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2篇
  8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瓶尔小草是观察厚囊蕨类孢子囊发育的一种好材料。以瓶尔小草为材料观察孢子囊发育具有如下优点:便于确定和获得孢子囊发育的各个时期;易制作半薄切片和观察;可代表较原始的蕨类植物孢子囊发育的特点(厚囊型)等;为丰富《植物学实验》的教学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孢子囊柄是蕨类植物孢子囊与叶片的连接结构,但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并不完全清楚。本文作者在观察维明鳞毛蕨(Dryopteris zhuweimingii)和东方荚果蕨(Pentarhizidium orientale)孢子囊柄的结构时发现:(1)两者的孢子囊柄都由3列细胞组成;(2)两者孢子囊柄的细胞壁可明显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次生细胞壁的S1层,呈螺旋状紧密排列,紧贴外壁但容易分离;外层为初生细胞壁。这一结构对支持和保护孢子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仲鸣 《生物学通报》1996,31(12):37-37
银杏和苏铁游动精子发现记张仲鸣(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00871)100年前,即1896年,日本的两位植物学家平徽作五郎(英文名:SakugoroHirase)和池野(英文名:Set-ichiro.Ikeno)分别发现了银杏和苏铁的具鞭毛游动精子,从...  相似文献   
4.
王晓  张克斌  杨晓晖  顾岚 《生态学报》2012,32(16):5121-5127
鉴于目前国内对于半干旱区及小尺度上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界界定的研究较少,利用交错带对其周围环境变化具有提前指示作用的原理,以宁夏盐池四儿滩湿地为例,首先探讨游动分割窗技术在半干旱区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界判定中的可行性,其次再对2006年—2010年湿地-干草原交错带的宽度和边界进行判定,通过交错带的宽度和边界变化并结合交错带内植被的变化情况,综合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湿地退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的尺度大小以及交错带过渡性是否明显将决定适宜窗口宽度的大小,这点在选择最小适宜窗口宽度时体现更为显著;降雨量是决定该区交错带的位置与宽度的最主要因素,但降雨量并不是决定该区交错带内植被变化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交错带距湿地核心区的距离是影响交错带内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由于保护区的成立,四儿滩湿地在2006年—2007年间,交错带宽度变大,湿地状况转好,2008年—2010年,由于铁路建设,湿地遭到破坏,交错带萎缩,湿地出现退化现象。湿地-干草原交错带作为一个敏感地带,它的变化情况可以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作出一定的提前预示;在半干旱区湿地的健康评价和退化研究中,通过交错带的变化来反映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1992年5月到10月,我们对养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豚馆的1头白豚进行了游动和呼吸及其昼夜节律的研究。根据游速测定将其游动分为慢速游、中速游和快速游3类。慢速游为最基本的游动方式,其1天中每小时所占的时间份额无明显的昼夜差异,而中、快速游则白天显著多于夜晚;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白暨豚夜晚运动减缓的节律是中、快速游减少的结果。白豚1天中平均呼吸频率为106.05次/h(1.77次/min)。其平均呼吸间隔时间为30.62±24.55s,范围1.04—316s。白豚的呼吸模式为1次长间隔呼吸之后伴随1—8次短间隔呼吸。慢速游不会明显提高白豚的呼吸频率,而中、快速游将使呼吸频率显著提高,反映出中、快速游会使白豚的能耗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中国铁角蕨科资料(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洪   《广西植物》1989,(4):289-292
<正> 本种形体近似狭鳞巢蕨N.grevillei(Wall.)J.Sm,但根状茎上的鳞片卵状长圆形,叶柄两侧无翅,孢子囊群较短,不达叶片边缘,可资识别。  相似文献   
7.
不同鱼类肌间骨的骨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鱼类肌间骨的骨化模式, 采用整体骨骼染色方法, 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2种处于不同进化地位且游动模式不同的鱼类肌间骨发生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合鳃鱼目合鳃鱼科且游动模式属于鳗鲡模式的黄鳝在孵出后30d (体长40 mm)时, 其头部开始出现椎体小骨; 随后依次向尾部骨化, 在孵出后55d (体长约100 mm)时, 肌间骨相继出现完毕, 所有椎体小骨均为“I”形。鲤形目鳅科且游动模式为鲹科模式的泥鳅在孵出后27d (体长17 mm)时, 肌间骨开始在尾部出现, 包括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 随后依次向头部骨化, 在孵出后40d (体长35 mm)时, 肌间骨全部出现, 形态包括“I”、“Y”和“卜”形。此外, 研究利用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绿色转基因荧光蛋白(Osterix GFP)斑马鱼品系, 通过观察此osterix GFP活体斑马鱼, 可发现斑马鱼肌间骨从尾部向头部依次骨化的过程。研究结果揭示鱼类肌间骨的骨化规律与其游动模式密切相关, 且肌间骨的形态种类的多态性与其游动模式和体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宁  刘建武 《植物学报》2004,21(2):164-171
介绍了近年来蕨类植物游动精子运动器和细胞骨架的研究进展。游动精子由配子体精子器中的非运动细胞发育形成,其分化过程包括了运动器官和细胞骨架的合成和组装。精子发生过程中形成的运动器的各部分结构包括鞭毛、基体、多层结构及附属结构;基体是细胞中新形成的结构,在不同类群的蕨类植物中分别由双中心粒、分支生毛体和生毛体产生。鞭毛、基体和多层结构中的微管带形成了游动精子三个独特的微管列阵,由于微管蛋白的后修饰作用这些微管列阵十分稳定;centrin是运动器中的重要成分, 但功能尚不清楚,可能和细胞骨架及运动器的构建有关。  相似文献   
9.
杨健  王克雄 《动物学研究》1997,18(4):389-395
1992年5月到10月,我们地养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暨豚饭1头白暨豚进行了游动和呼吸及其昼夜节律的研究。根据游速测定将其游劝分为慢速游,中速游和快速游3类。慢速游为最基本的游动方式,其1天中每小时所占的时间份额无明显的昼夜差异,而中、快速游则白天显著多于夜晚;我们所以的观察到的白暨豚夜晚运动减 节 中、快速游减少的结果,白暨豚1天中平均呼吸为106.5次/h(1.77次/min)。其平均呼  相似文献   
10.
以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BCLP-016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对其孢子进行处理,并将三个不同时间处理的孢子悬液混合。稀释涂布后,根据菌株菌落形态挑取部分单菌落进行初筛,经发酵复筛后,筛选得到了一株雷帕霉素高产菌株ARTP-039,其雷帕霉素的产量可达到369.39mg/L,较出发菌株BCLP-016的产量256.86 mg/L,提高了43.81%。以筛选出的ARTP-039高产菌为出发菌株,进行传统的紫外诱变,选取高、中、低三个致死率相对应的时间对其孢子悬液进行处理,并基于核糖体工程的理论选取了链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氯霉素和红霉素五种抗性物质,进行抗性初筛。发酵复筛后,最终筛选得到了一株雷帕霉素高产菌株St8+Gen6+Rif9+Chl3+Er4-015,该菌株同时具有五种抗性。该菌株的摇瓶实验结果表明,发酵7d后,其雷帕霉素的产量可达到589.79mg/L,较出发菌株BCLP-016的产量,提高了129.61%,且其遗传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