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福建柏资源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福建柏分布范围北纬22°~28°30′,东经102°~120°,中心分布区北纬24°30′26°30′,东经110°~119°,呈间断分布.垂直分布海拔500~1 800 m,往西,往北分布海拔较高,分布范围较窄;往东,往南分布海拔较低,分布范围较宽.分布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中心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1.7~15℃,年降水量1 600~2 000 mm.分布区土壤主要是花岗岩、砂页岩、板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和黄棕壤.福建柏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天然林重要组成树种,群落类型较丰富.  相似文献   
122.
湖南张家界天门山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对湖南省张家界市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鉴定,报道了湖南省新记录13种2变种,隶属于11科15属。即小山飘风Sedum filipes Hemsl.、绿花石莲Sinocrassula indica(Decne.)Berger var.viridiflora K.T.Fu、扇叶虎耳草Scocifraga rufescens Balf.var.flabellifolia C.Y.Wu et J.T.Pan、滇池海棠Malus yunnanensis(Franch.)Schneid.、北枳棋Hovenia dulcis Thtmb.、橄榄槭Acer olivaceum W.P.Fang et P.L.Chiu、大叶柴胡Bupleurum longiradiaum Turcz.、重齿当归Angelica biserrata(R.H.Shan et C.Q.Yuan)C.Q.Yuan et R.H.Shan、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T.Ting ex H.T.Chang、直瓣苣苔Ancylostemon sarasilia(Hemsl.)Craib、野丁香Leptodermis potanini Batalin、毛华菊Dendranthema vestitum(Hemsl.)Ling、长冠鼠尾草Salvia pleetranthoides Griff.、茖葱Allium victorialis Linn.、节根黄精Polygonatum nodosum Hua。其中羌活属和野丁香属为湖南分布新记录属。凭证标本均存放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树木标本室(CSFI)。  相似文献   
123.
记述了采自中国河南省伏牛山区的锤角叶蜂科Cimbicidae细锤角叶蜂属Leptocimbex1新种:愈节细锤角叶蜂Leptocimbex zhongi Wei,sp.nov.。该新种与L.terrifica Malaise,1931近似,但触角第6~7节几乎愈合,界限模糊,触角窝上突不互相靠近,侧额脊前半部明显,后半部缺如,单眼后区后部黄褐色,翅基片、腹部第2~3背板全部和后足股节全部黑色,阳茎瓣背突叶短宽,端部圆钝等,容易鉴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模式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4.
记述了中国叶蜂属Tenthredo L.两新种:衡山短角叶蜂Tenthredo hengshana Wei et Yan,sp.nov.和红盾槌腹叶蜂Tenthredo pseudocylindrica Wei et He,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1衡山短角叶蜂,新种Tenthredo hengshana Wei et Yan,sp.nov.鉴别特征本种与贵州分布的宽带短角叶蜂Tenthredo latistriatena Wei,2005最近似,但本种体型稍大(体长13mm),背面观后头两侧膨大,前翅烟斑内侧仅伸抵1M室基部,后眶下半部、前胸背板后缘和外侧缘、小盾片前部3/5、附片、后胸后背板大部、中胸前侧片后部中央向前弯曲的条斑、中胸后侧片后缘宽边、腹部第1背板中部后缘、第3~4节腹板全部、5~7腹板后缘、各足基节大部、转节全部、股胫节前侧和腹侧黄白色,锯腹片锯刃具1个内侧亚基齿,与后者不同(宽带短角叶蜂体长11mm,背面观后头两侧平行,前翅烟斑内侧伸抵前翅基部,后眶下半部、前胸背板后缘和外侧缘、小盾片全部、附片、后胸后背板大部、中胸侧板全部、腹部第1背板全部、第3~4节腹板大部、5~7腹板全部、各足基节大部、转节、后足股胫节全部黑色,锯腹片锯刃具2个内侧亚基齿)。正模♀,湖南衡山,海拔900~1100m,2004-05-11,刘卫星。副模1♀,湖南衡山,900~1100m,2004-05-11,刘卫星。词源:本种根据模式标本的采集地命名。2红盾槌腹叶蜂,新种Tenthredo pseudocylindrica Wei et He,sp.nov.鉴别特征本种与T.cylindrica Rohwer很近似,但额区和单眼后区棕色,无显著黑斑;中胸背板前叶和小盾片棕色,无黄斑;中胸腹板黄白色,腹部第3背板黑褐色,后足胫节黑褐色,腹部第2、3节显著窄于第1、4节等,可与之鉴别;T.cylindrica Rohwer的头胸部具显著黑斑,中胸背板前叶两侧和小盾片白色,中胸腹板黑色,后足胫节黄褐色,具细窄黑色条斑,背面观腹部第1~3节几乎等宽。正模♀,湖南衡山,海拔600~700mm,2004-05-11,刘卫星;副模:1♀,1♂,湖南衡山,海拔600~700mm,刘卫星;1♀,广西花坪天平山,1963-06-05,杨集昆。词源:新种的种加词由pseudo-(假的)和cylindrica两部分组成,指新种与T.cylindrica外观近似,但并非同种。  相似文献   
125.
记述方颜叶蜂属Pachyprotasis新种,斑背板方颜叶蜂Pachyprotasis maculotergitis sp.nov.,本种腹部第3~5节背板大部橘褐色,第3~6节背板中部具白斑,以此得名;陕西方颜叶蜂Pachyprotasis shanxiensis sp.nov.,本种以正模标本采集地命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6.
记述采自中国秦岭的秋叶蜂属2新种:平唇秋叶蜂Apethymus flatoclypea sp.nov.和扁角秋叶蜂Apethymus compressicornis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7.
为弄清湖南株洲丽斗蟋若虫的季节适应策略,研究了恒定及变化光周期对其若虫发育的调控。结果表明,丽斗蟋若虫发育明显受变化光周期的影响。25℃温度条件下,3个光周期条件下的若虫发育都较慢,羽化也极不整齐,长日条件(LD 16∶8h)、中间日照条件(LD 14∶10h)和短日条件(LD 12∶12h)的若虫发育历期(mean ± SD)分别为(206.2± 44.0)d、(236.6±93.3)d和(230.3±47.4)d,若虫从开始羽化到供试个体全部完成羽化所需时间分别为216、301和156d,经历短日条件的若虫转移至长日条件后能够促进其快速发育,羽化也很整齐,反方向转移则会抑制若虫发育,且羽化也不整齐。30℃温度条件下,恒定长日条件下的若虫发育明显快于短日条件,变化光周期对若虫发育的调控与25℃相类似。变化光周期对若虫发育的影响与光周期的变化方向及低龄若虫感受的光周期类型有关。丽斗蟋若虫复杂的光周期反应模式的生态意义在于调节其生活史与季节同步。  相似文献   
128.
129.
该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福建省内5个样地( 邵武、建阳、建瓯、周宁和屏南)的61个野钩锥(Castanopsis tibetana)单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它们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 用10条ISSR引物从61个单株的基因组DNA共扩增出158条带,包含14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91.77%,其中引物 UBC817、UBC819与UBC842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100.0%。各居群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I)等各遗传指数差异较大,其中各项遗传指标中最高的为邵武居群,而周宁居群则最低。5个居群的基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分别为0.144 0和2.973 0,说明5个居群总遗传变异的14.40%存在于居群间,85.60%存在于居群内。种间总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395 8,种内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338 8,表明钩锥种间遗传多样性较高,且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差异较大; 其中,邵武与建瓯居群的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081 5; 建阳和周宁居群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162 9。通过聚类分析可将5个钩锥居群聚为3支,屏南与周宁的居群各自独立聚为2支;来自邵武、建瓯及建阳的居群聚为一支,且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支,建阳居群为1个亚支,邵武和建瓯居群聚为1个亚支。供试的钩锥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存在着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该研究结果较准确地揭示了钩锥种间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0.
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随林龄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弄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林龄的养分循环特征, 为人工林丰产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湖南会同杉木林25年的定位连续测定数据, 根据杉木生长规律和养分吸收动态对杉木林不同林龄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同一林龄的杉木, 器官养分浓度大小依次为叶>枝>皮>根>干。林龄小于12年的, 杉木养分浓度随林龄增加而增高; 林龄大于12年的, 杉木养分浓度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养分年均吸收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曲线为双波峰。养分归还量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加。同一林龄, 各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都是磷(P) >钾(K) >氮(N) >镁(Mg) >钙(Ca)。林分郁闭后, 各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随着林木生长而增大。同一林龄, Ca、Mg的循环强度大于N、P, 各营养元素循环强度随林龄增长的变化曲线都为抛物线。同一林龄, N、P、K被杉木利用的时间比Ca、Mg长, 各元素被杉木利用的时间随着杉木生长的进行而缩短。研究显示: 不同林龄的养分吸收量除受生产量控制外, 还受这个林龄和前一个林龄杉木体内养分浓度的差异制约; 杉木体内养分再分配及贮备机制、杉木生长规律和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利用效率等共同调节控制着养分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