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正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少数仅分布在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灵长类动物(Rowe,1996),曾在我国南部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在20世纪以前,野生种群数量约有3 500只(张荣祖等,2002),其中广西的种群数量约为2 200-2 500只(刘万福和韦振逸,1995),贵州数量估计为946-1 094只(李明  相似文献   
2.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了的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韩家亮  胡刚 《兽类学报》2012,32(4):362-367
因昼行性灵长类动物一天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其夜宿地度过,其夜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方式与行为特点(Anderson,1998).对夜宿行为的观察可收集白天无法收集到的灵长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信息,如夜宿地分布(sleeping site)、睡眠时间(time)、睡眠抱团组成(huddling)等(Takahashhi,1997;Ogawa etal.,2007;黎大勇,2010),灵长类夜宿行为的研究对于分析了解其白昼活动方式与行为适应特点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Anderson,1998).  相似文献   
4.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夜宿地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天坛山管理区(112°12′~112°22′E,35°05′~35°15′N),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一个种群的夜宿地选择.共发现猕猴的夜宿地18个,同时设置18个对照样地.在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中,分别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太行山猕猴的夜宿地多选择在山坡(15/18)和山脊(3/18)(χ2=8.00,df=1,P=0.005),不选择沟地;位于山坡上的夜宿地均处于上坡位(11/18)和中坡位(7/18),而回避下坡位.对夜宿地和对照样地的生境因子进行t检验发现,太行山猕猴偏好选择有一定坡度、乔木密度较大和乔木层盖度较高、隐敞度较高的地片作为夜宿地,而对夜宿地中的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则未表现出选择倾向(P>0.05),其夜林栖树主要为生境内胸径超过20cm的阔叶树,栖处高度通常在10 m左右.对夜宿地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具累积贡献率达到77.78%,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夜宿地特征;影响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乔木密度、隐蔽度、坡度和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5.
朱Huan游荡期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朱Huan游荡期的夜宿地、觅食地、日活动行为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不同野化训练条件下朱鹮的行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至201 1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和华阳镇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2处野化训练大网笼中朱鹮(Nipponia nippon)(n洋县=30只;n华阳=22只)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调查2处大网笼野化训练条件的不同.结果表明,在觅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中,秋季洋县群的划动寻觅、探...  相似文献   
7.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38兽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  相似文献   
8.
西藏红拉雪山滇金丝猴的夜宿地与夜宿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栖灵长类动物要在夜宿地度过半生以上的时光,因此选择合适的夜宿地及夜宿树对其存活尤为关键。影响夜宿地以及夜宿树选择的主要因素是逃避天敌捕食,但对于栖息在温带森林的灵长类而言,还必须面对低 温以及食物缺乏等因素的影响。2003 年6 月至2005 年3 月,采用跟踪猴群,记录夜宿地并依据地面粪便颗粒数确定夜宿树,在西藏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对小昌都滇金丝猴的夜宿地及夜宿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主要 研究时间段196 d 夜宿地记录中猴群使用了101 个夜宿地,使用2 次以上的夜宿地有67 个,夜宿162 d。夜宿地全部位于针叶林中,冬季夜宿地主要分布在向阳、背风和低海拔处。比较重复利用夜宿次数多与夜宿次数少的树发现:夜宿多的树高大,底枝长,而与底枝高没有差异。比较夜宿和不过夜的树发现:夜宿树高大、底枝长。这些特点表明小昌都猴群夜宿地及夜宿树的选择可能受到逃避天敌和体温调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花箐滇金丝猴夜宿地的季节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端的格花箐,对一群(约250只)滇金丝猴的夜宿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整个调查历时13个月,确认研究群的夜宿点54个,共记录夜宿地的利用次数137次,提示研究群在其中一些地点多次夜宿.滇金丝猴夜宿地在平均海拔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猴群夜宿地的平均海拔为3 352 m,为一年中夜宿地分布最高的时期;春季猴群则多选择在低海拔地区夜宿,平均海拔在一年中最低(3 082 m).猴群夜宿地集中分布于3 200~3 400 m的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夜宿地数量和利用频次差异明显.虽然猴群夜宿地主要位于针阔混交林中,但是不同季节猴群夜宿地植被的组成明显不同.猴群明显偏好在位于南坡面和西坡面的地点过夜,在夏季和秋季尚未发现北坡向的夜宿地.研究还表明,不同季节,猴群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少数几个地点多次过夜,但大多数夜宿地在一年中仅利用一次.滇金丝猴为什么会对某些地点多次利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南湾半岛猕猴的活动习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海南岛南湾半岛野生猕猴种群的活动习性的观察表明,猕猴在日间大部分时间处于活动和觅食状态;上午7点至10点、下午3点至5点为两个活动觅食高峰。每天的活动路径约为1000~2300米,雨天其活动路径短些。有时一群猴子分成两个亚群觅食。每群猴子有几个稳定的夜宿点,猴群可在一个夜宿点住一晚或连续几晚。猴群为了防止同类的侵犯和天敌对其后代的威胁,通常有几种活动阵容。经过5年或者6年的生长后,猴群变大并逐步分成两个新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