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Ezrin蛋白是ERM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最早被发现。人体几乎所有的组织细胞中都有Ezrin蛋白的存在。Ezrin蛋白分子通过磷酸化等方式来激活,暴露其分子上的功能位点,形成具有功能分子结构。亚细胞定位在胞浆中,细胞膜与骨架蛋白之间,通过链接细胞内骨架蛋白与膜蛋白来实现其多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功能。近年来发现Ezrin蛋白存在多种功能,包括参与细胞形态学、参与免疫突触的形成,与黏附分子作用进而来调节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调节细胞运动性等。最重要的是它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转移等活动,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干扰肿瘤细胞内的Ezrin蛋白表达或抑制其磷酸化后,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的转移。所以,Ezrin可能成为将来抑制肿瘤转移研究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562.
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一类真核生物内源性非编码单链的小RNA分子,长度大约为19-23个核苷酸,拥有高度的保守性,不编码蛋白质,也是近年来研究最热门的一个新领域,通过与靶m RNA特异性结合来调节基因表达,且表达都具有组织特异性。最近,许多研究表明mi RNA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肿瘤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mi RNA在肿瘤疾病中是通过调节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而调控肿瘤的生物学过程,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与心肌肥厚及心肌再生等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肥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且在心脏病学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Mi RNA的表达量增加或者减少对心血管疾病都有影响,该文对新近有关的mi RNA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63.
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和胃癌(Gastrio Cancer Gc)均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虽然胃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但仍属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已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之一。据统计,5%左右的胃溃疡可发生癌变,甚至有统计最高达29.4%的胃癌来自胃溃疡[1]。在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中,胃癌位居第4,病死率位居第2,在我国则居第1位。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多基因变异是细胞发生癌变的内因[2]。各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和错配修复基因、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细胞周期调控改变及相关产物均对胃癌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如Survivin、DNA甲基化和CD44等均是近年来在胃癌组织中发现的并成为研究热点的基因。通过对Survivin、Dnmt和CD44三种基因在胃溃疡及胃癌中表达的差异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对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的认识,更好的为临床应用中胃溃疡及胃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4.
目的:观察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检出菌的变迁规律,探讨与其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总结2010 年至2013 年我院呼吸内科血 培养阳性脓毒症136 株检出菌及相关指标,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治愈及好转组,二组为未愈及死亡组,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单 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与脓毒症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主要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首,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发现耐亚 胺培南大肠埃希菌株一例,其耐药率为2.9%;两组间进行比较,对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包括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糖尿病、 恶性肿瘤在内、住院前是否应用抗生素、发热程度、是否存在肺部感染及低白蛋白血症进行单因素分析,肺部感染情况P<0.05,有 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其与脓毒症的预后相关,其余指标P 均>0.05,尚不能认为其与脓毒症预后相关。结论:革兰阳性球菌是血培 养阳性脓毒症的主要致病菌;肺部感染情况与脓毒症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65.
目的:观察MC3T3-E1前成骨细胞不同培养时间点矿化结节的形态,探讨一个既节省实验时间与经费,又便于观察矿化结节形态差异的实验方法。方法:将MC3T3-E1前成骨细胞按培养时间分为四组(14、21、28、35天组),各组实验结束时行茜素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态变化。结果:各组均见红色的矿化结节形成,随培养时间延长,染色面积增大,密度增高,14天时结节轮廓清晰,结节间距较大,21天时结节面积增大,28天时结节边界超出视野,35天时视野内大片深染,结节轮廓不清。结论:在本实验周期内,MC3T3-E1前成骨细胞培养14至21天通过茜素红染色可以较清晰地观察矿化结节,其中培养14天时即可观察到结节大小、数量及形态,考虑到实验时间及经费的因素,我们认为MC3T3-E1前成骨细胞培养14天后行茜素红染色是观察不同因素对其矿化产生影响的适宜时间点。  相似文献   
566.
S100B蛋白是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钙结合蛋白,在生理浓度下,S100B蛋白具有旁分泌或自分泌神经营养作用,高浓度时则具有神经毒害作用。脑脊液、血液、尿液、唾液、羊水等体液中S100B蛋白水平的升高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生物学指标,如急性脑损伤、围产期脑损伤、脑肿瘤、神经系统炎症性或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等。S100B蛋白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指标,也可作为疾病治疗的靶向目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S100B蛋白主要由受损细胞渗漏,还是病理生理条件下分泌的S100B蛋白造成了细胞损伤。本文就S100B蛋白在神经科疾病中的诊断、治疗及新进展做一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567.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40 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根据随机抽 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 例,所有患者都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方法,对照组用吉西他滨,治疗组用吡柔比星进行膀胱 灌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的不同。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随访1 年,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0 %,对照组为25.0 %,治疗 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观察,治疗组的膀胱刺激症状、骨髓抑制、尿道狭窄等不 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吉西他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 胱癌术后复发有很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灌注药物。  相似文献   
56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8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3组:正常组59例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A组54例冠状动脉狭窄率50%;B组70例冠状动脉狭窄率≥50%。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将124例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进一步分为单支病变组40例,双支病变组38例和多支病变组46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A组、B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冠脉积分(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Gensini评分均较A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Gensini评分逐渐增加。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IMT值和Gensini评分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而双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相关性不大,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能较好地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但不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569.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重症易发生恶性心率失常、急性心衰、心源性猝死等,在临床及法医尸检中常常得到证实。在病毒所致的心肌损伤中包括病毒的直接损伤、免疫应答反应、炎细胞的浸润等。近年对于氧化应激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已证实活性氧和细胞抗氧化防御机制之间的失衡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损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综述氧化应激的来源及其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当前抗氧化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570.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溶酶体依赖性降解途径,作为细胞生存的一种机制,在很多生理过程如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器以及冗余蛋白上发挥重要作用。自噬在人类胰腺炎的研究最早由Helin等人早在1980年提出,随着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自噬在胰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目前表明这种疾病始于胰腺腺泡细胞,主要诊断指标为高淀粉酶血症,胰腺腺泡细胞内消化酶的激活、液泡的大量堆积和炎症因子的聚集,最终胰腺炎症细胞侵润及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腺泡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综述近年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自噬在胰腺炎中的研究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