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2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554篇
  187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理通讯》2008,27(1):31
随着微波炉在家庭的普及,其用途越来越广。有些病人抓好药后,为了省事常常用微波炉煎中药,其实煎中药最好不要用微波炉。  相似文献   
2.
3.
<正>甲真菌病是最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之一,发病率约占临床甲病的一半以上,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其他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等,国内甲真菌病病原菌中皮肤癣菌占65%~70%,酵母菌占10%~30%。甲真菌病常表现为甲板增厚、分离、变色等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有时不易与白甲症、黄甲综合征、甲银屑病、甲扁平苔藓等指(趾)甲疾病鉴别[1-5],因此,病原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甲真菌病的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4.
溶解性有机碳在红壤水稻土中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反应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进行污染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红壤水稻土对DOC的吸附特征,并分析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及pH值与DOC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DOC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Linear方程.不同土壤对DOC的吸附能力有明显差异.在相同浓度下,DOC吸附量以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低肥力水稻土最大,第三纪红砂岩风化物发育的低肥力水稻土次之,两种高肥力水稻土最小.土壤对DOC的吸附过程分为快、慢两个阶段,0-0.25 h内DOC的吸附速率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速率渐小,2-4 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描述供试土壤对DOC吸附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一级扩散方程,其次为Elovich方程和抛物扩散方程.粘粒含量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DOC吸附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有机质含量的降低,DOC的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3种不同抗凝人血浆检测血浆凝固酶的可行性及观察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方法 用3种不同抗凝人血浆及以不同菌液浓度作试管法凝固酶试验.结果 EDTA-K2抗凝血浆出现阳性慢,凝块大多较小,24 h内稳定性较好;枸橼酸钠抗凝血浆出现结果介于EDTA-K2、肝素抗凝血浆之间,结果最不稳定;肝素抗凝血浆出现阳性最快,但不够稳定;菌液浓度对出现阳性的早晚无影响.结论 3种抗凝人血浆在试管法凝固酶测定中使用时,出现阳性快慢不受菌液浓度影响,随时间延长溶解现象可能会增加,应掌握结果观察时间,以降低假阴性.  相似文献   
6.
正~~  相似文献   
7.
8.
圈养獐分娩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的5~7月,在浙江省嵊州市河麂种源繁育基地对34只獐(Hydropotes inermis)的分娩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母獐通常选择安全的地点进行分娩。獐集中分娩的时间为6月3日到6月19日,占分娩母獐总数的73.53%(n=34),并且分娩多在白天进行。产程(从胎膜露出到胎盘娩出)平均为(302.20±15.27)min(n=15)。胎儿娩出的姿势多为前躯前置(前足、头先露出),占83.78%;少数为后躯前置(后足先露出),占16.22%。幼仔首次吮乳时间在单胎和多胎间无显著差异,平均为出生后(44.97±2.73)min(n=35)。幼仔出生后首次平均站立时间在双胞胎、三胞胎和四胞胎分别为(32.25±2.49)min(n=16)(、29.42±2.52)min(n=12)和(65.00±7.39)min(n=6)。每胎幼仔数越多,初生幼仔的平均体重越轻。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探讨规律运动对老年大鼠纹状体蛋白质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差异羰基化蛋白质组学特征分析,筛选靶标蛋白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将24只健康雄性23月龄老年大鼠随机分为静息组(Con-SED)和规律运动组(Aero-EXE).采用运动强度相当于最大摄氧量(VO2max)60%~65%逐渐递增到70% ~75%的10...  相似文献   
10.
王爱芳  张钢  魏士春  崔同祥 《生态学报》2008,28(11):5741-5749
采用电阻抗图谱(EIS)法和电导(EL)法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茎和针叶进行了抗寒性测定,试图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测定抗寒性结果的相关性,找到适合冷冻处理后樟子松抗寒性测定和不经冷冻处理估测抗寒性的EIS参数,完善EIS法测定抗寒性。以8年生樟子松苗为试材,在抗寒锻炼阶段(10月份)和脱锻炼阶段(3月份)分别取样进行EIS和EL测定。结果表明,EIS法胞外电阻率(re)与EL法测定的樟子松抗寒性相关性较高(R2=0.97),但比EL法求出的抗寒性高。针叶的细胞膜时间恒量(τm)和茎的弛豫时间(τ1)随冷冻温度变化与re表现相似的S曲线,相关分析表明,re(茎和针叶)与τ1(茎)和τm(针叶)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R2=0.74~0.84)。经Logistic方程拟合,EIS的τm(针叶)和τ1(茎)法与EIS(re)法、EL法测定的樟子松抗寒性相关性也较高(R2=0.88~0.91),说明针叶τm和茎τ1也可以作为计算抗寒性的参数。另外,8年生樟子松两个发育时期(10月和3月份)未经冷冻的针叶τm与茎的τ2随抗寒性的增强而显著增加,表明不经过冷冻处理样本用τ2(茎)和τm(针叶)估计樟子松抗寒性是很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