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0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将浙江省分成平原沿海地区、丘陵-盆地和山地3个地形单元,研究地形和采样数量对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克里格插值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省平原沿海地区、丘陵-盆地和山地的森林凋落物碳密度半变异函数基台效应在28.3%~72.4%之间,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不同地形的克里格插值精度高低顺序为平原沿海地区>丘陵-盆地>山地,随着地形复杂程度增加,其插值精度降低;同一地形单元内的克里格插值精度随采样数量增加而提高,以山地的插值精度提高最为明显.在地形复杂区域有必要设置较多的采样点以提高插值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2.
封育年限对毛竹林群落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自然封育对毛竹林群落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常规经营(0年)和不同封育年限(10,20,30年)的毛竹林为对象,对毛竹林分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竹林密度增大,胸径变小;封育毛竹林中2度以上活立竹的密度显著高于常规经营(P0.05),枯立竹的密度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封育20年后的2度以上活立竹和枯立竹的胸径显著减小(P0.05)。封育0,10,20,30年的毛竹林下灌木种类分别为68,35,58,77种,而草本植物种类则分别为64,23,31,44种。封育10年的林下灌木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其他林分(P0.05),封育20年后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前期年份(P0.05),封育显著提高了Pielou指数(P0.05);封育显著降低了草本植物的Simpson指数(P0.05),常规经营林下草本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显著高于封育20年后的林分(P0.05),封育10年的林下草本均匀度指数Pielou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  相似文献   
103.
查旦乡位于三江源腹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兽类和鸟类本地资源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样线和样方结合法对该区域夏季兽类与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到到大中型兽类9种,隶属于5目5科8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兽类4种。西藏野驴、藏原羚在区内为优势种,分别占兽类个体总数的45.5%和21.6%;鸟类11目26科44属5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1种。鸟类中雀形目为优势种,占鸟类个体总数的81.0%。样区内兽类与鸟类物种数在不同海拔间存在显著差异(兽类:P<0.001;鸟类:P<0.001),兽类的垂直分布随海拔增加呈递减趋势,在海拔4800~4849 m段生物多样性水平最高;鸟类垂直分布格局符合向左偏移的“中峰模式”, 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本次研究掌握了查旦乡样区内夏季鸟兽组成情况,丰富了三江源保护区和唐古拉山脉的鸟兽资料,同时为相对较小尺度下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104.
定量分析保护地内的人为干扰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非常重要。红外相机技术可为评估人为干扰提供重要数据。我们于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倾塘区域的野生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栖息地存在的人为干扰进行了监测调查。共计布设57个监测位点,记录到人为干扰独立照片152张。识别到7个主要干扰类型,分别为行走干扰、盗采干扰、盗伐干扰、盗猎干扰、牛干扰、羊干扰、家犬干扰。研究结果表明,栖息地内的人为干扰与梅花鹿的活动节律和重要分布区域存在一定的重叠。人类干扰(包括行走、盗采、盗伐、盗猎)是主要干扰。干扰高发季节为春、秋季。行走干扰、采伐干扰、家犬干扰在上半年(1-6月)最高。牛干扰在4月和11月较高,羊干扰在4月和9月最高。保护区内干扰主要出现在07:00-18:00,干扰强度最高的时间段为08:00-10:00。从空间分布上,华南梅花鹿的主要分布小区(道场坪、癞痢尖、螺蛳尖)以及重要水源地(千倾塘)干扰强度较高。人类干扰和家犬干扰集中于千倾塘区域西部,放牧干扰集中于千倾塘区域东部。本次研究为利用红外相机进行保护区内人为干扰研究提供了案例,同时为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有效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从浙江省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和细枝木麻黄(C.curninghamiana的根瘤中共分离获得14株共生菌株.形态观察表明,菌株具有分枝状菌丝、多腔孢囊、泡囊等典型的Frankia结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均为Frankia,其中4株属于生理类群A,7株属于生理类群B,3株属于生理类群AB.固氮效应研究表明,菌株均具有固氨酶生物学活性,但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菌株ZCN192固氨酶活性最强,可达2.897 μmol·mg-1·h-1,菌株ZCN199最低,固氮酶活性为0.056 μmol·mg-1·h-1.活体固氮试验显示,与阴性对照相比,供试菌株能显著提高苗高、地径和干重,且一般情况下,离体固氮酶活性强的菌株在活体接种时能获得更明显的固氮效应.  相似文献   
106.
报道了2种堇菜属植物在浙江的分布新记录,分别是福建堇菜(Viola kosanensis Hayata)和亮毛堇菜(Vio-la lucens W.Becker).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肺缺血/再灌注(LI/R)时肝脏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索细胞自噬(Autophagy)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构建大鼠缺血/再灌注肺损伤(LI/RI)模型,模型制备方法为大鼠麻醉后切开气管进行机械通气,使用动脉夹将肺门夹闭模拟缺血过程,30 min后松开动脉夹,恢复灌注3 h。24只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剂组(DMSO组)和自噬抑制剂组(3-MA组),每组均6只,后2组大鼠术前分别腹腔注射DMSO和3-MA,造模结束后使用肺湿/干重比判断造模是否成功;抽取静脉血测定肝脏转氨酶指标ALT与AST;取肝脏组织,光镜下观察肝脏形态改变,以及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使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肝脏组织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肺湿/干重比均升高;血AST和ALT均有大幅升高且肝脏组织损伤明显,其中以I/R组升高最为明显,光镜下组织形态学及电镜下细胞微细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肝脏中自噬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明显不同,表现为自噬上升 (P<0.01或P<0.05)。I/R组和DMSO组肝脏组织均有较重损伤,肝细胞结构破坏严重,自噬小体形成,而AST、ALT、自噬相关蛋白转录和表达水平等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相较于DMSO组,3-MA组肝脏组织损伤有所减轻,肝细胞微细结构损伤程度低,且无自噬小体形成,血中AST和ALT下降,肝脏组织内自噬水平均下降 (P<0.05)。结论: 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大鼠肝损伤;细胞自噬可介导大鼠肺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抑制细胞自噬可以有效减轻大鼠LI/R引起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08.
为进一步促进红壤固碳培肥,于2017和2018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和羊粪)单施以及与生物质炭配施对贫瘠红壤养分含量、碳转化相关酶活性和微生物底物利用速率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即不施有机物料(对照)、玉米秸秆、羊粪、单施生物质炭、玉米秸秆与生物质炭配施、羊粪与生物质炭配施。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单施秸秆和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秸秆或羊粪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但两者无交互效应。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β-木聚糖苷酶(XYL)和过氧化物酶(PERO)活性;与单施秸秆相比,生物质炭与秸秆配施处理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28.6%、22.2%;与单施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羊粪配施处理α-葡萄糖苷酶(AG)、BG、XYL和PERO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46.1%、50.9%、41.6%和31.3%。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基础呼吸和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速率,而生物质炭配施处理对碳水化合物、羧酸类底物的利用速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微生物碳源利用速率与BG和PERO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有机物料与生物质炭配施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有机碳分解酶和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从而促进红壤固碳培肥,有利于贫瘠红壤的地力提升。  相似文献   
109.
牲畜排泄物返还被认为是对草地的一种天然的施肥措施,也是草地养分归还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植被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论述了放牧牲畜粪便和尿液自身降解及其氮素变化、粪尿返还对草地土壤氮转化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指出排泄物氮输入使粪尿斑块成为草地土壤氮转化和N2O排放的活跃点,且不同排泄物类型、土壤理化特性和气候条件等使土壤氮素矿化、固持、硝化及反硝化等关键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N2O排放对牲畜排泄物返还的响应不尽相同。建议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加强草地牲畜排泄物-植被-土壤体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深天然草地关键氮素转化过程和N2O排放的微生物作用机制方面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为优化放牧牲畜排泄物的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土壤养分调控策略和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0.
UDP-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3GT)是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重要催化酶之一。为研究其在紫玉兰花青素苷合成途径中的作用,该文以紫玉兰品种‘红元宝''(Magnolia liliflora ‘Hongyuanbao'')为材料,根据转录组测序获得的3GT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花青素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结构基因Ml3GT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1)Ml3GT1基因的cDNA序列长度为1 863 bp,其中最长开放阅读框(ORF)为1 374 bp,编码一条457 aa的肽链,相对分子质量为49.37 kDa,理论等电点(pI)为6.04。(2)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其具备典型的植物次生产物糖基转移酶信号序列(PSPG box)。(3)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Ml3GT1蛋白与小苍兰、矮牵牛、番薯等物种的3GT蛋白聚在一支。(4)qRT-PCR结果显示Ml3GT1基因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嫩叶和老叶中有少量表达,而在根和茎中几乎不表达; 随着花的发育,Ml3GT1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在盛花期达到最高。上述结果表明,Ml3GT1可能参与类黄酮3-O的糖基化修饰,本研究结果将为木兰属植物花色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