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殷墟玉器对探索晚商时期的文化与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分辨硅胶覆模配合显微观察为主要分析手段,选取殷墟出土典型的有孔玉器,针对其孔道内部微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 表明,玉器孔道内部微痕可归纳为圆周状凹槽、平行纵向凹槽、弧形口沿、椭圆凹坑、不规则纵向凹线等5个类型.同时,根据微痕形态、分布、完整度、叠压关系...  相似文献   
142.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在东北亚及北美地区流行的石制品生产技术,其中楔形石核技术的研究格外引人关注,在楔形石核的内涵和研究中,存在很大分歧.本文回顾楔形石核的研究历史,就目前楔形石核最为关键的分类标准和技术内涵问题,尝试运用操作链的理念,借鉴“概念型版”的思想,建立细石叶技术分类系统,揭示楔形石核技术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3.
徐哲  马姣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2021,40(3):454-468
早期人类演化、扩散、技术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前沿与热点.本文梳理了环境变化与早期人类演化关系研究中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历史、原理以及取样方法,与此同时,介绍了不同学者利用哺乳动物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早期人类演化与环境关系探索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东非早期人类奥杜威技术向阿舍利技术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4.
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广西扶绥岩亮洞与步氏巨猿下颌骨伴生的鼠亚科化石,包括:锡金小鼠(相似种)(Mus cf. M. pahari)、小巢鼠(Micromys minut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原始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primitivu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始家鼠(相似种)(Rattus cf. R. pristinus),共计8属9种,其中包括了6个绝灭种,鼠亚科绝灭种的比例高达67%。研究表明,岩亮洞鼠亚科动物群的性质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显得稍进步,但比湖北建始龙骨洞以及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和三合大洞的鼠亚科组合都要原始,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可能距今约200万年)。此外,依据主要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本文还初步建立了广西左江流域更新世鼠亚科动物群的层序,从早到晚依次为:扶绥岩亮洞(距今约200万年)—崇左泊岳山巨猿洞(距今约180万年)—崇左三合大洞(距今约160-120万年)—木榄山智人洞(距今约11万年),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的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5.
桦甸仙人洞旧石器遗址的上、下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 本文通过动物化石的分布状况、出土状态分析, 复原了上、下文化层沉积时期古人类的狩猎和处置猎物的行为, 总体来看, 远古人类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 晚期古人类比早期对猎物资源开发得更彻底。另外, 从洞穴内大量碎骨片和石制品来看, 该洞穴可能为临时的营地或者屠宰场。通过对动物群组成、年代和孢粉分析的综合研究, 认为该遗址所处环境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总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中, 植被以草原为主, 伴有少量森林。这一研究为探讨中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生存行为和演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和数据。  相似文献   
146.
距今约6000年以前, 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 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 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147.
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位于汉水上游左岸第三级阶地, 海拔150-155m, 2009年4-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500m2, 出土石制品132件。石制品类型有石锤、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 其中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手镐、手斧。剥片和加工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 锤击法为主要的剥片技术, 石核和石片的尺寸以中小型居多; 石器中, 砍砸器、手镐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 刮削器多采用小型石片毛坯进行加工, 而手斧则以大石片为毛坯进行两面加工。遗址上部地层为强烈氧化的红色黏土层, 含钙质结核和锰质薄膜; 下部发育网纹红土。地层沉积物性质和地貌分析表明遗址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48.
湖南道县后背山福岩洞2011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岩洞位于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 2011年9~10月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 对该洞穴进行了发掘, 揭露面积约20㎡。调查显示, 福岩洞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 发育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系内, 遗址周边属于峰林和溶盆地貌, 处于岩溶发育的后期。洞内堆积发育, 以砂砾石层和红黏土为主。本次发掘出土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其中人类牙齿总体形态特征与现代人(Homo sapiens)接近; 哺乳动物化石中已鉴定出39种(含未定种), 其中灭绝种只有巴氏大熊猫、最后鬣狗、剑齿象、巨貘、南方猪等; 结合铀系法初步年代测定和动物群面貌判断, 古人类活动的年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本次发掘表明, 该遗址仍有较大的工作潜力, 对其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将为探讨古人类在该区域的演化和生活方式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49.
身高、体重、颅容量等是反映人类身体大小,探讨人类体质特征、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公式推算法,对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出土的、距今约9500年的奇和洞II号女性个体的身高、体重、颅容量等身体大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奇和洞II号的身高和体重约为160.3cm和59.9kg,在新石器时代成年女性个体中属于较高水平,同时高于福建地区现代成年女性的平均水平;颅容量约为1369m L,在新石器时代成年女性个体中处于中间水平。奇和洞II号较好的身体特征发育,提示处于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这一时期的奇和洞人可能具有较好的营养状况;与新、旧石器时代各组的比较显示,这一时期我国华南地区古人类身体大小、形状特征已经形成;我国南、北方地区人群身高、体重差异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50.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2022,41(4):563-575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共有特征为主;2)以原始特征为主;3)以现代特征为主;4)独特形态组合。多数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前三种类型,而许昌和许家窑这种以硕大的头骨和巨大颅容量构成的独特形态组合在其他同时期化石还没有发现。化石形态的多样性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现代人的形成贡献不同。作者认为在该时期的人类化石形态多样性规律还未阐明的情况下,将具有混合或镶嵌特征的相关人类化石归入分类地位不确定的人群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