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使用样线法进行马麝粪堆密度的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想精确地调查林栖有蹄类的种群数密度是极端困难的。有时,即使想得到一个相对密度的指数也并不容易。Neff(1968)在J.Wildl.Manage.中指出,由于粪堆的不移动性,在精心设计取样步骤出。一般后,统计粪堆数则可以间接地达到统计动物数量的目的。王会志等(1988)在兽类学报第4期中亦指出。一般在测定密度时,首先需要测定或假设一些辅助性的数值以便于进行合理的计算。然而,如果只假定粪堆数与栖居在这一地区中的动物数为正相关,离开那些辅助性的数值依然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密度的粗略指数。 相似文献
2.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利用分层抽样粪堆计数法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4种不同生境中林麝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内林麝密度最高,为2.226只/km^2,常绿落阔混交林为1.11只/km^2,针阔混交林为0.26只/km^2,针叶林中无林麝分布。保护区内林麝密度较低与人为干扰破坏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3.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鹿种群密度及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动物》2017,(5)
了解珍稀动物种群的密度及其分布是开展保护的重要基础。2015年7—8月,采用样带内粪堆现存量计数法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皮条河-耿达河流域的水鹿Rusa unicolor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结合近年来保护区的生态监测资料,对保护区水鹿的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水鹿在区内广泛分布,分布海拔为1 354~3 841 m,其中95%的痕迹点分布在海拔1 600~3 599 m;调查区域内水鹿总平均密度为(0.25±0.16)只/km~2;从皮条河上游往下至耿达河流域,水鹿的密度呈明显的递减趋势,水鹿活动痕迹点距居民点距离与其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表明居民点对水鹿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同域分布岩羊和马鹿的夏季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78月贺兰山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粪便进行采集,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二者夏季食性进行了研究。从10个沟系中一共收集了297堆岩羊和305堆马鹿粪便,每堆中捡拾2粒粪粒,组成40个复合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在岩羊采食的19科35种(属)植物中,针茅(29.74%)、早熟禾(18.82%)、内蒙古邪蒿(10.30%)、灰榆(7.76%)、冰草(7.47%)是其主要食物,针茅是岩羊夏季的大宗食物;夏季在马鹿取食的11科18种(属)植物中,小红柳(36.26%)、山杨(23.10%)、灰榆(16.84%)等是其主要食物,小红柳为马鹿夏季的大宗食物。夏季岩羊采食植物中,乔木占8.67%,灌木占3.97%,禾本科草本占69.43%,非禾本科草本占17.94%;马鹿采食植物中,乔木占89.61%,灌木占5.38%,禾本科草本占1.03%,非禾本科草本占3.99%。从食物多样性和食物生态位宽度来看,岩羊的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马鹿,而马鹿的Pielou均匀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高于岩羊,岩羊和马鹿共有9种食物重叠,生态位重叠指数为65.17%。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西北缘林麝种群密度及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1986年10月-1987年5月在四川盆地西北缘,利用粪堆计数法,对保护区和非保护区的4种不同生境及不同海拔区间林麝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保护地区原生林、次生乔木林、次生灌木林、人工林4种生境中林麝种群密度(M±SE)分别为3.94±1.57、1.55±0.23、0.61±0.22、0.00头/平方公里,其中最佳生境林麝密度为9.88头/平方公里;非保护地区次生乔木林中林麝种群密度(M±SE)为0.15±0.09头/平方公里,非常显著地低于保护地区次生乔木林(P<0.005),此区已丧失了利用价值。按年平均增长率49.80%计算,在无任何人为猎取的情况下,要恢复到1.5-2.5头/平方公里(正常栖息密度),约需6-7年。而后,可按每年自然繁殖总量的60%或总数量的20%猎取。同时得到决定林麝水平分布的关键因子是植被类型、乔灌木密度及基底硬度;决定林麝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植被垂直分布和人为干扰程度。 相似文献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