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7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122篇
  157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长达50年的研究过程中,人工子宫在3个层面(人工保育箱、人工子宫人和人工胎盘)上被探讨。日本的Yoshinori Kuwabara教授和美国的刘鸿清(Liu Hung-Ching)教授在人工子宫和人工胎盘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重点介绍两位研究者的成果,并讨论了人工子宫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人工子宫研究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可能冲突。  相似文献   
2.
结核菌L型与恶性淋巴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3例恶性淋巴瘤,做细菌L型检测,肿瘤间质内细菌L型感染率为54.72%,抗酸染色阳性率50.94%。结核菌抗体检测阳性率54.72%。提示细菌L型感染与肿瘤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人工流产术的远期并发症宫颈宫腔粘连发生率可达0.91%~1.87%[1],困扰着患者和临床医生。典型的宫颈宫腔粘连为人流术后1-3个月阵发性下腹痛、宫腔积血,人流术后闭经或经量明显减少,B超显示宫腔积血或子宫直肠凹陷有液性暗区,探针检查宫颈宫腔时有阻塞感,扩张宫颈后流出陈旧性血液或经子宫碘油造影可证实[1]。宫腔宫颈粘连的后果可引起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不孕,再次妊娠流产。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一直是妇科医生关注的话题,我院采用人流术后宫腔注入医用几丁糖的方法预防宫腔粘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A组,n=40)、艾司氯胺酮0.25 mg/kg组(B组,n=40)、艾司氯胺酮0.5 mg/kg组(C组,n=40)。比较三组组围术期指标、术后1、4、8、24 h和48 h的疼痛评定数字量表(NRS)评分及术前1天(PRE1)、术后第1天(POD1)、术后第2天(POD2)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和C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镇痛药物用量、补救镇痛例数小于A组,A组、B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C组(P<0.05)。B组、C组术后1 h的NR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术后4 h、8 h、24 h的NRS评分低于A组,术后4 h、8 h的NRS评分低于C组(P<0.05)。与组内PRE1相比,三组POD1的SAS、SDS评分均升高(P<0.05)。B组、C组POD1、POD2的SAS、SDS评分均低于A组,且C组低于B组(P<0.05)。与组内PRE1相比,A组POD2的SAS、SDS评分升高(P<0.05)。与组内PRE1相比,B组POD2的SDS与C组POD2的SAS、SDS均降低(P<0.05)。在T3时刻,B组和C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A组(P<0.05);A组和B组术后头晕、苏醒延迟的发生率低于C组(P<0.05);三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和呼吸抑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5 mg/kg的艾司氯胺酮对减轻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改善负面情绪的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癌胚抗原(CEA) 和细胞学联合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接诊的100例胸腔积液患者进行研究,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实验组47例(病理检查结果恶性),对照组53例(病理检查结果良性),分析血清CYFRA21-1、MMP-3及CEA 和细胞学水平变化情况及其的诊断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血清CYFRA21-1、MMP-3及CE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CYFRA21-1、MMP-3及CEA 和细胞学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CYFRA21-1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AUC为0.989,95%CI为0.977~1.000;MMP-3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AUC为0.979,95%CI为0.964~0.994;CEA 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AUC为0.982,95%CI为0.967~0.997;细胞学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AUC为0.823,95%CI为0.766~0.879,联合检测时AUC为0.995,95%CI为0.990~1.000,较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比较显著差异;且特异度、准确度均较单独检测更高。结论:CYFRA21-1、MMP-3及CEA 和细胞学联合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准确性,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与核酸定量分析技术的发展,近年的大量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通过多种途径调控基因表达,具有调节细胞功能的重要作用。LncRNA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关注。其中,关于LncRNA与3种最常见的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前列腺癌的研究,揭示其在肿瘤细胞或组织中扮演着类似于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双重角色。并通过多种调控机制,参与癌细胞的侵袭、增殖、转移等过程。因性激素受体分布的特异性,使得与之相关的多种LncRNA的表达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本文总结LncRNA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前列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涉及到的LncRNA种类、表达差异、作用机制及作为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可行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雌牛生殖道内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体的大小和形态,判断屠宰母牛的发情时期,分别收集发情第3天(D3)和第7天(D7)的输卵管液(OF)和子宫液(UF),通过HPLC分析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总共检测到23种氨基酸,包括除Cys外的19种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以及另外四种(βAla,Tau,Orm和Cit)非蛋白质氨基酸。OFD3、UFD3、OFD7和UFD7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1.6、46.9、26.3和17.2mmol/L,其中,Gly含量最高,分别为14.7、14.4、11.1和4.4,其次为Glu、Gln和A1a,其他氨基酸的含量均接近或低于lmmol/L。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及个别氨基酸含量在不同体液及不同发育时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诊断及治疗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diabeticopticneuropathy,DON)的临床经验,为本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2例糖尿病视神经痛变的发病特点,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病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口服或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并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2、肌苷片等营养视神经的药物,同时给予全身检查,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治疗,观察经综合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视野改变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ll-giography,FFA)的特点等。结果:接受治疗的患者共有22例(29只眼),治愈10例(12只眼);好转7例(10只眼),总有效率为79.3%。结论: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及时正确诊断、系统的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扩大视野。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子宫内膜Le^y糖蛋白在胚泡着床期间的变化,以及与胚泡表面阶段特异性Le^y抗原出现的关系,应用对Le^y寡糖特的AH-6单抗为探针,通过SDS-PAGE和Westernblot免疫酶标染色,观察了小鼠子宫内膜Le^y糖蛋白在着床期的动态变化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未孕及着床前后的小鼠子宫内膜均含Le^y糖蛋白Mr50~200kD,未孕内膜的含量明显高于着床期间的样品;(2)在着床日(D  相似文献   
10.
疟疾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寄生虫疾病之一。近年来在世界上尤其是落后及发展中国家有卷土重来之势。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是这类寄生虫中危害最大的病原体。它感染力强,增殖迅速,症状严重,初次感染者致死率高,是医务工作者和疫苗研究人员的主要征服目标[1]。世界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近几年来恶性疟原虫疫苗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