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2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00篇 |
专业分类
4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生物钟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系统,存在于哺乳动物大部分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通过调节生物钟控制基因的节律性表达维持机体以接近24 h为周期的各种行为及生理功能变化。哺乳动物中枢生物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通过神经与体液途径协调同步外周生物钟,肝脏、胰腺、骨骼肌、脂肪组织中参与葡萄糖代谢的众多环节都受到中枢与外周生物钟的调控,如激素信号转导、限速酶基因表达以及营养信号传递等,其中生物钟对肝糖原代谢的调控是生物钟调控葡萄糖稳态的重要环节。基因突变、作息和饮食不规律引起的生物节律紊乱常诱发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肝糖原含量下降、糖耐量受损等异常表型。该文主要综述了生物钟在肝糖原代谢与葡萄糖稳态调控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肝脏生物钟调控肝糖原代谢的分子机制,并探讨了轮班工作、时差因素引发的昼夜节律紊乱对人体葡萄糖稳态的影响,以期为糖代谢障碍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磷对海水胁迫下芦荟幼苗离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磷对海水胁迫下库拉索芦荟(A loe vera)幼苗干物质积累、植株含水量、在器官和组织水平上离子分布的影响。增磷显著缓解海水胁迫对芦荟生长的抑制,明显提高海水胁迫下芦荟幼苗的干物质积累和含水量。器官离子含量和X射线微区分析结果都表明,30%浓度海水胁迫下,外源磷水平的提高能显著降低芦荟幼苗根系N a 、C l-的吸收,增强K 、C a2 向地上部的运输和分配,从而维持叶片较高的K /N a 、C a2 /N a 比率,而这很可能是增磷提高芦荟对海水胁迫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硒补充对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稳态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硒补充对人群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稳态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使用Jadad量表评估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n=21 419)。Meta分析结果显示,硒补充可降低胰岛素浓度[WMD=-2.78,95%CI(-4.56,-1.00)]和胰岛素抵抗指数[WMD=-0.78,95%CI(-1.52,-0.04)],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WMD=0.01,95%CI(0.00,0.02)],但对于空腹血糖[WMD=-1.76,95%CI(-5.95,2.44)]无显著影响;可能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OR=1.12,95%CI(1.01,1.2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硒补充增加糖尿病患者和50岁以上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降低50岁及以下人群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硒补充能够降低胰岛素浓度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但对血糖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另外,在特定人群中硒补充可能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孙云于德永刘宇鹏郝蕊芳 《植物生态学报》2013,(11):1059-1070
当一个存在多稳态的生态系统临近突变阈值点时,外界条件即使发生一个微小变化,也会引发生态系统的剧烈响应,使之进入结构和功能截然不同的另一稳定状态,这种现象称为重大突变(critical transition)。重大突变所导致的稳态转换总是伴随着生态系统服务的急剧变化,可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预测生态系统突变的发生非常困难,但科学家在此领域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监测一些通用指标可以判断生态系统是否不断临近重大突变阈值点,进而可以进行生态系统重大突变预警。该文对近年来生态系统重大突变检测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论述了生态系统重大突变的产生机制及其后果,介绍了生态系统突变预警信号提取的理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总结了近年来生态系统重大突变预警信号的提取方法,概述了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指出生态系统突变预警信号的检测应充分利用时空动态数据,并且联合多个指标,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预警,此外,还应重视生态系统结构与重大突变之间的关系,增强生态系统突变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及其与癌变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所有研究对象手术前后肠道菌群计数、肠道菌群失调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影响因素。结果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大肠埃希菌计数(10.85±0.50)、粪肠球菌计数(10.12±0.55)显著高于术前(8.34±0.41,7.76±0.37)(均P0.01),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双歧杆菌计数(2.56±0.68)、乳杆菌计数(2.83±0.71)显著低于术前(5.20±1.06,5.93±0.88)(均P0.01)。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Ⅰ度菌群失调比例(23.60%)显著低于术前(55.06%)(P0.05),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Ⅱ、Ⅲ度菌群失调比例(50.56%,25.84%)显著高于术前(34.83%,10.11%)(均P0.05)。随访3年显示89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为33.71%,性别、病理类型不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遗传史、息肉直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不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遗传史、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存在明显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肠道微生态失调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危险因素,这对临床防治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噬菌体作为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生命初期即定植于肠道,在不同生命时期均以较为稳定的状态存在于人体。目前已知的肠道噬菌体主要是DNA噬菌体,且大多以前噬菌体形式存在。肠道噬菌体可通过多种机制优化其宿主微生物群的结构和组成,并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其结构变化与多种疾病相关。利用测序方法,能够直接获取噬菌体组信息。本文基于噬菌体组的相关研究,综述了肠道噬菌体组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2):F0002-F0002
1.刊登内容及征稿范围: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物微生态学、植物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开辟的栏目有:述评、论著、临床研究、动植物微生态学、综述、讲座、技术方法、论著摘要(短篇报道)、国内外动态、产品信息及广告等。 相似文献
9.
10.
常规RNA干涉或基因敲除的功能缺失手段仅仅只是简单地移除某个基因或蛋白,而这个过程常常会掩盖磷酸化对某个特定蛋白的调节。在树突发育和突触功能活性依赖的调节过程中,突触后致密蛋白磷酸化的机制仍然是未知的领域。突触后Rap GTP酶激活蛋白SPAR与PSD95结合,可以促进树突棘的生长并加强突触。Plk2(polo-like kinase2,也称为Snk)是一种受突触活性诱导表达的蛋白激酶,它可以磷酸化SPAR,磷酸化的SPAR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从而导致树突棘和突触的减少。Plk2的诱导表达和随后SPAR的降解是长时间神经活性增强过程中突触强度的稳态抑制(突触剥落)所必需的。有趣的是,SPAR需要被另外一种激酶cDK5磷酸化后才能被Plk2所降解。这种机制通过CDK5对一部分突触进行标记,为由Plk2-SPAR通路抑制或去除这些突触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但其分子机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突触丢失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