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31篇 |
免费 | 128篇 |
国内免费 | 781篇 |
专业分类
36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81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115篇 |
2014年 | 190篇 |
2013年 | 118篇 |
2012年 | 145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111篇 |
2009年 | 140篇 |
2008年 | 187篇 |
2007年 | 136篇 |
2006年 | 139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110篇 |
2003年 | 127篇 |
2002年 | 142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68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69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75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广西、云南的PSEUDOSCHWAGERINA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该文记述了广西宜山马脑山剖面及云南八宝小独山剖面Pseudoschwaserina属34种(亚种),分析了两剖面Pseudoschwagerina动物群的面貌,讨论了Pseudoschwagerina的地层意义。研究表明,两剖面Pseudoschwagerina动物群具有地方性种稀少的共同特点,大多数种皆为广相型分子。从动物群的组成上看,广西、云南Pseudoschwagerina动物群与我国贵州、北美及俄罗斯等地的Pseudoschwagerina动物群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目前归入 Pseudoschwagerina名下的各种在形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合Pseudoschwagerina地层带化石难以直接对比。根据对两剖面Pseudoschwagerina地层分布规律的研究以及国内、外Pseudochwagerina地理分布的资料,笔者建议选用 Pseudoschwagerina uddeni,P.beedei,P.robusta等 Pseudoschwagerina的典型分子做为含Pseudoschwagerina地层划分、对比的首要标准类群,选用P.uddeni和P.robusta分别做为确定Pseudoschwagerina带底、顶界线的首要标准种,以便于含Pseudoschwagerina地层的全球性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为了研究河谷地不容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的功能基因,从河谷地不容中克隆3个O-甲基转移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及原核表达分析.方法:以河谷地不容为材料,采用PCR方法克隆出3个O-甲基转移酶(Si4′OMT、Si6OMT1和Si6OMT2)基因并采用在线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3个基因分... 相似文献
7.
黑色素合成是桦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次生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黑色素的过多合成势必影响其他酚类的积累。本文以茉莉酸和双氧水为调控因子,开展了该突变体深层发酵过程酚类化合物积累研究。正常培养条件下,每升发酵液积累酚类化合物最高可达317.45mg/L,其中包括苯甲酸衍生物(45.3mg/L),黄酮苷元(74.4mg/L),黄酮苷(160mg/L)以及硬毛素类化合物(18.5mg/L)。加入茉莉酸后,总酚最大值增加到620.45mg/L,其中苯甲酸衍生物增加到230.26mg/L,黄酮苷元增加到166.86mg/L,而黄酮苷和硬毛素类化合物却分别降低到98.5mg/L和7.1mg,双氧水的加入没有提高总酚的最大积累(315.69mg/L)。因此,与野生型相比,黑色素缺失使总酚的积累有所增加,随茉莉L酸的加入总酚积累最大值增加近一倍。虽然双氧水的加入提高了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但总酚的积累却没有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酚类化合物在抗双氧水氧化胁迫过程中被消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细胞内丝状肌动蛋白的变化对不同亚型肥大细胞分泌作用的影响.方法: 利用肥大细胞的特征性蛋白酶抗体和鬼比环肽的免疫荧光标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人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的亚型;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肥大细胞内分泌颗粒和微丝的分布.结果:类胰蛋白酶免疫反应性的肥大细胞内含有丰富的丝状肌动蛋白环,在质膜内层区域形成阻碍类胰蛋白酶释放的屏障;大量的类胰蛋白酶暂存于分泌泡中,少量的类胰蛋白酶因细胞内丝状肌动蛋白环的解聚使之从分泌泡中释放.而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免疫反应性的肥大细胞及类糜蛋白酶免疫反应性的肥大细胞内少见或未见明显的阻碍蛋白酶释放的丝状肌动蛋白环;细胞形态膨胀,细胞内蛋白酶已释放.结论:人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内类胰蛋白酶和/或类糜蛋白酶的含量及其肥大细胞亚型与丝状肌动蛋白环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对冀西北坝上地区蛾类进行了逐日灯诱监测,以微软系统的Excel列表、作图,进行蛾类群落的种-多度曲线作图及群落多样性(H')、均匀度(J')、物种丰富度(S)和个体数(N)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处理,并做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蛾类已知16科173属247种,夜蛾科是该区蛾类的优势类群,旋幽夜蛾、网锥蛾野螟(草地螟)和小菜蛾为当地优势种。从5月到9月蛾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基本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r=0.9477)、物种数(r=0.7785)、个体数(r=0.9704)相一致。不同月份间的蛾类相似程度差异较大,种-多度关系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研究认为坝上地区蛾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稳定,生态环境条件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0.
金缕梅类科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运用分支分类的方法对金缕梅类进行了系统发育的分析。金缕梅类作为单元发生群包括下
列19科:昆栏树科、水青树科、连香树科、领春木科、杜仲科、金缕梅科、悬铃木科、交让木科、假槲树科、双颊果科、折扇叶科、黄杨科、西蒙得木科、木麻黄科、山毛榉科、桦木科、杨梅科、马尾树科和胡桃科。木兰科在分析中被选择作为外群类。在对大量性状进行评估之后,选择了32对性状作为建立数据矩阵的基本资料。性状极化主要以外类群比较、化石证据和通行的形态演化规律为依据。首次引入了不合谐数的概念来检测性状极化结果的正确程度,并对少数不合谐数较大的性状的极性进行了调整。采用最大同步法、最小平行进化法和综合分析法进行运算,按照最简约的原则,选出演化长度最短的谱系分支图,作为本文讨论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缕梅类科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