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8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571篇 |
专业分类
2291篇 |
出版年
2015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49篇 |
2006年 | 180篇 |
2005年 | 222篇 |
2004年 | 244篇 |
2003年 | 288篇 |
2002年 | 313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134篇 |
1999年 | 118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78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82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中国蚜科萎管蚜属一新亚属及一新种 (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在新疆天池十字花科植物上采集的蚜亚科蚜族一中国新纪录 属萎管蚜属Siphonatrophia Swain一新亚属天池蚜亚属Lacusaphis Zhang, subg en. Nov. 及一新种天池蚜Siphonatrophia(Lacusaphis)aetherelaca Zhang et Zhang, sp.nov.。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02.
中国蓟马蚜属研究:同翅目:斑蚜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蓟马蚜属Thripsaphis Gillette是取食莎草科植物的一类害虫,其体细长,形似蓟马,因此而得名为蓟马蚜。在全世界已记载有18种。我国仅在1986年曾报道有1种。作者在整理东北和河北的标本时,发现2个新亚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文中还有中国已知种和亚种的检索表。所有研究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03.
松毛虫雌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对松林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主要有马尾松毛虫Dendrolimnspunctatus(Walker)、落叶松毛虫D.superaus(Butler)、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TsaietLiu、赤松毛虫D.spectabilis(Butler)、思茅松毛虫D.kikuchiiMatsumura、云南松毛虫D.houiLajonqui埁re等。综述6种松毛虫的雌性信息素的成分鉴定、合成、EAG反应,人工合成雌性信息素的田间活性测定,性诱剂在林间的设置技术及种群监测等应用。 相似文献
904.
905.
总结了十余年大熊猫生殖轴系垂体促性腺细胞、睾丸、卵巢、精子、卵子和受精机理以及生殖激素测定经验;分析了大熊猫生殖能力低的根本原因是生殖内分泌失调;提出了“双控”措施,即对雌性大熊猫采用补充外源促性腺激素,促进滤泡发育、卵子成熟和发情排卵,而对雄性大熊猫,采用了人工采精,精液冷冻保存的方法。采用“双控”措施的六年里圈养大熊猫空怀明显下降,获双胎7次,单胎9次,出现了大熊猫繁殖史上空前繁荣的大好形势,从此宣告拯救圈养大熊猫已赢得了主动,保护大熊猫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906.
报道纵纹腹小鸮在国内的换羽情况,初级飞羽的脱换是从6-7月到9-10月份,方式是由内向外逐渐进行,左,右两翅的脱换程序几乎同步,每翅上仅有2-4枚(平均3枚)飞羽同时脱换;尾羽的换羽时期与飞羽几乎相同,方式是各尾羽几乎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907.
用电镜方法研究小鼠卵母细胞的发育及受精虽然已有很多报道,但大多数是有关细胞质、尤其是皮质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及线粒体的形态及分布变化的。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到受精后第二次减数分裂完成,细胞核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有关的系统研究却很少。本实验详细地研究了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过程中两性生殖细胞内细胞核的时空变化规律。从卵巢中采集生发泡(GV)期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经超排获得的成熟卵母细胞去卵丘和透明带后,用于体外受精。于体外成熟培养及受精后的不同时间,用光镜及电镜方法观察细胞核变化及极体排放。结果说明,尽管大多数 母细胞在体外培养2至4小时发生泡破裂(GVBD),但有13.6%在培养8小时后仍处于GV期(图1)。电镜观察揭示,不发生GVBD的卵母细胞核的核仁由颗粒性纤维成分、空泡及纤维中心组成有时核仁表面有空泡。只有核仁完全致密化、核仁周围有核仁相随染色质分布时,卵母细胞才获得恢复减数分裂的能力。GVBD发生时,随着核仁相随染色质向核膜侧扩散迁移,核仁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核膜打折,染色质团块中央出现电子致密的芯。核仁的消失早于核膜的破裂,提示核仁成分可能参与核膜打折及破裂,体外培养5小时,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进入前中期,染爸体分布于不含任何细胞器的原GV区域,其周围有特别丰富的线粒体(PB1)(图2)。原核期的卵中,含有一个原核和一个以上原核的卵各自的百分率在培养的8小时内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的。体外受精后1小时,进入卵质的精子头开始去致密。2小时后已形成含有致密核仁的早期雄原核。雌原核的形成及增大稍早于雄原核。受精后8-9小时,已形成含有致密核仁的早期雄原核。雌原核的形成及增大稍早于雄原核。受精后8-9小时,33.3%的卵子两性原核相互靠近。原核核仁的形成过程与GVBD时核仁的变化恰好相反。受精后2至5小时,第二极体(PB2)排出,PB1和PB2的区别在于:1)PB1表面有微绒毛,PB2没有;2)PB1中含皮质颗粒;3)PB2中形成细胞核及核仁,PB1则无;4)二者的形状及大小不同。文中还讨论了极体排放的机理(图A-T)。 相似文献
908.
核受体及其转录活化机制研究的新突破——辅活化子和辅阻遏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受体是一类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它们之间有相似的结构,在进化上来源于同一前体,它们和基础转录因子有直接的联系,与配体结合后,作用于其目标基因的特定应答元件上,从而活化特定基因的转录.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活化需要有辅活化子(coactivator)和辅阻遏子(corepressor)的参与,这些辅活化子和辅阻遏子是有效的转录所必需的. 它们能和核受体特异结合,并在核受体和基础转录因子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目前发现普遍存在并在转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辅活化子有CBP/P300和SRC-1等,辅阻遏子有SMRT等. 相似文献
909.
黄皮树果实中的酰胺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enseSchneid.)属芸香科黄檗属植物,树皮为中药黄柏。我们曾从其树皮中提取到数种三萜类的昆虫拒食物质[1],继而从其干果中分离到数种拒食物质[2]。本文报道从干果中分离到的酰胺类化合物,它们是:反,反-2,4-N-异丁基十四碳二烯酰胺(1),反,反,顺-2,4,8-N-异丁基十四碳三烯酰胺(2),反,反-2,4-N-异丁基十五碳二烯酰胺(3)和N-methylflindersine(4)。其中,反,反,顺-2,4,8-N-异丁基十四碳三烯酰胺是一… 相似文献
91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已经证实在人的妊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在大鼠中尚未见报道.在过去的研究中曾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方法分析了植入前和植入期的基因表达谱,发现IGFBP-7存在差异表达.通过RNA印迹和原位杂交,分析了IGFBP-7部分序列(编码区531~928nt,称作IGFBP-7′)在大鼠妊娠早期子宫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用RT-PCR方法检测了其在不同组织器官及假孕、人工诱导蜕膜化和延迟着床激活大鼠子宫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大鼠妊娠第5天IGFBP-7′mRNA的表达量开始增加,第5.5和6天表达量显著高于植入前期.IGFBP-7′mRNA主要表达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IGFBP-7′mRNA表达无组织特异性,在大鼠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均有表达,在假孕的D1~D6大鼠子宫中均有表达,但无显著性差异,诱导蜕膜化后IGFBP-7′mRNA的表达量也无明显变化,但在延迟着床激活的大鼠子宫中表达显著增加.这些结果提示,在植入期IGFBP-7′的表达增加主要是由胚泡引起的,而非蜕膜化.在大鼠妊娠早期,IGFBP-7′的表达增加可能有利于胚胎植入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