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8篇
  3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小菜蛾血淋巴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方法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血淋巴进行双向电泳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小菜蛾血淋巴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体系。从样品处理方案、等电聚焦时间、染色方法等因素对小菜蛾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TCA/丙酮沉淀法提取蛋白损失少,图谱均匀清晰,分辨率和重复性更高。不同长度胶条的最佳上样量不同,胶条长度为7、17、24cm时,最佳上样量依次为20~50μg、50~300μg、100~500μg,而聚焦时间则分别以24000、50000、65000vhr为宜。第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浓度以12%为宜,电泳后蛋白点呈均匀分布。银染的灵敏度明显高于考马斯亮蓝染色,可以检测出更多的蛋白点,但考马斯亮蓝染色在后续蛋白点质谱鉴定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42.
三江源地区具有丰富的高原生物多样性, 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我国第一个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将被建成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为更好地服务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 本研究从海拔、年均温和年降水等方面, 在环境空间上系统比较了国家公园与三江源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差异; 以4种两栖爬行动物即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norana pleskei)、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和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分布点环境条件在国家公园内外的异同为例, 探讨分布受环境制约大、扩散能力弱的物种保护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果表明, 国家公园与已建自然保护区在地理空间上重叠较大, 但它们在自然环境上的差别很明显; 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类所偏好的环境条件较多未包含在国家公园内。鉴于三江源的区位特殊性及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等对环境依赖性强、扩散能力弱物种的有效保护不仅有助于保持物种遗传多样性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公园目标定位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 在国家公园内, 应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长期监测, 加强基础生物学研究, 掌握环境变化对两栖爬行动物分布、遗传、行为、形态、种群动态及群落可能产生的影响, 实现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及其类似物种在环境变化下的永续生存。  相似文献   
243.
描述了我国广西大苗山莎草科Cyperaceae一新种——大苗山薹草Carex damiaoshanensis X. F. Jin & C. Z. Zheng。本种形态上与花葶薹草C. scaposa C. B. Clarke接近, 区别主要在秆、秆生叶和支花序轴均无毛, 支花序数较少, 小穗疏生雌花。对秆、支花序梗、秆生叶和小坚果扫描电镜观察也显示了这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44.
无菌α和Toll白介素受体基序蛋白1(sterile alpha and toll interleukin receptor motif-containing protein 1, SARM1)是最新发现的一个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通路中起作用的衔接子。SARM1主要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中表达,在神经炎症、神经系统的发育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介导神经元的死亡和形态改变,调控神经纤维的瓦勒变性,并且对神经胶质细胞的发生也有影响。与此同时,在面对损伤(感染、外伤、低氧等)时, SARM1作为神经元损伤和先天免疫之间的联系点,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等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该文对SARM1在神经系统中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45.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溶藻弧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溶藻弧菌是中国南部水产养殖业中弧菌病的最主要病原菌,其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溶藻弧菌外膜蛋白OmpK基因序列,设计一套引物,通过条件优化.成功建立了针对致病性溶藻弧菌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nnal amplification.LAMP).应用LAMP技术,在65℃温育1 h的条件下扩增溶藻弧菌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特异性梯度条带.该研究建立的LAMP法特异性检出致病性溶藻弧菌,其检测下限比PCR法低一个数量级,相当于n(cell)=38/mL的菌液浓度,灵敏度更高.综合分析表明,LAMP技术是快速、简易、实地诊断溶藻弧菌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246.
转换寄主前后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的影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到达韧皮部,总取食时间显著变短,取食效率降低。但寄主转换后,下一代成虫的取食效率提高,总刺探数、取食刺探数、总刺探时间以及到达韧皮部的效率与时间均与寄主转换前的扶桑绵粉蚧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存在高度可塑性,这种特性利于扩大其寄主植物范围,有可能是促其成为重要农业入侵生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47.
徐大德  计翔  陆洪良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09,29(4):1745-1755
设计4项实验研究4种内外因素(环境温度、摄食、断尾和怀卵状态)导致的肇庆原尾蜥虎运动表现种群内变异.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原尾蜥虎运动表现.两性成体疾跑速均具有在低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高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降低的一般模式.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雌体的疾跑速均略大于雄体,但两者平均值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体温对原尾蜥虎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的影响存在两性间差异.成年雌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在低体温范围(从17 ℃到27 ℃)内随体温升高而增加,而在相对较高的体温范围(从27 ℃到37 ℃)内无显著变化,成年雄体在实验体温范围(从17 ℃到37 ℃)内无显著变化;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雌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均显著大于雄性.性别与体温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两性个体的平均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当去除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差异的影响后发现,疾跑速两性差异统计上仍不显著.摄食、尾自切和雌体怀卵在两个实验温度下(27 ℃和31 ℃)均减小壁虎疾跑速;而仅尾自切减小壁虎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摄食和雌体怀卵对其无影响.以上3种因子分别与体温、性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生理限制和尾自切是原尾蜥虎运动能力变异的重要来源.一些内外因素能近因性诱导蜥蜴功能表现发生一定程度的种群内变异.  相似文献   
248.
铅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以二年生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和朱砂根(A. crenata)为实验材料, 探究外源褪黑素(MT)处理对不同浓度铅胁迫下2种植物生理响应及DNA损伤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相同处理时间内, 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升高, 虎舌红与朱砂根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Pro)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 而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 根尖胼胝质含量持续升高, 根系DNA损伤加剧。施加适宜浓度的外源褪黑素(MT)后, 不同浓度铅胁迫下2种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得到有效增强, 且均在100 µmol∙L-1 MT处理时达到最大值, Pro和SP含量均显著升高, MDA含量则先显著降低而后缓慢升高, 根尖胼胝质含量持续增加, 根系DNA损伤得到改善; 随着MT浓度的持续升高, 其缓解作用逐渐减弱。相较于虎舌红, 朱砂根对铅胁迫的抗性更强, 生理响应更稳定。施加外源MT可有效缓解铅胁迫对虎舌红和朱砂根的毒害作用(缓解效果朱砂根>虎舌红), 增强二者对铅毒的耐受性, 其中100 µmol∙L-1 MT处理下缓解效果最佳。研究揭示了虎舌红和朱砂根抗铅性的优劣及外源MT对铅毒的缓解效应, 为紫金牛属植物抗铅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49.
杨应  何跃军  董鸣  王鹏鹏  司建朋  谢佩耘 《生态学报》2017,37(24):8477-8485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够通过菌丝体在不同的植物个体间形成公用菌根网(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CMN)。针对喀斯特生境中不同植物个体间通过CMN调控营养分配和生物性状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了喀斯特生境3种不同的适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模拟自然环境构建微生态系。试验设置同位素供体室和受体室,供体隔室种植香樟并进行同位素~(15)N标记,受体隔室种植不同生长型植物香樟、构树和鬼针草;利用20μm(M~+)和0.45μm尼龙网(M~-)对受体隔室进行处理,同位素~(15)N标记供体植物香樟根系,测定受体植物幼苗叶片δ~(15)N值、植株氮摄取量、生物量以及生长性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M~+处理的3种受体植物叶片δ~(15)N值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同时M~+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樟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及植株总氮摄取量,构树和鬼针草的氮摄取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2)M~+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樟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但对构树没有显著影响;M~+处理下香樟幼苗株高、地径及叶面积和鬼针草幼苗株高、地径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但构树在M~+和M~-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3)M~+处理的香樟幼苗根系平均直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但M~+处理的构树幼苗则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微生态系中丛枝菌根网CMN非平衡性地影响了不同植物个体的氮摄取及植物生长性状,CMN更有利于提高与供体植株为同一物种的受体香樟叶片δ~(15)N、植株N摄取量以及促进其生物量积累和苗木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250.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结构对其热环境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悦怡  胡潭高  张力小 《生态学报》2014,34(12):3179-3187
热岛效应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以绿地和水体为主体的城市公园所形成的"城市冷岛"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研究选取北京市城区24个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5 TM遥感影像反演城市地表温度,探讨城市公园内部景观构成、斑块形态和空间布局这3个方面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其内部温度(Ta)、对周边环境降温的影响范围(Lmax)及降温幅度(ΔTmax)的关系。研究表明:从景观构成来看,Ta、Lmax、ΔTmax与水体面积均呈现显著相关性,是影响公园内外热环境的关键因子;Ta及ΔTmax与公园内绿地面积无显著相关性,而主要受三维绿量和硬质地表比例的影响;与此相反,Lmax与绿量相关性并不显著,但与林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综合考虑公园内外整体降温效应,应在保证绿地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同时,尽量丰富绿地内部空间结构,增大三维绿量;从斑块形态来看,绿地斑块形状越复杂,公园内部温度越低,影响范围越远,而公园外围边界形状与内部温度呈较显著正相关,但对周边热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从空间布局来看,硬质地表分布与Ta、Lmax、ΔTmax均显著相关,其布局越分散,内部温度越低,对周边的影响范围及降温幅度越大;此外,公园林地布局越分散,内部温度越低,影响范围越大,但对ΔTmax影响不明显。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出发,应将公园景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