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带鱼下脚料水解物对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测带鱼下脚料蛋白酶水解物的药理作用,为带鱼下脚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用带鱼下脚料三酶混合水解物喂养盐酸肾上腺素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模型的大鼠,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实验不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及实验给药组相比,VEGF和vWF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成功制造了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带鱼下脚料蛋白酶水解物对内皮损伤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损伤后的内皮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带鱼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带鱼逐月渔获物胃含物进行鉴定和统计分析,研究其摄食习性.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属于广食性动物.优势种类有少鳞犀鳕(37.99%)、蓝圆鲹(16.42%)和中国毛虾(10.03%).蓝圆鲹和尖吻小公鱼全年在全湾带鱼的食物中均有出现,是重要的饵料指标种类.摄食强度与饱满指数的季节差异十分显著(P<0.001),食物多样性无显著季节性差异(P>0.05),秋季最高,全年平均为1.97.聚类分析表明,北部湾带鱼在达到50%性成熟肛长值(190 mm)时,饵料由幼鱼的以小型浮游动物、中上层鱼类及甲壳类为主向成鱼的以较大型鱼类和头足类为主转换. 相似文献
4.
气候环境因子和捕捞压力对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鱼(Trichiurus japonicas)是南海北部的重要经济鱼类,其渔获量的变化不仅与捕捞压力有关,还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捕捞对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的影响,使用长时间序列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对1956-2006年的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进行了分析.南海北部的带鱼渔获量变化可划分成因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和因气候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渔获量变动.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可用Fox模型拟合,Fox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说明捕捞压力的增长显著影响到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的变化.移除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后,渔获量变动与中国南方降雨、南海北部海表水温、南海北部夏季季风以及南海北部冬季季风等气候因子呈显著正偏相关(P<0.04),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呈显著负偏相关(P<0.03),这种相关说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还受气候环境因子的影响.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可用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来拟合,且拟合效果显著(R2=0.958,P<0.01),表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的变动归因于捕捞压力的单调增长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在南海北部的捕捞压力维持在现有水平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营养盐的增加都可能有利于南海北部带鱼渔业产量的增加,且由于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可能还会引起带鱼渔获量的变动幅度加剧. 相似文献
5.
带鱼是中国东海的重要经济渔获种类,其可捕规格会随不同时期的捕捞强度而变化。为确定目前东海带鱼最适可捕规格,根据2016—2020年拖网、帆张网及延绳钓等主捕带鱼作业方式采集的带鱼样品和数据,利用FiSAT II软件对其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可捕规格。结果表明: 带鱼的拐点肛长、临界肛长、1龄鱼肛长分别为382.84、397.12、216.05 mm,50%带鱼性成熟肛长为230.38 mm,最小可捕肛长为219.23 mm。利用Beverton-Holt模型分析带鱼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知,带鱼当前渔业参考点为:tc=0.38 a,F=2.11,处于捕捞过度区域,并得出最适可捕肛长为364.64 mm。但过高的可捕规格会导致短期内带鱼产量急剧下降,渔民难以接受,因此,本研究综合考虑采用接近1龄鱼肛长与50%性成熟肛长作为最适可捕规格较为合适,即220 mm。 相似文献
6.
7.
秋汛带鱼对水团舌锋的聚集反应与渔场预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秋汛带鱼对水温舌锋伸展的聚集反应,这种聚集反应常出现在舌锋延伸与流界的交汇区、带鱼的适温区域内,舌锋线附近聚集密度较大,渔业产量也与聚集强度成正比。利用这一现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从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着手,分析水团和海流的分布变动情况,结合当时生产实际和鱼类生物学状况,进行中心渔场短期预报。预报实践初步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它对渔业生产有重要价值,对于探讨鱼发规律和预报方法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带鱼逐月渔获物胃含物进行鉴定和统计分析,研究其摄食习性.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属于广食性动物.优势种类有少鳞犀鳕(37.99%)、蓝圆鲹(16.42%)和中国毛虾(10.03%).蓝圆鲹和尖吻小公鱼全年在全湾带鱼的食物中均有出现,是重要的饵料指标种类.摄食强度与饱满指数的季节差异十分显著(P<0.001),食物多样性无显著季节性差异(P>0.05),秋季最高,全年平均为1.97.聚类分析表明,北部湾带鱼在达到50%性成熟肛长值(190 mm)时,饵料由幼鱼的以小型浮游动物、中上层鱼类及甲壳类为主向成鱼的以较大型鱼类和头足类为主转换.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了冷藏条件下,酸性电解水溶液对带鱼的保鲜效果。将带鱼清理、洗净后分段,在不同有效氯浓度的酸性电解水溶液中浸渍5 min,沥干后装入PE保鲜袋,置于4±1℃温度下贮藏。以感官评定、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值)、硫代巴比妥酸(2-Thilbarbituric acid,TBA值)、细菌总数与pH值等作为评价指标,测定带鱼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得出:经酸性电解水处理后的带鱼,在相同的贮藏期内,尤其是贮藏前期,其TVB-N值、TBA值、细菌总数与pH值均低于冷藏对照组。对比发现,电解11 min所产生的酸性电解水(pH:2.62±0.01,ORP=1149.1±0.6 mV,ACC=41.5±0.7 mg/L)对冷藏带鱼的保鲜效果最优。采用该酸性电解水溶液处理后的带鱼,其冷藏货架期较对照组延长了2~3 d。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