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1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590篇
  614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534篇
  2010年   385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575篇
  2003年   321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40篇
  1992年   273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105篇
  1987年   95篇
  1986年   67篇
  1985年   98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8篇
  1962年   7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21篇
  1955年   10篇
  1943年   6篇
  1924年   5篇
  192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蚜虫不同分类阶元之间遗传距离的RAPD-PCR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RAPD PCR技术研究了蚜虫不同分类阶元的遗传距离。从 2 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7种引物 ,并用它们的扩增结果进行Nei’s的遗传距离的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蚜虫的遗传距离在不同科之间为 0 .56 6 3± 0 .0 6 89,亚科之间为 0 .4 586± 0 .0 2 142 ,属之间为 0 .3816± 0 .0 375,种之间为 0 .2 975±0 0 6 2 7,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为 0 .0 4 33± 0 .0 2 2 2。同时 ,本研究结果为在DNA水平上研究蚜虫的分化和种的鉴定 ,尤其是对于近缘种的鉴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2.
刈割时间和次数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刈割时间和频率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间隔时间的延长使牧草的茎/叶比值和粗纤维含量显著增加,粗蛋白、粗灰分、P、K等的含量显著下降,其中K下降的幅度最大,其次是粗灰分、粗蛋白和P等.刈割时间对粗脂肪、Ca、Mg的含量影响不大,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适宜的刈割频率可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隔50-55d收割1次,可使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均维持较高的水平,隔57d割1次,牧草的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而粗纤维含量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应用Nd:YAG激光,消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影响视力的后囊膜皱褶之效果。方法:国产JYZ-1A型YAG激光眼科治疗机。用单脉冲能量0.35mJ-1.5mJ,治疗总能量11.2mJ64.5mJ击射晶体后囊膜皱褶深处,形成34mm孔径管亮区。  相似文献   
994.
光系统Ⅱ的光抑制和超氧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5.
普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44个 RFLP标记对来自中国、印度、泰国等亚洲 10个国家的普通野生稻(简称普野,下同)和来自多个国家的75个栽培稻品种,从多态位点的比率、等位基因数、基因型数、平均杂合度及平均基因多样性等多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普通野生稻、栽培稻籼粳亚种及栽培稻与普野之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普野的遗传多样性最大;其次是印度普野;南亚普野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大于东南亚普野,而多态位点的比率、等位基因数及基因型数等却低于东南亚普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小于普通野生稻。在所检测的44个位点中,栽培稻的多态位点数仅为野生稻的3/4,等位基因数约为野生稻的60%,基因型种类约为野生稻的1/2。栽培稻中籼稻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粳稻。在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上,以中国普野杂合度最高,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2倍。说明从野生稻演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杂合度降低,等位基因减少,基因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996.
植物耐盐相关基因:SOS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晓馥  王兴智 《遗传》2002,24(2):190-192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也是现代生物科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拟南芥研究植物耐盐相关基因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几年来,该领域研究成果斐然。本文就SOS基因家族的三个耐盐基因SOS1、SOS2和SOS3的克隆、功能及相互关系作一概要的评述。 Abstract:The soil salination is a significant abiotic stres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on salt tolerance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part for basic plant biology. Genetic analysis of salt tolerance genes in Arabidopsis has become a central issue in this research areas. In recent years, efforts from some laboratories in the world have led to some significant progresses in this field.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view the progress in salt tolerance genes SOS(salt overly sensitive):SOS1,SOS2 and SOS3.  相似文献   
997.
我国西藏南部海相白垩系含有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文中着重研究岗巴地区两个剖面 (即剖面A ,B)Albian Santonian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根据标志种的存在 ,识别出 5个初现面事件 ,相应地建立 6个钙质超微化石带 ,自下至上是Prediscosphaeracretacea带 ,Eiffellithusturriseiffeli带 ,Lithraphiditesacutum带 ,Gartneragoobliquum带 ,Quadrumgartneri带 ,Lucianorhabduscayeuxii带。同时 ,通过洲际对比 ,建议以G .obliquum初现面作为划分本区Cenomanian和Turonian界线的标志。此外 ,Q .gartneri带和I .cayeuxii带之间缺失多个化石带 ,据此推测Turonian至Santonian期间本区可能存在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998.
异环足摇蚊属隶属于双翅目摇蚊科直突摇蚊亚科,全世界已记录4种。本文对中国产本属进行了系统研究。记述了2新种:简异环足摇蚊A.simplex sp.nov.和扎陵异环足摇蚊A.zhalingensis sp.nov.,重新核定了亮异环足摇蚊A.lucens(Zett.)。提供了世界本属雄成虫检索表。依据中国标本和相关文献,对Cranston等1989年所描述的本属的触角比、前足比、下附器的形状等属级鉴别特征予以订正。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简异环足摇蚊A.simplexsp.nov.:正模:雄性,西藏建日,9/3/1987,邓成玉采。与本属已知种的区别:后足胫节无栉;无额鬃和唇基毛; R2+3脉清晰。扎陵异环足摇蚊A.zhalingensis sp.nov.:正模:雄性,青海扎陵湖,8/20/1986,任淑智采。与本属已知种的区别:个体大;无唇基毛;翅臀叶强烈突出,半球状;下附器三角形,强烈骨化,抱器端节具有13根粗长的刚毛。  相似文献   
999.
一种快速鉴定转基因植物纯合体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转化中鉴定转基因植物的整合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常规方法是对独立分离的转基因T1代植株产生的T2代进行转基因分离比率研究,以检测T1代的转基因整合状态,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浪费了T1代资源。本介绍一种应用双重定量实时PCR技术鉴定转基因植物纯合子的新方法:以T1代植物DNA为模板,根据转基因后代的Ct表型值鉴定其转基因整合状态,Ct值接近2的为转基因纯合型,Ct值接近1的为转基因杂合型。用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对数十个T1代转基因幼苗的整合状态进行快速鉴定,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的脊棱齿象属(Stegolophodon)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剑齿象属 Stegodon 起源于脊棱齿象属 Stegolophodon,两者都是亚洲大陆晚新生代的特有动物,本文讨论两属中一些种的性质和分类位置问题,并记述了药铺脊棱齿象 Stegolophodon officinalis 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