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9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宋晓东  江洪    余树全  周国模  常杰  江子山  江波 《生态学报》2008,28(5):1959-1959~1963
叶绿素在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中非常重要.利用高光谱数据,揭示光谱反射率上特征光谱与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将有助于理解叶绿素光谱反射特征的规律.选取了6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抽取一定数量的叶片样品,分别测量了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及其叶绿素含量,并建立了光谱反射率曲线上的红边位置附近的光谱反射率和叶绿素总量间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对所研究的树种而言,红边位置处一窄波长范围内的平均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总量间的相关性普遍较高,回归效果显著.从高光谱遥感的角度结合植物的生理生态特点分析了其机理.建立的有关红边位置处的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总量间的回归模型普遍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其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52.
孑遗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伴性光合生理特征与进化生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金静  江洪  余树全  周国模 《生态学报》2008,28(3):1128-1136
银杏类是一类古老的雌雄异株植物,目前仅存单科单属.由于银杏在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吸引了科学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了生长在野外环境下的成年银杏的雌雄个体的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银杏的雌雄植株对光具有相同的表现趋势,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下呼吸速率等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雌性银杏的净光合速率明显大于雄性银杏的净光合速率.这种差异可能与雌性个体在繁衍后代时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有关.研究也表明,在与其它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比较时,银杏的光合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弱势,因此光合能力可能并不是银杏在第三纪分布受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3.
报道了2种浙江新记录植物,紫金牛科的软弱杜茎山(Maesa tenera Mez)和茜草科的山东丰花草(Borreria shandongensis F.Z.Li et X.D.Chen.).  相似文献   
54.
模拟酸雨对山核桃和杨梅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模拟酸雨淋喷实验,比较了浙江省典型经济植物山核桃和杨梅幼苗光合特性的差异,研究了不同强度酸雨胁迫(pH 2.5、pH 4.0 和 pH 5.6(对照))对其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酸雨条件下,杨梅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明显高于山核桃。酸雨胁迫下,pH 4.0的酸雨胁迫使山核桃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显著降低,使杨梅的表观量子效率显著升高,而pH 2.5的酸雨胁迫使山核桃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显著降低,使杨梅的光饱和点显著升高。从季节反应模式来看,酸雨对山核桃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夏季较春季明显,而对杨梅的影响则春季较夏秋季明显。  相似文献   
55.
模拟酸雨胁迫对马尾松和杉木幼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LI-8100测定模拟酸雨不同处理下(pH2.5、4.0和5.6)盆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幼苗(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度、含水量,研究酸雨对其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喷淋下马尾松和杉木土壤pH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同酸雨酸度呈现正相关性;马尾松和杉木各个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显著,且同地下10cm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趋势一致,pH2.5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79μmol · m-2 · s-1和1.12μmol · m-2 · s-1,比对照组(pH5.6)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1.57μmol · m-2 · s-1和1.54μmol · m-2 · s-1分别高14%和低39%;马尾松和杉木各个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同10cm土壤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指数关系(P<0.001),与5cm土壤含水量之间相关性不明确;在P=0.05水平上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土壤呼吸速率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综合拟合方程,和单因素(温度、含水量)拟合相比能够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的变化情况;马尾松和杉木在pH2.5和4.0处理下的土壤呼吸温度系数Q10值分别为1.36、2.01和1.51、2 25,同对照组1.14和1.58相比,均有明显差异,且两者Q10值的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证明酸雨是影响马尾松和杉木土壤CO2通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蔬菜吸收不同形态外源碘的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两种蔬菜(小白菜和芹菜)对两种不同形态碘源(I-,IO-3)的吸收和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蔬菜吸收碘的速率表现为在短时间(<60 min)内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蔬菜对碘的吸收速率逐渐下降;在低浓度范围内(0.01~0.50 mg/L)蔬菜对IO-3的吸收速率与碘浓度变化曲线符合饱和吸收动力学特征(表现为遵循酶学方程),进一步研究表明,解偶联剂2,4-二硝基苯酚(DNP)对低浓度(<0.50 mg/L)下蔬菜IO-3吸收速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两种蔬菜对低浓度的IO-3可能存在主动吸收,而在高浓度范围内(0.50~10.0 mg/L),蔬菜对碘的吸收速率随着碘浓度的提高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两种蔬菜相比,在同样条件下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明显大于小白菜.蔬菜可食部分中碘的含量随着碘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一次加碘条件下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在持续加碘条件下蔬菜中碘的含量在整个处理期间表现为不断增加; Cl-的添加对低浓度下蔬菜碘的吸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随着碘浓度的提高Cl-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供试蔬菜对碘的富集系数随碘浓度的提高而降低,碘在蔬菜不同器官的分配次序表现为根>叶>茎.  相似文献   
57.
非线性模型迭代参数初始值的选取及拟合的结果能否可用非常重要且一直是一个难题.传统的方法只是凭感觉偿试不进行定量评估,对于用阻尼最小二乘进行拟合只注重精度高低,没有从理论上研究和分析评价得出的结果能否可用.为了克服这一不足,使参数选取较好,阻尼最小二乘得出结果可用.利用非线性回归原理在这两方面做了探讨,提出了二个判别指标:β^T<1,β^N<1,分析了每一指标在参数不同状态的控制作用,并在Weibull分布函数参数辨识中做了应用.针对目前毛竹林林分结构规律研究的不足,利用浙江省230个毛竹林样地资料研究了省域尺度的毛竹林胸径分布规律,经SPSS软件中的P-P图检验与柯尔莫哥洛夫检验,表明毛竹林胸径结构服从Weibull分布;再经对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求解与作图对比,结果显示Weibull分布能很好地描述毛竹林胸径分布规律.利用Weibull分布三参数与林分特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经分析研究,导出了一个改进的二元分布模型,用该二元分布模型很好地测度了浙江省毛竹林胸径和年龄分布规律,最后得到了浙江省毛竹林株数按胸径年龄分布的理论频数.  相似文献   
58.
基于单类别支持向量机方法的物种分布模型,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情景模式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全球土壤数据, 模拟1981-2099年我国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潜在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比较考虑土壤因子前后模拟结果的差异, 旨在探究土壤因子对毛竹潜在空间分布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仅以气候因子为模拟变量和同时考虑气候与土壤因子为模拟变量的毛竹潜在空间分布模拟均具有较高精度, 毛竹潜在分布区表现为面积增加并向北扩张。模拟因子重要性分析表明表征温暖程度的气候因子在毛竹潜在分布模拟中起主导作用, 而表征土壤质地和酸碱性的土壤因子以限制性作用为主。同时考虑气候与土壤因子的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模拟效率, 且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模式下毛竹潜在分布区面积增幅与向北迁移幅度均小于仅使用气候因子的模拟, 表明土壤要素对毛竹潜在分布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 该结果对现在的毛竹潜在分布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59.
周湘  冯明光  黄志宏 《菌物学报》2012,31(2):285-291
虫霉目真菌的活力对超低温储存较为敏感。储存法在大范围应用前,需对储存效果进行详细评估。将蚜科专化菌努利虫疠霉以初级分生孢子形式(2-3′105个孢子/mL)在-80℃超低温存储12个月。结果显示日常用于培养该真菌的含0.1%乳化芝麻油的萨氏培养基作为超低温保护基质能有效地储存努利虫疠霉孢子,比常见的冷冻保护剂如二甲亚砜和甘油的效果好。孢子悬液经解冻和培养后可获得最多的生物量,而且菌种保持了较高的生长速率。更重要的是,萨氏培养基的主要成分4%葡萄糖、1%蛋白胨和1%酵母粉在低温存储过程中发挥了协同作用,能保  相似文献   
60.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非同化器官茎秆的光合特性, 测定了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2011年4月13日到6月2日)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合酶活性, 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叶绿体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毛竹茎秆中的叶绿体主要集中分布在表皮以下的基本组织中, 此外维管束鞘周围的细胞内也存在大量的叶绿体, 此特征类似于C4植物的花环结构。在毛竹出笋后快速生长期内, 随着茎秆不断生长, 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极显著(p < 0.01)增加。在出笋10天时, 茎秆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和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最高, 之后随茎秆生长逐渐降低, 生长30天时酶活性与10天时相比分别降低了88.55% (p < 0.01)、77.46% (p < 0.01)和72.50% (p < 0.01), 而PEPC/Rubisco比值则随茎秆生长逐渐增加, 30天时比值达到12.83, 明显高于C3植物。这表明毛竹茎秆内可能存在C4光合途径, 此途径有利于毛竹提高光合效率, 进而促进其出笋后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