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protein‐bi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aspirin–zinc complex (AZN) with those of aspirin itself. AZN was synthesized and interacted with a model transport protein,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ultraviolet–visible and circular dichroism (CD) spectr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interaction of AZN with HSA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was explored using 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and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The binding site and binding locality of AZN on HSA were demonstrated using a fluorescence probe technique and Förster non‐radiation energy transfer theory.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and CD spectra were employed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AZN on the native conformation of the protein. The HSA‐binding results for AZN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for aspirin under consist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indicated that aspirin acts as a guide in AZN when binding to Sudlow's site I, in subdomain IIA of the HSA molecule. Moreover, compared with aspirin, AZN showed greater observed binding constants with, but smaller changes in the α‐helicity of, HSA, which proved that AZN might be easier to transport and have less toxicity in vivo.  相似文献   
392.
针对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是控制SARS流行的关键环节。为评价全基因组扩增对SARS微量样本检测的影响 ,采用 6 mer随机引物反转录 ,用加接头的随机引物合成第二链 ,再以接头序列为引物扩增并掺入荧光标记 ,最后与带有 70 mer探针的基因芯片杂交。此非特异方法基本覆盖了样本中的全部DNA ,结果发现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组的扩增效果对基因芯片杂交结果的均匀性有较大影响 ,PCR循环次数增多会导致扩增均匀性的降低。分析了不同的引物对全基因组扩增均匀性的影响 ,探讨了全基因组扩增策略的缺陷。  相似文献   
393.
2001年在江苏选择南京、盐城两地,试验观察转Bt基因抗虫棉GK22的种植,对棉田害虫及杂草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是:咀嚼式口器害虫的棉铃虫(Helicover pa armigera),红铃虫(Pectinophora goosypiella),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金刚钻(Earias cupreoviridis),棉不造桥虫(Anomis flava),棉大卷叶虫(Adoxophyes orana)等虫口数量,蕾铃被害均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处理区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幼虫总 量,比对照区分别减少92.51%,78.4%,其中:棉铃虫幼虫数量分别减少88.3%,72.9%,蕾铃被害虫减少87.5%,90.7%,74.11%,55.85%,红铃虫虫花减少74.4%,51.64%,铃内活虫减少90%,100%,玉米螟虫口减少72.7%,100%,金钢钻,造桥虫,卷叶虫虫口减少93%以上,对刺吸式口器盲蝽象(Adelphocoris suturalis),棉蚜(Aphis gossyppii),棉红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uns)等害虫,试验区和对照区种群消长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差异不显,两试对杂草种类及数量调查,抗虫棉区和对照区差异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394.
病毒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Kerr等1972年提出细胞凋亡(apoptosis)概念以来,这一生物学现象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 视,细胞凋亡是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程序进行自杀的过程,但它与程 序化细胞死亡(PCD)不是同一现象 [1]}.程序化细胞死亡具有严格的基因时控性 ,一定时间 内使某些细胞死亡而让另外一些细胞新生,其调控是非常精确的.细胞凋亡虽也涉及基因调 控,但它只是瞬时发生的形态学变化过程,它以细胞皱缩,胞浆致密,染色质浓缩成大小不 等的块状,DNA梯级性降解,细胞膜内陷形成多个凋亡小体等生化和形态学变化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395.
超临界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简要介绍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运用动态,并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96.
甲哌Weng对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诱导效应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中棉所16和中棉所29号为试验材料,用垂直板培养法试验结果表明400 mg*L-1 甲哌钅翁(DPC)浸种处理显著促进棉花侧根发生,侧根原基发生量、发育速度和发生区长度都显著增加.去除侧根后,DPC增加侧根原基发生量和发育速度.在低温逆境情况下,DPC显著促进侧根发生,对增加抗低温能力有利.DPC处理提高了幼苗主根中部生长素、玉米素及其核苷含量,可能是诱导侧根发生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97.
突变型人白细胞介素-2基因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人重组白细胞介素 2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减少毒副作用 ,有必要定向改造rhIL 2的分子结构 .用PCR法从白细胞介素 2 (IL 2 )cDNA全序列中扩增成熟的肽基因片段 ,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人重组白细胞介素 2第 12 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编码序列突变为丙氨酸序列 .编码 18位亮氨酸的序列突变为蛋氨酸序列 ;编码 19位亮氨酸的序列突变为丝氨酸序列 .突变型人白细胞介素 2 (MvIL 2 )基因与表达载体pPIC9K重组 ,酶切线性化后用Invitrogen转化毕赤酵母试剂盒导入酵母细胞进行整合 ,经筛选得到一高表达白介素 2的克隆 .SDS PAGE显示 ,表达量约占总量的4 5 7% .经Western印迹验证 ,重组人白介素 2有免疫活性 ;与野生型IL 2相比 ,所获得的突变型IL 2纯品的比活性为 4 0× 10 7IU mg蛋白 ,比天然型IL 2高 4~ 5倍  相似文献   
398.
蓝藻基因转移系统的选择与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蓝藻是一类进行光合放氧的原核生物 ,因其结构的特殊性 ,已成为表达外源基因的理想宿主之一。然而外源基因转化系统的选择与建立一直影响着蓝藻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总结了各类蓝藻基因转移系统的特点、影响因素、各系统间的优缺点、以及不同蓝藻株系最适基因转移系统的选择等 ,为利用蓝藻进行遗传操作提供可能 ,为蓝藻基因工程发展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99.
为获得MUC1 Y全长cDNA及其胞外段蛋白 ,以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学功能及肿瘤生物学治疗的研究 .利用RT PCR从HeLa细胞中扩增MUC1 Y全长cDNA ;PCR扩增其胞外段 ,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 2T ,转化DH5a菌 ,诱导表达 ;亲和层析纯化 ;凝血酶酶切、GST活性及N端蛋白测序鉴定 ;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 .所得MUC1 YcDNA的开放读框为 759bp ,登录于GenBank(AF12 552 5) .其信号肽编码序列缺失 9bp ,第 3 3 1位发生G A转换 ,造成缬氨酸突变为蛋氨酸 .表达获得约 4 0kD融合蛋白GST Yex ,占菌体总蛋白 2 5%~ 3 0 % ,其中 70 %~ 80 %为可溶性 ,经亲和层析一步纯化 ,纯度 >90 % ,GST比活性为 0 2 1U μg .凝血酶酶切后的N端蛋白序列测定表明与已知序列完全一致 ,抗血清ELISA效价为 1∶2 50 0 0 0 .结果表明 ,克隆到发生碱基缺失和突变的MUC1 Y全长cDNA ,获得MUC1 Y胞外段蛋白及其多抗 ,可进一步用于相关研究 .  相似文献   
400.
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发现 SMAD4的中间连接区能与 SMAD3相互作用 ,而 SMAD4的 N区和 C区不能与 SMAD3相互作用 ,此结果与前人报道的结果有出入 .用细胞免疫共沉淀的方法进一步证实此现象 .结果与酵母双杂交的结果完全吻合 .说明 SMAD4与 SMAD3相互作用形成异源复合物时确实是通过 SMAD4的中间连接区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