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42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42篇
  1978年   29篇
  1965年   11篇
  1964年   27篇
  1963年   30篇
  1962年   26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18篇
  1956年   10篇
  195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用氨基酸超微量玻璃纸电泳法测定了对虾的单个运动巨大纤维、内侧巨大纤维、神经节大细胞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其结果如下:1.运动巨大纤维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远高于内侧巨大纤维。运动巨大纤维中门冬氨酸的浓度比谷氨酸的约高一倍,而在内侧巨大纤维两者的浓度未见有明显差别(表1)。将对虾两种巨大纤维的游离氨基酸浓度与其它动物(龙虾、海蟹,乌贼、蟾蜍等)有关资料相比,则见对虾运动巨大纤维的两种酸性氨基酸(门冬氨酸与谷氨酸)含量均明显低于其它海产动物的,其中内侧巨大纤维的甚至与蟾蜍坐骨神经的相近。至于中性氨基酸含量,内侧巨大纤维的亦较其它海产动物神经的为低(表3)。2.神经节大细胞与两种巨大纤维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成份都有一定差异:无论酸性或中性氨基酸,前者的均显著地高于后者的;γ-氨基丁酸存在于大神经细胞中(含量71.3毫克/100立方厘米细胞),而在两种巨大纤维中均未能测出(表2)。文末对上述结果同对虾神经纤维结构、功能特点的可能联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2.
(一)用一个10% K_4Fe(CN)_6灌注的玻璃微电极記录了大蠊复眼及視叶不同深度部位对光刺激的电反应。这个电极是从对侧复眼插入的,它同时又与另外一个固定的角膜下电极作为辨差引导。对某些深度的电反应曾加以分析。 (二)电极接触基底膜时,无例外地产生一种振动电位;根据基底膜的位置卽可准确地断定复眼及視叶其他結构的位置。对复眼和视叶的結构曾簡单地加以描述。 (三)用小光点(直徑150μ)、光环(內徑150μ,外徑約1mm)和圓形光(直徑約1mm)刺激,檢查了視网膜电图的相加性和波形是否因刺激形状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結果表明,大蠊复眼視网膜电图是完全可以相加的,单相引导出的电位的形状与刺激光的形状无关。沒有証据指示在昆虫复眼有相当于脊椎动物的局部視网膜电图的存在。 (四)大蠊視网膜电图为一純负波,在这个负波里,可区別两个成分,N_1和N_2,它們在整个小网膜細胞层都可以不衰减地被記录出来;在基底膜紧下,主要只記录到N_2。視叶的外髓层也有一个正向电位反应,但它的电場不到达复眼。 (五)漸次增强明适应,N_1比N_2更快被压抑。 (六)对于大蠊視网膜电图某些部分的起源以及与其他某些昆虫的不同,本文曾加以讨論。  相似文献   
63.
对虾神經索中凡显微鏡能分辨清楚的纤維都具有明显的髓鞘。据在30微米以上的紆維的測定結果,軸索与纤維直径比約为0.6—0.8。用普通光及偏光显微鏡在固定或活构料均未能在髓鞘中找到类似郎氏节及Schmidt-Lantermann氏切迹的結构。由电子显微鏡观察得知,对虾神經纤維的髓鞘是由排列整齐而致密的、明暗交替的片层构成,片层周期为80A,暗层与明层之比为3:4。此外,在致密片层中尚能见到散在的周期为750A的寬片层区,階层与明层之比为1:5,明层中还有断续的中线。此区的形状、大小及分布情况无一定規律。  相似文献   
64.
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 DM-1是去甲基金霉素的高产菌株。通过Genome Sequencer FLX系统进行测序,得到一条完整的线性基因组序列,长度为6 824 334 bp,GC含量为72.6%。结合软件glimmer 3.02、Genemark和Z-Curve program进行基因预测,最终在其基因组中鉴定出6 431个基因。应用AntiSMASH软件预测其基因组中存在28个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包含了去甲基金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甲基转移酶CtcK因移码突变提前终止翻译,很可能是去甲基金霉素相对金霉素 (CTC) 缺失一个甲基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为S. aureofaciens DM-1的功能基因组学和去甲基金霉素高产菌株育种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5.
66.
2010年,蕈状支原体Mycoplasma mycoides的人工合成,迎来了合成生物学的崭新时代.这种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得益于酵母自身强大的DNA体内重组能力.近几年来,除了利用体内重组的DNA大片段拼接技术,基于连接或聚合思想的不同尺度的DNA体外组装方法也相继出现,如Biobrick\Bglbrick、SLIC与Gibson等温一步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加快了合成生物学功能元件库、生物合成途径乃至微生物染色体的人工构建.事实上,目前所建立的各种DNA组装方法,均是由DNA分子拼接理念(包括两分子衔接思想与多片段组装模式)衍生而来.文中将在介绍DNA组装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体内、体外主要的DNA组装方法进行简要梳理,希望为不同类型的合成生物学功能器件及生物合成途径的构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7.
顾阳  杨晟  姜卫红 《生物工程学报》2013,29(8):1133-1145
产溶剂梭菌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微生物.通过遗传改造以优化产溶剂梭菌的发酵性能一直是溶剂制造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长期受限于该类菌并不完善的遗传操作工具,未见明显突破.近年来,随着TargeTron基因中断、大片段基因整合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其分子遗传改造已取得较大进展.文中对产溶剂梭菌的分子遗传操作工具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现有技术在效率及全面性方面的不足.基于此,今后应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梭菌基因失活技术,如建立基于同源重组的基因删除和替换;同时也应发展新的分子操作技术,如基因组多位点共编辑、多拷贝定点和随机整合等.  相似文献   
68.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对于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一些内源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或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可以选择性地通过植物特有的亚细胞结构即胞间连丝(PD)在细胞之间运输.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的形式在细胞间通过PD进行扩散.PD对蛋白质和核酸的运输具有选择性,这种运输受到严格调控.大分子物质在细胞间的运输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KN1,STM,SHR,TRY和WER等转录因子在细胞之间的转运对于维持植物的茎尖分生组织、根尖分生组织和表皮细胞功能起重要作用.另外,某些小分子RNA也能够在植物细胞间进行选择性运输,并通过在不同细胞中降解或抑制靶mRNA的翻译来调节植物组织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9.
为了建立适用于嗜热链球菌菌株资源多样性调查的菌株分型方法,尝试将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用于嗜热链球菌的菌株分型,并与常用ERIC-PCR指纹图谱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可以把30株从三个不同样品中分离的嗜热链球菌分成三种差异明显的类型:不同类型菌株之间没有相同的间区序列;而同一类型菌株之间,间区序列的组成和排列则基本一致,并且上述分型的结果与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因此,1型CRISPR位点间区序列分析是嗜热链球菌分型鉴定的可靠方法,并适用于大量菌株的分型鉴定和多样性调查。  相似文献   
70.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效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根癌农杆菌对来自大豆成熟种子的胚尖进行遗传转化,研究了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转化的各种因素,建立了一套优化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菌株KYRT1比EHA105和LBA4404具有更强的侵染能力;较酸的共培养基(pH5.4)、较低的培养温度(22℃)均有利于提高转化效率;恢复培养和分步抗性筛选方式有利于提高抗性组织的存活率和分化率。同时应用这种优化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7个大豆品系的转基因植株,转化频率为4.29%-18%。经过PCR和Southern分析证明外源的双价抗虫基因cryIA(c)和pta已经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