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2篇
  32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平颏海蛇碱性磷脂酶A_2的融合表达、纯化及活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编码平颏海蛇碱性磷脂酶A2 的基因 (PLA2 9)克隆于硫氧还蛋白基因融合表达载体pPETTRX的trxA基因的 3′末端 ,构建符合读码框的融合基因 .2 5℃下经IPTG诱导 ,该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 ,表达量达 2 0 %以上 .利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两步纯化 ,得到纯度 85%的融合蛋白 .经肠激酶切割和离子交换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后 ,得到浓度 95%以上的成熟PLA2 9.对重组PLA2 9进行了Western印迹检测 .重组PLA2 9具有与天然PLA2 相近的酶活性 ;并具有对HL60等几种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这在海蛇PLA2 中是首次报道 .平颏海蛇碱性PLA2 融合表达及快速纯化系统的建立 ,为深入开展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鹅掌楸属植物的多糖壁前体和花粉管的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观察描述了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和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花粉在异已柱头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期间多糖壁前体的发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1、多糖壁前体在形态上有P-粒子(Polysaccharideparticles),被膜小泡(coatedvesicle)和小泡(vesicle)三种。2、P-粒子于单核花粉期已经发生,至花粉管延伸期为发生高峰。多糖壁前体是在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的相继、连续作用下,由淀粉质体、蛋白体和脂滴降解形成.3、P-粒子的形态随不同发育时期而变化,早期为成群的电子透明小泡,或为蛋白质束缚的挤压成多面体形,后期为内含颗粒或微纤丝的无被膜粒子或具刺被膜粒子。4、P-粒子移至管端.或融合或单个通过周质内质网(CER),释放内容物参与管端壁的形成,被膜小池和小泡移至花粉管次顶端区向质膜外分泌,参与花粉管壁内层的形成,或移至管端,提供膜片。最后讨论了亲和性与超微结构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绿鹭的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4-9月在合肥市对绿鹭(Butorides striat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绿鹭营巢生境主要选择在建筑物附近的高大阔叶树上,常一树一巢,未见与其他鹭类混群营巢。每巢产3-5枚卵,孵卵期21d,育雏期41d,42日龄后幼鸟离巢飞走,出飞存活率62.5%。育雏期雏鸟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在4所大学校园及1处公园统计到有效巢56个,推算绿鹭224只。绿鹭在合肥繁殖属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34.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类PvLEA—18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PvLEA-18蛋白抗体,分析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类PvLEA-18表达情况。Western blot表明在小麦干种胚中未检测到类PvLEA-18蛋白,而在种子萌发不同时期(12h,24h,36h)的胚和盾片组织中检测到类PvLEA-18蛋白的表达。其分子量分别约为81kD和70kD。种子萌发24h后,81kD蛋白消失,70kD的类PvLEA-18表达量也降低。  相似文献   
35.
氨酰基脯氨酸二肽酶 (脯氨肽酶 )为广泛分布于生物界的细胞内二肽水解酶 .它特异性地水解以脯氨酸或羟脯氨酸为羧基端的二肽 (X Pro) ,而且只对反式肽键有催化活性 .此酶与脯氨酸代谢、胶原蛋白合成及细胞生长有密切关系 .文献报道 ,从Alteromonas细菌中提取的脯氨肽酶有水解梭曼的活性 ,其有机磷酸酐水解酶也有脯氨肽酶活性 .用重组基因表达的人肝脯氨肽酶也同时具有脯氨肽酶活性和水解梭曼的活性 .研究脯氨肽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潜在实用价值 .但目前尚无人脯氨肽酶晶体结构的报道 .本文采用蛋白质结构模式识别 (threading)方法对脯氨肽酶的高级结构进行模拟 ,以大肠杆菌甲硫氨酸氨肽酶 (1MAT)为模板 ,模建了人脯氨肽酶C端结构域的空间结构 .通过对模建结构的 3D评估及电荷分布分析 ,对人脯氨肽酶活力中心结构进行了预测 .模建的人脯氨肽酶活性中心位于C端结构域 ,为 6条β折叠围成的一个疏水性口袋 ,外面被 5条α螺旋及一些loop包围 ,活力中心位于疏水结构中央 ,其中有 5个保守氨基酸 ,形成 1个较强的负电荷区 ,周围有 3个较弱的正电荷区域 .实验还发现 ,虽然Mn2 + 或Co2 + 对酶的活性极其重要 ,但对酶蛋白结构的贡献很小 .提示它们可能是在催化反应的电荷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独叶草叶宏观形态性状的变异式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独叶草分布区内 8个居群的叶的 8个宏观性状在散点图上的表现 ,探讨了独叶草的形态变异式样。结果表明 ,独叶草在叶宏观性状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表现在不同居群间及由不同居群组成的区域上 ,但在居群间或由不同居群组成的区域间在性状上有不同程度的重叠。  相似文献   
37.
华中冬青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华中冬青(Ilex centrochinensis S.Y.Hu)的叶片分离到9 种黄酮类化合物:1 种新化合物鉴定为3,5,5,7-四羟基二氢黄酮,命名为华中冬青黄酮(Ⅰ);8 种化合物鉴定为柚皮素(Ⅱ)、橙皮素(Ⅲ)、异樱花素(Ⅳ)、枸柑甙(Ⅴ)、橙皮甙(Ⅵ)、洋芹素(Ⅶ)、紫云英甙(Ⅷ)和野漆树甙(Ⅸ)。它们皆首次从该植物分得  相似文献   
38.
研究了大蒜(Allium sativum L.)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和RNP物质。常规染色表明,大部分染色体内部有低电子密度区,有的染色体中低电子密度区域较大而似孔洞。银染结果也证明了有大小不等的孔洞存在。Bernhard 染色显示,在染色体周边和染色体内部都有RNP分布。用NaOH 处理证明了Bernhard 染色法所显示的深染区确实含有RNA。RNP量的多少与EDTA 的分化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9.
蕲蛇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闫建萍  邱德胜 《蛇志》2002,14(3):32-33
目的:观察蕲蛇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治疗组100例,用蕲蛇酶治疗,对照组50例,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蕲蛇酶治疗组治疗14天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蕲蛇酶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有2例有出血现象,结论:蕲蛇酶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蛇毒酶药物。  相似文献   
40.
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therapy is considered a new treatment for a wide range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but challenges remain, such as poor survival, homing and engraftment rates, thus limiting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e transplanted MSCs. Many strate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MSCs, such as preconditioning, co‐transplantation with graft materials and gene modificatio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is secreted by MSC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SC therapy.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HGF gene is beneficial to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MSCs, including diseases of the heart, lung, liver, urinary system, bone and skin, lower limb ischaemia and immune‐related diseases. This review focused on studies involving HGF/MSC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GF/MSC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ir improved therapeutic efficacy were analysed. Furthermore, some insights are provided for HGF/MSCs'' clinical application based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GF gene and MSC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