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7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物技术世界》2008,(2):91-91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在藻类体内发现了6个生物钟基因,这项成果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研究生物钟的进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生代轮藻类的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3.
该文记述了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湖北宜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中发现的小刺球藻类化石Micrhystridium regulare,regulare,讨论了它们的产出层位及其归属,并对小刺球藻类化石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布作了简要的归纳,最后提出了小刺球藻类化石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划分和大区域地层对比中重要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价了六种选矿药剂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它们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大小排列顺序是:二号油>Fu>0145>Yx>MPA>S-808,96h-EC_(50)值分别为41.2,50.1,82.0,177.8,198.2和900ppm。六种选矿药剂对藻类毒性最大的是二号油,毒性最小的是S-808。对藻类细胞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0145对藻类的细胞形态有轻度的致畸效应,在其它五种药剂的培养物中,均未发现畸变细胞。在室温下存放10d后MPA,0145和二号油,毒性明显下降,其下降速率的顺序是:MPA>0145>二号油。藻类对S-808具有净化脱色作用,100ppm浓度的S-808溶液经藻类作用32d后,其色度可减少48%,作用62d和93d,色度分别降低54%和58%。0145抑制藻类的光合放氧,经50,100和200ppm浓度的0145处理4h后,与对照相比,藻类的光合放氧速率分别下降15、34和36%。  相似文献   
5.
6.
四川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四川大型真菌资源348种,包括药用真菌163种、食用真菌123种、有毒真菌41种、菌根真菌101种等。全国新记录26种。其中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凉山虫草(c.liangshanensis)、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短裙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猴头(Hericium erinaceus)、鸡(土从)(Termitomyces albuminosus)、木耳(Auricuiaria auricula)、灵芝(Ganoderma lucidum)等尤为著名。并对四川大型真菌中部分重要种类的分布、资源及用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及有关教学科研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7.
钟石兰 《古生物学报》1989,28(1):109-116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归属长期以来说法不一(表Ⅰ),争论的实质是如何确定始新统和渐新统的界线问题。笔者曾于1980年,1982年两次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疆塔里木盆地晚白垩世及早第三纪海相地层古生物专题研究队”赴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实地考察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地  相似文献   
8.
对渤海藻类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对渤海藻类的新认识。主要指明其为由顶和前间系组成的( 3Ia 或 3I)联合古口的性质,腰凸的数量(2—4个)和分布(2个位腹面,0—2个位背面)及腰褶的次生性质。据此,讨论了该类在多甲藻亚目中的系统位置。除修订本亚科所属的老属、种外,本文还描述了该亚科的2个新种和3个新形态型。并在回顾世界上非海相沟鞭藻的历史、阐述渤海藻亚科在地层中的产出及共生分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质、古生物证据,探讨了本亚科的古生态及它为多甲藻亚目中一支向淡水环境迁侈的先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绥滨地区晚侏罗世东荣组的沟鞭藻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黑龙江绥滨86-11孔的沟鞭藻类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描述化石10属16种(包括2新种,6未定种);其中不少是在我国首次描述的。这些化石分成两个组合,其优势分子分别为Gonyaulacysta jurassica和Amphorula delicata。根据组合内各分子的时代分布,两化石组合的时代分别为Late Oxfordian—Early Kimmeridgian和Portlandian期,并对其产出层位东荣组的时代作了讨论,认为属于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就对种类繁多的藻类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并企图建立一个科学的自然系统。由于藻类植物多数个体小,缺乏易于区分的外部形态特征,给研究工作造成一定困难。现代藻类分类系统的建立,主要依据化学资料和解剖学资料。近年来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特别是电子显微镜的运用,解决了许多藻类分类学中的疑点,有力地推动了藻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