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944篇
  193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葡萄酒采用菲丁除铁及单宁明胶澄清工艺中,葡萄酒的pH值是显影响除铁与澄清效果。经试验,菲丁除铁时pH3 ̄4为宜,单宁明胶澄清时将葡萄酒的pH值提高约0.2个单位就能达到澄清目的。  相似文献   
2.
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的凋落物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凋落物分解是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养分循环、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关键生态过程。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季节变化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类型差异可能会影响该区域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对高山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优势种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凋落叶在雪被期和生长季的分解特征。结果显示:(1)季节变化和植被类型对高山杜鹃凋落物的分解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叶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生长季且在高山林线最大,暗针叶林中雪被期的质量损失略高于生长季,但差异不显著;(2)林线交错带上高山杜鹃凋落叶分解缓慢,一年干物质失重率为9.62%,拟合分解系数k为0.145;(3)高山杜鹃凋落叶的质量变化主要体现在纤维素降解显著且集中在雪被期,木质素无明显降解,在高山林线上C/N、C/P、木质素/N变化幅度较小且C、N、P的释放表现得稳定而持续。结果表明,季节性雪被对林线交错带内高山杜鹃分解的影响不仅局限在雪被期内,雪被融化期间频繁的冻融作用和雪融水淋洗作用可能会促进高山杜鹃凋落物在生长季初期的分解。总的来看,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雪被的缩减、生长季的延长和高山杜鹃群落的扩张可能加速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凋落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3.
陈小麟 《动物学研究》1999,20(5):336-341
以干旱地区的肉食性步甲科(Carabidae)和植食性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昆虫成体为材料,测定鞘翅目甲虫的含能值和含水量,分析其含能值和含水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肉食性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22.64 J/mg无灰干重)显著高于植食性拟步甲科昆虫(20.55 J/mg无灰干重)(P<0.05),相反,前者的含水量(54.96%)却显著地低于后者(63.28%)(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都与其含水量成显著负相关(r=-0.5962,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含能值或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动规律,两科的变动规律基本相同,其中,含能值在秋季最高(22.80 J/mg无灰干重),春季最低(20.42 J/mg无灰干重),含水量则相反,秋季最低(54.93%),春季最高(61.88%)(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头、胸、腹和附肢不同体区的含能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腹部的含能值最高(22.65 J/mg无灰干重),其次为胸部(21.33 J/mg无灰干重),头部和附肢的含能值最低(20.89 J/mg无灰干重和20.60 J/mg无灰干重).不同体区的含能值也具有同样的季节变动,即含能值在秋季最高(22.30 J/mg无灰干重),春季最低(19.46 J/mg无灰干重)(P<0.05).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昆虫的个体含能值与其头、胸、腹和附肢各体区的含能值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8、0.846、0.897和0.604(P<0.05);其中个体含能值与腹部或胸部体区含能值的相关系数显著地高于它们与头部和附肢含能值的相关系数(P<0.05);这些结果说明,脂质在甲虫腹部和胸部的积聚是引起甲虫个体含能值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不同食性甲虫含能值产生差异的原因,甲虫含能值和含水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最佳摄食理论,就甲虫作为猎物,其含能值和含水量的这些变动规律对食虫动物食物选择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就今后进一步检验食虫动物摄食对策所应开展的猎物喂养食虫动物的实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树叶凋落物在受酸性矿山废水污染溪流中的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华南地区酸性矿山废水对溪流中树叶分解的影响,在广东省大宝山矿区附近的1条受酸性矿山废水污染(pH值为2.7—3.4且富含多种重金属元素)的3级溪流中,利用2种孔径(5ram的网袋和0.1ram的布袋)的分解网袋对2种树叶(人面子和蒲桃)进行了为期101d的树叶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人面子树叶网袋和布袋中的树叶干重剩余率分别为39%和48%,而蒲桃树叶网袋和布袋中的干重剩余率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分别为61%和70%。根据指数衰减模型计算出树叶分解的半衰期,人面子树叶在网袋和布袋中的分解半衰期分别为57d和69d,而蒲桃树叶则分别为14-4d和217d。蒲桃树叶的分解速率明显比人面子树叶慢。在网袋中定殖的底栖动物主要是集食者,其中优势类群为摇蚊幼虫,占底栖动物个体总数的99%。摇蚊种群在网袋中的数量波动对2种树叶分解速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结果表明,受酸性矿山废水的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大为减少。同时由于各种金属氧化物在树叶表面的不断沉淀,使树叶处于缺氧状态,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导致树叶分解速率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5.
玉米茎秆抗倒伏的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建立了玉米茎秆的力学模型,给出了玉米茎秆抗倒伏的各种性质参数的关系式,为玉米抗倒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种快速鉴定转基因植物纯合体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转化中鉴定转基因植物的整合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常规方法是对独立分离的转基因T1代植株产生的T2代进行转基因分离比率研究,以检测T1代的转基因整合状态,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浪费了T1代资源。本介绍一种应用双重定量实时PCR技术鉴定转基因植物纯合子的新方法:以T1代植物DNA为模板,根据转基因后代的Ct表型值鉴定其转基因整合状态,Ct值接近2的为转基因纯合型,Ct值接近1的为转基因杂合型。用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对数十个T1代转基因幼苗的整合状态进行快速鉴定,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7.
陶宝先  张保华  董杰  刘晨阳 《生态学报》2019,39(15):5564-5572
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能够影响凋落物对土壤的碳归还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然而,凋落物有机碳质量对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研究仍不充分。以黄河三角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为例,通过凋落物袋法、室内模拟实验及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有机碳质量对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探讨预测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凋落物分解,易分解碳组分(烷氧碳、双烷氧碳)相对含量逐渐降低,而难分解碳组分(芳香碳)相对含量显著增加,疏水碳/亲水碳、芳香碳/烷氧碳比值逐渐增大,凋落物有机碳更加稳定,凋落物呼吸速率及失重率呈下降趋势。(2)凋落物失重主要受烷基碳、烷氧碳相对含量及C/N的影响,凋落物CO_2累积释放量主要受烷氧碳及双烷氧碳相对含量的影响。羰基碳相对含量可以用来解释Q_(10)的变异。因此,相对于生态化学计量比,烷基碳、烷氧碳、双烷氧碳、羰基碳相对含量是预测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9.
利用分解袋法对日本亚高山针叶林的针叶(Abies veitchii Lindl,and A.mariesi Mast.)和阔叶(Betula ermanii Cham.and B.corylifolia Regal.et Maxim.)凋落物进行了分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分解初期的两种凋落物的养分以及分解后期凋落物剩余重量差异很大,但两种凋落物养分浓度在分解后期(30个月以后)趋于一致。这种趋同现象在不同养分中有不同的趋同机制。氮元素浓度升高到分解后期浓度差变小,这种现象是由于分解菌的固持作用及受木质素的束缚所致;钾和镁在分解初期浓度急剧下降,进而浓度差变小,是由于淋溶作用所致。在分解过程中这些元素非常容易被淋溶掉,直到和土壤中的浓度达到一致为止。钙是结构元素,它的行踪和有机物组分有密切关系。由于分解后期有机组分木质化和腐殖质化进而浓度趋同,所以钙的浓度也相应趋同。  相似文献   
10.
辽东栎叶片凋落物在不同气候带下的分解及其主要元素释放的比较 王立新 王 瑾 黄建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