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7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3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青冈常绿阔叶林钙的积累和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分布于浙江建德的青冈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Ca的积累和循环。群落各代表种类的Ca浓度为0.12~1.25%,变幅较大,其中能在石灰岩上分布的青冈比其它树种含Ca量高,酸性土批示植物映山红含Ca量很低。老的器官和个体中积累了较多的Ca。青冈体内Ca浓度的季节和径级变化不明显。轱叶和枯枝中的Ca浓度比鲜叶和鲜枝高。降水通过林冠时有部分Ca被淋溶出来。Ca在群落中现存量为1057.22kg/hm^2  相似文献   
202.
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杜卫国  鲍毅新 《动物学报》2000,46(3):271-277
测定了浙江金华的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野生社鼠消化道各器官无论长度不审重量都有明显季差异,在寒冷的冬季具有相对较大的小肠、大肠、盲肠、雄性社鼠的消化道长度在秋季由于食物条件的改善而明显下降,但雌性社鼠由于在秋季仍有繁殖负担,其消化道长度下降不明显,而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消化道形态季节变化与温度、食物条件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203.
黑麂粪便DNA提取及其PCR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集了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新鲜粪便以及在野外自然条件下保存较长时间的粪便样品,晾干后带回实验室,提取其DNA;同时提取黑麂肌肉、皮张样品的DNA,用以对比粪便样品的提取效果。电泳检测结果显示,此方法使用实验室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可以从黑麂粪便样品中抽提到高质量的粪便DNA并克服分子粪便学研究中常见的PCR反应抑制物的影响。为其它濒危鹿科动物的非损伤性取样提供了的新途径,为其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现状等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取材空间。  相似文献   
204.
广西大新县锰矿区植物重金属污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调查分析了广西大新县锰矿污染的部分土壤及9种优势耐性植物对Mn、Zn、Ni的富集和吸收能力。其中,蜈蚣草对Mn、Zn、Ni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五节芒、野茼蒿、酸模叶蓼、加拿大蓬对Mn的吸收较强;蔓生莠竹、马唐、海芋对Zn吸收较强;而五节芒、加拿大蓬对Ni亦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虽然这些植物对三种重金属的吸收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的要求,但作为污染土壤上的优势耐受性植物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5.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居群间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黄华  郭水良 《植物研究》2005,25(2):197-204
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提取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总DNA,并应用RAPD技术分析了浙沪地区4个加拿大一枝黄花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1)2×CTAB法提取的DNA具有较好的完整性,能较好地去除蛋白质、酚类和多糖杂质,是比较适合加拿大一枝黄花总DNA提取的方法;(2)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遗传多态性非常高, 13个引物在4个居群中共检测到102条扩增片段,多态带84条,多态率达到82.35%;特有带41条,占40.20%。居群之间的多态性分别是上海嘉定(73.13%) > 嘉兴乍浦(68.97%) > 杭州(68.42%) > 金华(57.14%);(3)13个引物检测的平均纯合度(J)为0.38,平均杂合度(H)为0.62;(4)Ne i基因相似系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差异程度较大,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位置存在对应关系;(5)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居群的适应性进化与杂草特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6.
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生长型来统计植物功能性状特征,是当前植物性状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生长型分类方案的不同很可能造成植物功能性状统计分析的偏差,对此偏差的评估却尚未见报道。根据植物志描述及野外调查实际情况,将生长型划分为3种不同的分类方案:分类1:根据植物志信息划分为传统意义的乔木和灌木;分类2:根据树高和胸径划分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分类3:仅根据树高划分乔木层与灌木层的乔木和灌木。以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浙江金华北山35种优势阔叶木本植物的枝叶性状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生长型分类对植物枝叶性状统计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传统的分类1相比,分类2对乔木植物枝叶性状影响的显著程度要高于分类3,而对灌木植物枝叶性状的影响程度低于分类3;但不同生长型分类方案中乔木和灌木的枝叶性状总体差异不显著。而与分类2小乔木相比,分类1以及分类2内部的乔木和灌木生长型的性状与分类2小乔木差异非常明显;(2)将不同生长型植物再划分为不同生活型后,不同生长型分类方案对性状统计的影响增大。无论是常绿还是落叶生活型的小乔木,其与不同生活型乔木和灌木的性状差异仍然显著。可见,不同的生长型分类方案可造成植物功能性状统计的差异;把小乔木植物这一功能类群划分出来,能更好地反映森林生态系统性状特征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7.
黄芳  赵春玲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5,58(10):1140-1145
【目的】通过研究共生菌Tremblaya princeps的形态、分布及动态变化,明确该菌在宿主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体内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T.princeps的超微结构;利用实时定量PCR明确T.princeps的分布和数量变化。【结果】扶桑绵粉蚧体内T.princeps的分布因性别而异。在雌虫中,T.princeps集中分布于含菌体,在其他组织器官中无分布;含菌体的大小与雌虫各个阶段的个体大小呈显著线性相关,且临近成虫期,含菌体的膨大速率加快。在雄虫中,T.princeps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数量变化明显,在蛹期数量急剧增加,之后相对减少;含菌体结构在预蛹期消解。【结论】共生菌T.princeps的变化因宿主性别而异,且与宿主个体发育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8.
病毒性出血热、流感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提示着病毒性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威胁,各国都非常重视该领域的研究.为了解我国人类病毒传染病相关研究领域热点的分布、变化历程及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近对20年内该领域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通过该方法最终检索出30875篇文献,分析发现该研究领域年发文量虽有所波动,但年均发文量在1500篇左右,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处在平稳期阶段.由于病毒传染病研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所以我国的研究机构主要以中国疾病预防中心为主.同时发现近20年我国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肝炎、出血热、流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等方面,其中对肝炎、流感、HIV的研究热度一直持续至今,呈现出研究热点变化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合的现象.从研究内容变化的历程上分析,能预测我国未来病毒传染病研究领域将向疫情预防以及疾病攻克方面侧重.  相似文献   
209.
叶绿素荧光是研究植物光合生理机制、量化植被光合作用时空格局以及准确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然而, 目前对于叶绿素荧光主动与被动联合观测的研究还较少。该文对比了叶绿素荧光主动观测与被动观测的优缺点, 展示了叶片尺度和冠层尺度主动与被动联合观测的仪器设备组成, 探讨了主动与被动联合观测在探索叶绿体尺度-叶片尺度-冠层尺度能量在光合、荧光以及热耗散中的分配, 阐明叶绿素荧光与总初级生产力的关联机制, 验证星基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解译叶绿素荧光光谱形状4个方面的应用前景。综上, 叶绿素荧光的主动与被动联合观测对于揭示各尺度上荧光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联机制, 改善全球尺度植被生产力模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10.
报道依据形态学和基于BenARpb2和rDNA ITS1-5.8S-ITS2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确定的篮状菌属篮状菌组Talaromyces sect. Talaromyces的3个中国新记录种,即蛇床篮状菌T. cnidii,苹果篮状菌T. malicola和丘陵篮状菌T. tumuliT. cnidii生长较快,形成典型的绒状菌落,产生大量橄榄绿色分生孢子,在CYA和MEA上菌落背面呈深红色;其帚状枝为双轮生兼不规则生,分生孢子椭球形至卵形,壁光滑,大小不一。T. malicola生长适中,在CYA上形成絮状兼绳状菌落且只产生少量分生孢子,但在MEA上产生大量灰绿色分生孢子;其帚状枝主要为紧密双轮生,偶尔单轮生,分生孢子球形至近球形,壁光滑至稍粗糙。T. tumuli生长适中,形成絮状兼绳状菌落并产生大量灰绿色分生孢子;其帚状枝为双轮生兼不规则生,排列不紧密,瓶梗安瓿形,分生孢子椭球形至柠檬形,壁光滑至稍粗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