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7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地理种群在中国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民照  康乐 《中国科学C辑》2005,35(3):220-230
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的方法被用于研究中国飞蝗11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种群间相互关系以及空间隔离在种群分化中的作用. AMOVA对所有种群变异分析说明包含在种群内的变异(79.55%)显著高于种群间的(20.45%), 种群间分化程度显著; 所有种群划分成四个大的地区组, 组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2.99%, 显著高于包含在组间的(17.01%), 地区间的种群分化显 著. 对四个组进行两两比较, 保留在组内的变异都极显著高于组间的变异, 说明这些组间的种群分化显著. 其中, 组间种群差异最大的是海南和西藏种群, 变异约是组内种群间的7倍; 差异最小的是海南与新疆和内蒙古地区, 组间仅是组内种群间的0.5倍. 用遗传距离和空间距离进行Mantel测验发现它们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 说明地理隔离在飞蝗地理种群分化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飞蝗地理种群的分化与地理隔离关系密切. 飞蝗种群聚类分成由黄淮平原、新疆和内蒙古、西藏和海南种群组成的四大分支. 主成分分析发现11个种群明显聚集成4簇: 黄淮 平原种群、新疆和内蒙古种群、海南种群和西藏种群. 所有个体聚类则分成5个分支: 黄淮平原种群、海南种群、新疆和内蒙古种群、新疆哈密种群和西藏种群. 飞蝗在中国东部呈明显的连续和梯度变异特点, 进一步划分亚种既不实际也无必要. 对中国主要飞蝗地理种群的亚种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82.
记述了中国蚜科Aphididae长管蚜亚科Macrosiphinae 1新纪录属及1新纪录种,即水蚜属Hydaphias B(o)rner,1930,蓬子菜水蚜Hydaphias hofmanni B(o)rner,1950.提供了形态描述、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983.
记述了中国新纪录科条顿螨科Teutoniidae Koenike.1910条顿螨属Teutonia亚条顿螨亚属Subteutonia及其1新种多毛条顿螨Teutonia(Subteutonia)piloseta sp.nov.。新种须肢羽状栓毛及栓毛数量以及呈半包围状态的EpⅣ可以将之与其他亚条顿螨亚属种类区别。文中对其腺毛和眼毛的体位特征做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984.
偏角飞虱属分类研究(同翅目,蜡蝉总科,飞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偏角飞虱属Neobelocera Ding et Yang的种类进行了系统整理,共4种,即偏角飞虱Neobelocera asymmetrica Ding et Yang(云南)、浙江偏角飞虱N.zhejiangensis(Zhu)(浙江、安徽)、汉阴偏角飞虱N.hanyinensis Qn etYuan(陕西)、兰坪偏角飞虱N.lanpingensis Chen(云南).对属征进行了拟定,编制了种检索表,简述了已知种的分布、寄主.描记了采自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1新种,即侧刺偏角飞虱N.laterospina sp.nov.,提供了该新种及兰坪偏角飞虱N.lanpingensis Chen的特征图.研究标本及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985.
中国蚜科一新纪录属四新纪录种(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国蚜科Aphididae 1新纪录属4新纪录种,包括蚜亚科Aphidinae蚜属Aphis 2新纪录种:番樱桃蚜Aphis eugeniae van der Goot,1917和粉蚜居梨亚种Aphis farinosa yanagicola Matsumura,1917;长管蚜亚科Macrosiphinae 1新纪录属:微小瘤蚜属Micromyzella Eastop,1955;2新纪录种:犹太微小瘤蚜Micromyzella judenkoi (Carver,1965)和香蕉交脉蚜卡拉第亚种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aladii van der Goot,1917.提供了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986.
扁蚜亚科(同翅目,扁蚜科)蚜虫地理分布格局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扁蚜亚科Hormaphidinae(同翅目,扁蚜科)蚜虫的地理分布特点和现代分布格局.同时利用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结合古地理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扁蚜亚科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可能原因.现代扁蚜亚科间断分布于欧亚大陆(欧洲与东亚)和北美.造成这种现代分布格局的可能原因是地球的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冰川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7.
布氏田鼠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庆生  王德华 《动物学报》2005,51(5):780-789
为探讨布氏田鼠幼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我们对其胎后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热和体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定记录了1—4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在巢中的体温,在23℃和30℃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以及在23℃和30℃时暴露1.52h后体温的变化,计算了幼体的总热传导率和恒温指数,并测定了聚群对幼体代谢产热的影响。布氏田鼠是典型的晚成型发育类型,幼体出生时身体裸露,体温调节能力很差。17日龄前,幼体在23℃冷暴露1.5—2h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9—17日龄幼体的恒温能力发育迅速,1713龄后幼体在23℃时开始表现出有效的恒温能力。幼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恒温指数和逐渐下降的总热传导率,也反映了幼体不断增强的恒温能力。虽然幼体在发育早期恒温能力差,表现出变温性的特点,但代谢率的测定表明,即使刚出生的幼体也具有受到冷刺激而增加产热的反应。聚群实验结果表明,幼体的聚群行为在降低代谢率、节约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巢中幼体体温的测定表明,1—40日龄幼体体温逐渐升高的趋势明显,且始终保持在33℃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布氏田鼠的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靠细致的母体关怀、聚群行为、巢的保温作用以及自身较弱的产热能力来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不会因体温过低而使幼体的生长速度降低[动物学报51(5):780—789,2005]。  相似文献   
988.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简要介绍了扩散、传播植物种子的啮齿动物种类、它们传播的植物种子种类,以及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扩散、传播的主动、被动方式及双方在这一体系中的互惠关系和可能存在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989.
总时间:2.5h(150min)总分数:80注意事项请核对你是否有正确的试卷与答卷纸。希望你按题目的分数分配作题时间。重要提示用答卷纸答卷。确定你已经将你的名字和3位数代码写在每一张答卷纸上。用铅笔涂黑答卷纸上的圆圈。除非特别说明,每一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可能部分得分,答错了不扣分。祝你好运!81-85.一个14岁的少年因为脸上长了许多疙瘩去看家庭医生。医生诊断为不太严重的粉刺。问题81)删问题82)粉刺的特征是皮肤发炎。下列哪一个不是皮肤发炎的主要特征?(1分)A.发热B.皮肤发红C.皮肤苍白D.疼痛E.发肿问题83)粉刺是由痤疮杆菌感染脂肪…  相似文献   
990.
洞穴是地球自然景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对于一个单洞口的洞穴,从洞口向里一段距离内(一般10~50m),气温随着地表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过渡带)。洞内深处的温度是恒定的,接近于当地地表年平均气温,一年四季仅波动1~4℃。洞内湿度变化从洞口向内同样也有一个过渡带。洞穴深处湿度一般都是恒定的,与地表的季节及晴雨天气变化联系很小,而且相对湿度高达80%RH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