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是常见的药用蕨类之一。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其配子体发育的过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补充了丝状体较短,2~3细胞长,片状体和幼原叶体发育多样,成熟原叶体心形,具单细胞或两细胞的毛状体,单细胞的假根,内含叶绿体或根尖膨大等,从海金沙配子体特征看说明其为系统进化的中间类群。孢子人工培养得到大量的海金沙幼孢子体,为保护性开发利用该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 Ⅰ. 海金沙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此文是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研究的第一部分。首次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海金沙科Lygodiaceae 海金沙属Lygodium 10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透射电镜对孢壁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此 外,还对采自国外的另外10种海金沙属植物的孢子进行了比较观察。海金沙属孢子为三裂缝,少数为单 裂缝,其表面纹饰可分为4种类型:①瘤状纹饰,海金沙属多数种类的孢子具此类型;②表面平滑,L. palmatum、L. subareolatum、L.yunnanense、L. volubile 等属此类型;③疣状纹饰,L. dimorphum、L.digita- tum、L. kingii等属此类型;④网穴状纹饰,L. scandens,L.reticulatum等属此类型。网状纹饰类型的孢子表面轮廓是由外壁形成,其余类型的孢子表面轮廓由周壁形成。此文还对海金沙属的孢子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海金沙提取物体外抑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M/C和纸片法考查了海金沙提取物对藤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海金沙对4种受试菌株都有抑菌活性;37℃时,醇提物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最大抑菌圈为8.5mm;42℃时,对藤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最大抑菌圈分别为21、13.2和6.5mm。pH值为7.6时,海金沙醇提物在对藤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最大抑菌圈分别为9.1、8.2、9mm和11.3mm。海金沙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藤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质量分数分别为25%、12.5%、12.5%、25%和3.12%、1.56%、6.25%、3.12%.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卵发生进行了研究。高碘酸-锡夫反应(PAS反应)结果显示:颈沟和腹沟细胞外产生的黏性物质为多糖类物质;在卵细胞发生早期颈卵器细胞内均含有质体,且淀粉粒含量丰富,随着颈卵器的发育,卵细胞以及颈沟和腹沟细胞内淀粉粒数量和体积均逐渐减少,最后退化消失。苏丹黑B反应结果显示:海金沙颈沟和腹沟细胞外产生的黏性物质也含有脂类物质,而卵细胞内并未有明显脂类物质产生;卵细胞质膜处也并没有糖类或脂类物质的积累。本研究从组织化学角度佐证了海金沙的特殊性,即既有原始蕨类的特征,又有进化蕨类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海金沙草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响应面优化技术研究了提取时间、固液比、提取温度等对海金沙草粗多糖提取的定量影响,获得了提取工艺的最优工艺参数:提取时间为123.3 min,固液比(s/w)为1∶20.9,提取温度为49.9℃,二阶多项式曲线回归模型预测多糖产量为12.466%,多糖提取验证试验结果(提取率)为12.85±0.18%(n=3),比模型预测稍高。多糖经纯化并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以维生素C为对照品),结果发现,多糖产物对超氧阴离子(O2–.)和羟基氧自由基(.OH)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金沙孢子壁结构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海金沙科(Lygodiaceae)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金沙孢子壁由内壁、外壁和周壁3部分构成.外壁由2层构成,即薄的内层和厚的外层,其中外层是在四分体分离前通过孢粉素的逐层沉积并浓缩凝聚而形成的均质层,其表面具不明显的疣状突起.周壁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外壁表面逐层沉积形成,可分为周壁内层、周壁中层和周壁外层3部分;周壁中层具辐射状排列的长条形成分,周壁外层形成瘤状纹饰的轮廓.本研究为孢粉学和蕨类植物系统演化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海金沙中的总黄酮,考查了解吸剂浓度、吸附固液比(g/mL)、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海金沙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70%乙醇作解吸剂,在吸附固液比为1∶6(g/mL),50℃温度下吸附90 min,总黄酮提取率为1.81%。  相似文献   
8.
海金沙草总黄酮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海金沙草总黄酮提取效率,运用了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爬陡坡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了响应面优化试验。利用Plackett-Burman对影响总黄酮提取的诸多相关因素进行了评价并成功筛选出主效应因子,即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乙醇浓度。在Plackett-Burman设计基础上,根据主效应因子作用大小与方向进行了爬陡坡试验。最后用Box-Behnken响应面技术优化了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建立了关键影响产量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解模型逆矩阵得最优解(优化方案),即提取温度X1=45.45℃,乙醇体积分数X2=47.1%、提取时间X3=84.8 min。模型预测结果为0.433 mg.L-1,验证试验结果为0.428±0.004 mg.L-1(n=3)。  相似文献   
9.
蕨类植物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w.)的游动精子发育过程中,生毛体在精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它是直径为0.5-0.6μm的椭球体,其结构紧密,由辐射排列的具轮辐结构的管状亚单位和无定形基质组成。大量微管从生毛体伸向细胞质。随着精细胞的发育,生毛体结构变得松散,亚单位分化形成的中心粒彼此分开扩散到外围,中心为无定形物质。伴随着中心粒的分化,多层结构出现,一端与无定形基质相连。多层结构由外侧的微管带及内侧的片层组成,形成后与一线粒体相连,移向靠近核的位置,并正对着核上出现凹点。研究发现在精原细胞后期出现一团絮状结构,为无定形基质,其中有深染色的小管状结构分布,同时可见微管从絮状结构边缘伸出,这一絮状结构可能与生毛体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海金沙海金沙海金沙属多年生蕨类植物,在我国广东、海南、江苏、浙江等地广泛分布。海金沙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酚酸及其糖苷类化合物及三萜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利胆、防治结石、抗氧化、抗茵等多种药理活性。对海金沙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做了综述,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