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36篇
  105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Mc Graw-Hill Education出版的Prescott’s Microbiology从1990年第1版至今已有近26年,历经了两代作者更替,迄今已出版了10版。该书是在国际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微生物学教材,其内容和版本每三年更新一次,力求及时反映学科前沿水平的新知识、新技术。其内容丰富,精深广博;版式编排设计以读者(学生)需求为本;编排合理,结构灵活;图片精美,设计感强;配套教学资源系统完善。对该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体系、知识结构和内容等,对加强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2.
蚜小蜂和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烟粉虱两种寄生性天敌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和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5×10^6个孢子·ml^-1喷施粉虱座壳孢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95.74%,按每株植株3头雌蜂的密度释放桨角蚜小蜂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57.58%。在两者联合控制时,一个世代内喷施粉虱座壳孢2次,再释放桨角蚜小蜂1次或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97.02%~97.91%,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于1,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联合使用时,桨角蚜小蜂和粉虱座壳孢间无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3.
《菌物学报》2017,(3):376-384
本文主要研究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的毒理学并评价其安全性。利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对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的毒性进行考察。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对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最大耐受量大于12g/kg;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在有或无S9的条件下,对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a、TA98、TA100及TA102均无潜在致突变性;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中均呈阴性反应,不同剂量的样品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表明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基本无毒性,属实际无毒物质。本研究为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茄子黄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但在茄子栽培品种中缺少高抗种质,野生茄‘托鲁巴姆’高抗黄萎病。为探讨野生茄‘托鲁巴姆’抗黄萎病的分子机制,该试验以‘托鲁巴姆’为试材,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分别以黄萎病菌侵染与未侵染的根系为检测方(tester)和驱动方(driver),构建了1个黄萎病菌诱导下的根器官正向差减cDNA文库。结果表明:(1)随机挑取170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共获得109个非冗余EST,其中61个EST与其他植物的抗逆相关基因同源,如几丁质酶、细胞色素P450、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抑制子等。(2)借助NCBI中的EST序列,经过电子拼接结合RT-PCR验证,克隆了1个通用胁迫蛋白基因———StUSP1。(3)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托鲁巴姆’受黄萎病菌侵染后,StUSP1在根中上调表达。  相似文献   
45.
从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Bostwana C亚型全基因的质粒pJM4-HIV中克隆了nef基因,并利用非复制型痘苗病毒载体构建表达Nef蛋白的重组病毒NTVJ1175nef,经PCR和Southern blot鉴定,nef基因正确整合到痘苗病毒基因组的J片段上;感染人源细胞后,经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表明,重组病毒能很好地表达Nef蛋白,并定位于细胞质中.NTVJ1175nef免疫BALB/c小鼠后,经Pep-IFN-'γ-Assay法检测,可诱导产生针对表位肽P1特异的可分泌IFN-'γ的C 8 T细胞(占脾细胞总数0.20%);经乳酸脱氮酶(LDH)法检测证实,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可特异性地杀伤表位肽P1特异P815靶细胞.这些结果表明,NTVJ1175nef具有良好的细胞免疫原性,为下一步构建表达包含HIV早期抗原的多组分重组痘苗病毒候选疫苗奠定了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究蒜氨酸、大蒜辣素、大蒜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方法

将SPF级C57BL/6J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蒜氨酸组、大蒜辣素组和大蒜粉组, 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小鼠灌服蒸馏水30 d, 蒜氨酸组、大蒜辣素组、大蒜粉组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受试物溶液30 d, 采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实验前后小鼠粪便样本中乳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水平变化。

结果

给药30 d后,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前后自身对比, 蒜氨酸组、大蒜辣素组、大蒜粉组小鼠的肠杆菌、肠球菌水平无明显变化; 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增加; 产气荚膜梭菌水平显著降低。

结论

蒜氨酸、大蒜辣素、大蒜粉对肠道菌群具有有益的调节作用, 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有益于肠道菌群的食品。

  相似文献   
47.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粉叶小檗(Berberis pruinosa Franch.)的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雌蕊1枚,子房单心皮,边缘胎座,2枚胚珠倒生,具双珠被,厚珠心,珠孔由内外两层珠被共同形成,呈“Z”字形;单孢原,位于珠心表皮下;直线形大孢子四分体,合点端的1个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成熟胚囊中,2个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3个反足细胞不发达,较早退化;"品"字形卵器,其中助细胞发达且具丝状器。  相似文献   
48.
49.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473-477
调查发现我国雷州半岛菠萝洁粉蚧Dysmicoccus brevipes的天敌有4科8种,其中香港角毛瓢虫Horniolus hisamatsui Miyatake、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及一种瘿蚊Aphidoletes sp是优势天敌。香港角毛瓢虫Hhisamatsui、细毛小瓢虫Scymnus (Pullus) syoitii Sasaji为广东新记录种。香港角毛瓢虫Hhisamatsui捕食菠萝洁粉蚧的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且随着龄次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猎物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增长率就随猎物密度的增大逐渐减缓,即捕食量与猎物密度为逆密度制约关系,呈负加速曲线,以Holling(1959)圆盘方程进行模拟的结果是属于Holling-Ⅱ型。香港角毛瓢虫1龄、2龄、3龄、4龄幼虫和成虫对菠萝洁粉蚧2 龄若虫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153头/天、2611头/天、6173头/天、7042头/天、7407头/天。  相似文献   
50.
测定了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对11科24种蔬菜的取食选择性。结果显示,在8种绿叶类蔬菜中,扶桑绵粉蚧对旋花科的空心菜具有较强的取食选择性;在8种果实类蔬菜中,扶桑绵粉蚧喜欢取食葫芦科的南瓜;在8种根茎类蔬菜中,扶桑绵粉蚧喜欢取食茄科的马铃薯和天南星科的芋艿。在11科蔬菜中,扶桑绵粉蚧比较嗜好茄科、葫芦科、旋花科、菊科、天南星科等科的蔬菜。24种蔬菜上,扶桑绵粉蚧的瞬时增长率ri均大于0,表明24种蔬菜均能满足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的需要。综合比较扶桑绵粉蚧对寄主的选择性、种群建立率和瞬时增长率,认为扶桑绵粉蚧在马铃薯、南瓜、空心菜、生菜、芋艿、苋菜等蔬菜上的适生性较高,在大豆、豇豆、木耳菜等蔬菜上的适生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