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7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1.
黄土高原冬小麦地N2O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7年7月1日到2009年6月30日对黄土高原冬小麦地氧化亚氮(N2O)排放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了为期2a 的监测。设置2个处理,有小麦田(有小麦生长),无小麦田(出芽初期拔去麦苗)。研究结果表明有小麦田、无小麦田N2O排放量年际变化不大。有小麦田年均的N2O 排放量为2.05 kg · N2O · hm-2 · a-1,无小麦田年均的N2O 排放量为2.28 kg · N2O · hm-2 · a-1 。在冻融交替期,施肥后、翻地后和降雨后无小麦田和有小麦田N2O排放明显增加,N2O的季节变化受到这些短期事件的显著影响;有小麦田N2O排放与地温(P<0.01),气温(P<0.01)和WFPS(P<0.05)显著相关,而无小麦田N2O排放与这些环境土壤因子都不相关;有小麦田和无小麦田两个处理土壤的WFPS通常都低于60%,可以推断在本地区,硝化反应是N2O的重要生成源。  相似文献   
412.
对胡桃属植物青皮和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近几年胡桃属植物青皮和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抗氧化、抗肿瘤、杀虫、除草等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胡桃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13.
不同温度段核桃壳木醋液的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核桃壳为材料,根据木材裂解规律、不同温度段木醋液得率和颜色的不同,收集精制得90℃~190℃(K1)、190℃~300℃(K2)、300℃~480℃(K3)及90℃~480℃(K)温度段木醋液。采用种子萌发法对精制后各木醋液进行生物活性测定,GC-MS测定脱水后的K1、K2和K3中有机组分,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其中的主要成分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段木醋液含有的有机组分不同,含量差别大。K1、K2和K3分别检出13种、42种和37种物质,11种共有物质的相对总含量分别为76.38%、59.83%和57.08%,其中乙酸的相对含量随收集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少。种子萌发试验表明,K1稀释1 000倍、K2稀释25 000倍时,对小麦根、苗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K和K3在供试范围对苗长、根长和干重都呈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14.
陕北典型退耕还林区林下草本物种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样方法进行不同资源位的群落调查,并用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析了安塞县典型退耕区16种不同退耕模式及年限群落林下草本物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乔木林下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于灌木林。生态位宽度以达乌里胡枝子和阿尔泰狗娃花最大,它们的Shannon-Wiener(Bs-w,i)和Levins(Bl,i)指数分别为0.89、0.83和0.64、0.58。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大,如阿尔泰狗娃花、铁杆蒿、长芒草等。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相似比例值并不一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小于0.5的种对有174对,约占种群总对数的91.6%,说明种群对环境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各种群能较好地共生于群落中。  相似文献   
415.
张晓  李秀玲  李新岗  杨立军  陈辉 《生态学报》2013,33(24):7651-7660
以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油松(Pinus tabuleaformis)(2年生球果和新梢)为研究对象,探讨梢斑螟幼虫对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先期虫害诱导寄主防御的抑制作用,以及虫害诱导的负防御机制。结果表明,双萜松脂酸作为油松球果和新梢的主要组成和诱导性防御物质,梢斑螟虫害后球果双萜松脂酸极显著增加,10 d后降低到正常水平;而新梢虫害后,松脂酸显著增加,后随新梢基础含量而增加,10 d后虫害新梢松脂酸显著高于球果。梢斑螟幼虫以小卷蛾虫害球果、健康球果和新梢等部位为食料,均为梢斑螟5龄幼虫下唇腺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活性最高,极显著高于4龄和3龄幼虫;且同一龄期,小卷蛾虫害球果中的梢斑螟幼虫GOX活性最高,显著高于新梢和健康球果中幼虫酶活性。研究发现,虫害后萜类防御物质随幼虫GOX活性升高呈下降趋势。梢斑螟幼虫RNA和P含量比较发现,取食小卷蛾虫害球果、健康球果和新梢3种食料,均为梢斑螟3龄幼虫最高,5龄幼虫最小,差异极显著;但同一龄期,3种食料发育的幼虫,其RNA和P含量间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小卷蛾幼虫的先期危害,诱导了寄主防御,但后来的梢斑螟幼虫通过下唇腺GOX抑制了寄主的诱导防御,使其生长率与健康球果和新梢中的幼虫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16.
生物结皮是土壤表面具有光合活性的致密复合层,是土-气界面CO2通量的影响因子之一.本文采用改进的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区退耕地上不同演替阶段生物结皮对土壤CO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生物结皮土壤CO2通量较除去生物结皮显著下降,其中藻结皮和藓结皮分别下降了92%和305%;生物结皮对土壤CO2通量的降低程度与其生物组成和生物量有关,深色藻结皮和藓结皮土壤CO2通量较裸地分别降低了141%和484%.生物结皮土壤CO2通量的日变化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而裸地CO2通量日变化趋势为单峰曲线,藻结皮、藓结皮的碳吸收峰值分别出现在8:00和9:00前后,其CO2通量分别为0.13和-1.02 μmol CO2·m-2·s-1;藻结皮24 h CO2通量排放总量较裸地增加7.7%,而藓结皮减少了29.6%.生物结皮对土壤CO2通量的影响显著,在评价退耕地土壤碳循环时,应考虑生物结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17.
为探究秦岭林区松栎混交林群落乔木优势种的更新规律,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等3种优势乔木种群更新随林分密度、海拔、坡向、坡位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海拔、坡向、坡位等生态因子对3种乔木的天然更新均具显著影响;3种优势乔木树种幼苗密度均随林分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林分密度从850株.hm-2增加到1 525株.hm-2时,3种幼树密度也逐渐增加,但林分密度为1 900株.hm-2时,3种幼树密度均显著降低;从海拔1 283m增至1 665m,锐齿槲栎和油松幼苗幼树密度均随海拔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海拔增至1 835m时,这两种幼苗幼树密度均显著降低。(2)华山松幼苗幼树密度一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从南偏西20°到75°,锐齿槲栎和华山松幼树密度逐渐降低,至北偏东40°(阴坡)时又显著增加,但3种乔木幼苗及油松幼树密度一直随坡向变化而增加;锐齿槲栎幼苗密度在下坡位显著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但油松和华山松幼苗幼树随坡位由下到上逐渐增加。结果提示,处于中海拔、阴坡且密度适中的林分3种优势乔木更新最佳,对这类林分实施封禁将有助于松栎混交林优势乔木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418.
王世雄  王孝安  郭华  张广奇  王姝  何跃军 《生态学报》2018,38(22):8060-8069
明确物种多样性的多尺度格局及其形成过程是进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前提。通过加性分配的方法,在α1(小样方内)、β1(小样方间)、β2(样方间)、β3(样地间) 4个空间尺度上,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多尺度变化,确定了稀有种(频度5%)和常见种(频度25%)对物种多样性格局的相对贡献及其尺度依赖性,旨在阐明黄土高原辽东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多尺度格局及其形成过程,为该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乔、灌、草3层呈现了相似的物种多样性格局。物种丰富度基本上呈现了随尺度的增大而增加的变化趋势,小样方尺度上的α多样性(α1)对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贡献最小,样地尺度上的β多样性(β3)对各层物种丰富度的贡献最大(β3 50%)。(2) Shannon多样性呈现了与物种丰富度截然相反的格局,小样方尺度上的α多样性成分(α1)是Shannon多样性的主要贡献者(α145%),尔后随尺度的增大,Shannon多样性逐渐减小。(3)去除常见种引起的物种丰富度减小效应表现为随尺度的增加,影响逐渐减小,其效应主要集中在小样方内(α1尺度)以及小样方间(β1尺度) 2个尺度上;而去除稀有种引起的物种丰富度减小效应表现为随尺度的增加,影响逐渐增大,其效应主要集中在样方间(β2)以及样地间(β3) 2个尺度上。(4)去除稀有种对Shannon多样性的影响在每一尺度上均不明显,去除前后的曲线几乎重合,而去除常见种对Shannon多样性的影响在每一尺度上均十分明显。其中,去除常见种,草本层Shannon多样性在每一尺度都相应增大,而对于灌木层和乔木层,Shannon多样性则表现为在α1尺度上减小,而在其他尺度上增大。本研究揭示了空间尺度在评价稀有种和常见种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贡献中的重要性。稀有种主要在较大尺度(β2和β3)上影响物种丰富度格局,而常见种不仅在小尺度(α1和β1)上影响物种丰富度,而且在较大尺度(β2和β3)上影响物种均匀度。同时,物种多样性的加性分配也是在多尺度上揭示物种多样性变化格局以及变异来源的有效且比较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419.
韦景树  李宗善  焦磊  陈维梁  伍星  王晓春  王帅 《生态学报》2018,38(22):8040-8050
为揭示黄土高原人工和自然物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在延安羊圈沟小流域分别获取人工和自然物种的树木年轮材料并构建标准年表,其中人工物种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自然物种为山杏(Armeniaca sibirica)和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并对年表中的气候信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人工物种年表中的气候信号较强,主要表现在5—8月份,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刺槐:r=-0.427—-0.511,P0.05;柠条:r=-0.227—-0.738,P0.05),与降雨则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自然物种年表中的气候信号较弱,与温度和降雨的相关关系均较低;2)不同于自然物种,人工物种树轮年表还与去年夏季(7—9月份)温度(负相关)和降水(正相关)存在相关关系,表明人工物种树木生长对气候因子存在一定滞后性;3)人工物种树轮年表与PDSI干旱指数在各月份均维持正相关关系,在生长季(刺槐4—9月、柠条4—8月)达到显著水平(刺槐:r=0.481—0.704,P0.05;柠条:r=0.314—0.610,P0.05);而自然物种年表与PDSI干旱指数的相关关系较弱,均未达到相关性水平。从各年表与气候要素(温度、降雨、PDSI)响应强度来看,黄土高原人工物种树木生长受水分胁迫显著,且以刺槐最为明显,其次是柠条;自然物种树木生长则没有明显干旱胁迫的影响,仅山杏生长受一定水分胁迫影响,荆条生长则与各气候要素关系较弱,水分胁迫对其生长的影响已很小。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物种生长明显受到水分条件限制,而自然恢复物种生长则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小,能适应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420.
张萍  章广琦  赵一娉  彭守璋  陈云明  曹扬 《生态学报》2018,38(14):5087-5098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刺槐、小叶杨和油松)和天然次生林(辽东栎、麻栎和白桦)中乔叶、凋落物以及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供求现状。结果表明:1)人工林叶片和凋落物的C含量大于天然次生林,N、P含量均小于天然次生林,叶片和凋落物C∶N和C∶P值均表现为人工林大于天然次生林;2)人工林中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显著性差异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 cm),而天然次生林则集中在10—50 cm的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二者的C、N、P含量逐渐减小;3)人工林N含量在叶片与凋落物间为显著正相关,天然次生林N含量在凋落物与土壤间为极显著正相关、C∶P值在叶片与土壤间则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揭示了除刺槐和辽东栎的生长受P限制外,其余各树种均受N限制,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较快,且人工林土壤P有效性高于天然次生林,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丘陵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