析,建立了其酶切图谱。以actⅢ基因为探针,经分子杂交以及亚克隆和DNA转化实验,将麦迪霉索产生菌酮基还原酶基因定位于BssH Ⅱ—BamH Ⅰ 1.3kb DNA片段上。对1.3kb DNA片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1.3kbDNA片段中含有一个独立的ORF,起始密码ATG,终止密码TAG,含783bp;在起始密码上游有GGAGG5个核苷酸SD序列;此ORF编码260个氨基酸,与actⅢ基因编码的261个氨基酸相似性为77.4%,相同性为66.7%,对麦迪霉素产生苗酮基还原酶基因的可能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0.
武陵山地区鱼类寄生杆咽属线虫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武陵山地区的白甲鱼[(Varicorkinus(Onychostoma)simus(SauvageetDabry)]和沪溪直口峻(RectorisluxiensisWuetYao)中发现的两种杆咽属(Rhabdochona)线虫新种,定名为白甲鱼杆咽线虫,新种(RhabdOchonaonyrkostomisp.nov.)和短咽杆咽线虫,新种(RhabdOchonabrevichonasp.nov.),并对两新种进行了测量和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