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赵祥  苏雪  吴海燕  张辉  孙坤 《植物研究》2020,40(6):813-819
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突脉金丝桃(Hypericum przewalskii)(金丝桃科)的花部器官发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突脉金丝桃2枚苞片原基首先发生,花原基在苞片原基的包裹中完成发育。在苞片原基发生后,5枚萼片原基沿2/5圆周依次发生。萼片原基发生近完成时,5枚雄蕊—花瓣共同原基在萼片原基之间的角隅处近同时发生,此后,雄蕊—花瓣共同原基下部向外伸展形成花瓣原基,上部向上凸起形成与花瓣原基相对的雄蕊原基,之后雄蕊原基由内向外依次分化发育产生次生雄蕊原基,随着次生雄蕊原基的发育和数目的增多,形成了5束雄蕊。次生雄蕊原基发生的同时,5枚心皮原基近同时发生。突脉金丝桃雄蕊束的发生方式表明,金丝桃属的雄蕊束可能起源于5基数的单轮雄蕊。金丝桃科与藤黄科植物花瓣及雄蕊原基发生方式的显著不同,支持了APG Ⅲ系统将金丝桃亚科从藤黄科中独立为金丝桃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2.
拉萨拉鲁湿地夏季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6~7月,对拉鲁湿地5个生境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41类,18 446只,隶属于3门7纲14目32科17属。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线蚓科,占总捕获量的10.95%。常见类群有27类,占总捕获量的84.63%,其中螨类占总捕获量的32.5%,弹尾类占总捕获量的31.43%。各生境的土壤动物数量和种类在土壤各层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5个生境分布的土壤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从大到小依次为3#>5#>4#>1#>2#。5个生境间土壤动物的相似程度由极不相似到中等不相似(S值为0.105~0.400)。  相似文献   
103.
天祝夏玛林区蝶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雄  马怀义  刘汉成  马正学 《昆虫知识》2011,48(6):1798-1805
2008-2010年每年7-9月,在天祝夏玛林区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植被类型的自然环境,对蝶类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共获得蝶类标本2000号,经整理、鉴定出71种蝶类,隶属于8科50属。其中粉蝶科9属20种,占总种数的28.2%,为优势类群;蛱蝶科15属15种,眼蝶科13属14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1.1%和19.7%,为次优势类群;绢蝶科(1属9种)和灰蝶科(8属8种)为常见类群;弄蝶科(2属2种)、凤蝶科(1属2种)和蚬蝶科(1属1种)为罕见类群。区系成分分析结果是,属于古北界的种类有51种,占总种数的71.8%;属于东洋界与古北界兼有种类有14种,占总种数的19.7%;广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8.5%;完全属于东洋界的种类无分布。结果表明,该地区分布的蝶类区系成分以古北界的种类为主。  相似文献   
104.
选取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麻沿林区的土壤纤毛虫并通过盆栽实验从纤毛虫的群落结构、丰度和食性三方面研究了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对纤毛虫群落的毒性作用。纤毛虫群落结构采用"非浸没式培养法"进行分析,物种鉴定采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法,同时采用直接计数法分析土壤纤毛虫的丰度。共鉴定到纤毛虫 88 种,隶属于3纲11目29科42属,其中对照组 75 种;分析表明二萜化合物可导致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的衰退演替;双因子方差分析显示纤毛虫物种数在二萜化合物各浓度处理组间呈现极显著差异 (F5,9=137.776,P<0.01),并在不同时间处理组间呈显著差异 (F5,9=2.607,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土壤纤毛虫总物种数随着二萜类化合物浓度的升高有下降趋势,具有良好的直线线性关系(R2 =0.9521)。当二萜类化合物浓度超过 32.5 mg/kg 时土壤纤毛虫优势种由膨胀肾形虫、长篮环虫、大口薄咽虫和长圆膜袋虫演替为膨胀肾形虫、长篮环虫、苔藓膜袋虫、水藓薄咽虫和大弹跳虫,且C/P系数从小于1变为大于1,当施药浓度超过 62.5 mg/kg时,优势种演替为大弹跳虫、小尖毛虫、有肋薄咽虫和一种前口虫。同时,分析还显示肾形目对二萜化合物有较高的耐受能力,下毛目、前口目和篮口目对二萜类化合物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对纤毛虫食性研究发现二萜类化合物对纤毛虫的影响还与纤毛虫的食性有关,尤其对肉食性纤毛虫危害最大。比较分析显示,在相同暴露时间,不同施药浓度下土壤纤毛虫丰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明显的降低,而同一施药浓度,随着暴露时间逐渐延长,纤毛虫的数量逐渐回升,但即使土壤中二萜类化合物残留浓度很低,也对纤毛虫群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非参数多个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各浓度组间纤毛虫的丰度存在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对二萜化合物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在种类组成和丰度方面均成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5.
描述了青藏高原的甘南地区产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小米草属Euphrasia一新种——短唇小米草E.brevilabrisY.F.Wang,Y.S.Lian&G.Z.Du,并绘制了形态图。本种以其叶、苞叶和花萼上具有密的腺毛与短腺小米草E.regeliiWettst.相似,但植株矮小(高仅3–7cm),不分枝,叶小(长仅3–5mm),花冠黄色,背面长3–5mm,下唇比上唇短易与短腺小米草区别。本种又以其苞叶明显大于营养叶与小米草E.pectinataTen.相似,但其植株矮小,不分枝,叶小,叶、苞叶与花萼被密的腺毛,花冠黄色,下唇比上唇短易与小米草区别。  相似文献   
106.
黄花补血草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L.)Hill.)无菌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条件下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结果表明,黄花补血草无菌苗叶片、叶柄和幼根均可作为离体培养的外植体,但叶片和叶柄的诱导率明显高于幼根.将外植体接种于分别添加0.5 mg/L NAA或1.0 mg/L 2,4-D或0.3-0.5 mg/L 6-BA 0.5-2.0 mg/L NAA的MS培养基上,经过14-28 d培养后,可脱分化产生乳白色、红色或浅绿色颗粒状或致密愈伤组织,频率达到70%以上.在MS 0.3 mg/L 6-BA 1.0 mg/L NAA培养基上,红色和绿色颗粒状愈伤组织经过1-2次继代后,均可分化产生不定芽,进而形成丛生芽,分化率达到100%.将高约3 cm的丛生芽切下,接种于分别添加0.5 mg/L IAA或0.5 mg/L IBA的1/2 MS培养基上可产生不定根,获得完整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07.
大气氮沉降影响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世虎  张悦  马晓玉  王聪  马群  杨雪纯  徐婷  马越  郑智 《生态学报》2022,42(4):1252-1261
大气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重点。大气氮沉降导致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但其生物学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大气氮沉降对全球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结果,以便在氮沉降背景下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制定科学决策。系统综述了氮沉降降低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资源竞争排斥、群落更新限制、土壤酸化及其离子毒害、养分失衡、氮素本身的毒害、次生胁迫。氮沉降导致草地物种多样性降低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每种机制在不同时空具有不同的相对贡献。同时,与欧洲酸性土壤草地和美国高草草原相比,我国草地土壤类型和植被属性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应根据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不同植物功能利用养分策略,从土壤养分变化、根系养分吸收转运、叶片生理过程等方面的整合研究思路,探讨氮沉降影响我国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生物学机制,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是青藏高原高寒区特有的低矮灌木和植被演替先锋物种, 具有优良的水土保持功效, 对高海拔环境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 但有关其种群结构及动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少有研究, 阻碍了对西藏沙棘适应高寒生境生态策略的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区生态脆弱, 乡土物种西藏沙棘常在海拔2 700-3 300 m的高寒退化草地呈斑块状分布, 对该区水源涵养林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祁连山区3个海拔(2 868、3 012、3 244 m)的西藏沙棘为研究对象, 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及绘制存活曲线, 分析西藏沙棘的种群结构特征和种群动态, 并利用种群动态量化分析和时间序列模型定量研究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 1)西藏沙棘种群的基径、株高和冠幅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3个海拔种群均呈中龄期个体丰富, 老幼龄期个体较少的纺锤型年龄结构, 充足的中龄期个体可以维持种群短期稳定。2)种群存活曲线均为Deevey-II型, 存活能力为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 死亡率和消失率均较高, 呈高海拔>低海拔>中海拔的趋势, 3个海拔种群均缺乏幼苗, 未来均将走向衰退, 高海拔种群较其他海拔提前进入衰退期; 各海拔老龄期生命期望值为中海拔>低海拔>高海拔。3)各海拔种群动态指数(Vpi)均趋于0, 表明各种群均趋于稳定, 中海拔种群受随机干扰风险概率的极大值(Pmax)最小, 表明受随机干扰时中海拔种群最稳定, 中海拔更适宜西藏沙棘的生存。4)未来2、4、6个龄级时间后, 3个海拔的中、老龄期苗木增多, 小龄期苗木数目减少, 且各海拔种群均面临幼苗补充不及时的风险, 各种群将由稳定向衰退发展, 幼苗的缺少, 种内、种间竞争及环境胁迫是造成种群走向衰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9.
李芃  郇兆蔚  丁兰 《植物研究》2019,39(6):908-916
利用3种拟南芥生长素极性运输外运载体突变体及4种转基因株系研究了二萜rabdosinate抑制拟南芥幼苗主根及侧根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60~80 μmol·L-1的rabdosinate显著抑制野生型拟南芥幼苗主根生长及侧根形成,而对突变体pin1、pin2和pin3主根未显示明显的抑制效应,对侧根的抑制减弱;发现rabdosinate (60~80 μmol·L-1)引起生长素报告株系根尖DR5活性升高,并增加融合蛋白PIN1-GFP丰度以及减少PIN3-GFP和PIN4-GFP的丰度。推断rabdosinate可通过增加PIN1丰度促进了根部生长素向顶运输,而减少PIN3丰度降低根尖部生长素的横向转运,引起了生长素在根尖部的累积及生长素浓度梯度的改变,进而抑制幼苗主根生长及侧根发育。  相似文献   
110.
为了进一步了解光照下植物呼吸作用的内在机理以及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该文研究了在光照下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叶片抗氰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研究发现,将黑暗下生长的菜豆幼苗叶片转到光照下10 h,总呼吸、抗氰呼吸以及抗氰呼吸在总呼吸中的比例均逐步上升;光照也导致了叶片叶绿体光合放氧和CO2固定的出现及其速率的增加,但光合放氧和CO2固定速率的增加均滞后于抗氰呼吸的增加。将黑暗下生长的叶片转到光照下之前用抗氰呼吸的抑制剂水杨基氧肟酸(SHAM)处理叶片,发现用SHAM处理并没有导致叶片在光照下光合放氧和CO2固定速率的明显变化,这也提示了黑暗下生长的叶片转至光照的过程中,抗氰呼吸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偶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黑暗中对叶片施加短时间的光照能够增加抗氰呼吸在总呼吸中的比例,但短时间的光照对叶片光合CO2固定速率没有影响。这些结果表明了光照对抗氰呼吸的诱导可以不依赖于光合作用,光照可能是作为一种直接的信号去诱导抗氰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