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一株产异淀粉酶栖热菌的生长和产酶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淀粉酶是一类在工业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淀粉酶,从云南梁河温泉水样中分离筛选到1株产异淀粉酶的菌株,初步鉴定为栖热菌(Thermus)。该菌在8~19 h为对数生长期,17 h生长最快,20 h后进入稳定期,产酶伴随菌体生长同时发生,进入稳定期后产酶迅速提高,39 h产酶量达最高,初始酶活达4.14 u/mL。  相似文献   
92.
刺槐叶片可塑生长的密度依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刺槐叶片性状对种植密度的依赖性,通过刺槐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了刺槐叶片可塑生长的密度依赖性以及主要叶片性状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刺槐叶片厚度均无显著差异,但叶面积、叶绿素含蜃、叶片干重、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片N含量差异显著,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刺槐叶性因子参数的变异较大,刺槐叶片性状对密度的依赖性较强.叶干重、叶厚度和叶片干物质含量均随种植密度的降低而呈增加趋势,叶片干物质含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1),而叶干重、叶厚度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比叶而积和叶片N含鼍均随种植密度的降低而降低,表明刺槐各叶性因子之间对种植密度的依赖性差异明显.对刺槐各叶性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各叶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强弱均存在差别,表明种植密度是影响刺槐叶性因子变异及叶性因子之间关系的因素之一.叶性特征对种植密度响应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叶性因子之间的协同变化、刺槐生长微环境的差异和刺槐间竞争强度的差异,刺槐不同叶性因子之间的协调平衡和对种植密度响应程度与方向的差异表明了刺槐对其生长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93.
华山松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山松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采用尿素包合法对华山松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分离。一次尿素包合后气相色谱(GC)分析华山松籽油亚油酸从63%增加到93%,油酸由26%减少到6%,不饱和脂肪总量提高到99.9%。尿素包合法能有效地分离华山松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较理想的包合条件为:乙醇作溶剂,脂肪酸、尿素的比为1;1.5,包合温度为5℃。  相似文献   
94.
半干旱区锦鸡儿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58个样方的调查资料,采用x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中国半干旱地区锦鸡儿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在所有种对中,呈极显著和显著关联的种对数所占比率较低,且大部分种对呈现负关联趋势,表明锦鸡儿群落仍处于动态演替状态,受外界干扰易发生波动甚至退化.根据种间关联和种间相关分析结果,将20个优势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同一生态种组内,种组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正联结,表明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相似,有一定的群落依存关系,而不同种组间联结较为松散,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95.
96.
为了提高白及组培过程中愈伤的增殖系数,以白及种子为外植体,利用响应面法对诱导愈伤的增殖培养基中的激素水平进行优化。在添加不同浓度的6-BA(6-苄氨基嘌呤)和2,4-D(2,4-二氯苯氧乙酸)的正交试验诱导愈伤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BBD)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方法对3个激素的不同浓度水平进行组合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回归模型分析获得增殖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0.801 mg/L 6-BA(6-苄氨基嘌呤)+1.192 mg/L 2,4-D(2,4-二氯苯氧乙酸)+0.724 mg/L NAA(萘乙酸)。以优化后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继代发现其增殖系数为6.154 2,为理论预测值的99.74%。利用响应面法对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进行优化,为以愈伤组织为研究材料的细胞悬浮培养、遗传转化、种苗快繁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
建立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离子阱二级质谱(GC-MS/MS)同时检测茶叶中亚胺硫磷、噻嗪酮和哒螨灵残留量的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后经活性炭小柱净化,浓缩,定容后上机分析。采用HP-5MS毛细管柱分离,电子轰击电离源二级质谱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70),最低检出限0.01~0.02 mg/kg,三种农药添加回收率92.0%~105.0%,RSD 3.0%~9.3%。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作为同时测定茶叶中三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Tamoxifen has been found to be neuroprotective in both transient and permanent experimental ischemic stroke. However, it remains unknown whether this agent shows a similar beneficial effect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SCI), and what are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tamoxifen treatment in attenuating SCI-induced pathology. Blood–spinal cord barrier (BSCB) permeability, tissue edema formation, microglial activation, neuronal cell death and myelin loss were determined in rats subjected to spinal cord cont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moxifen, administered at 30 min post-injur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terleukin-1β (IL-1β) production induced by microglial activation, alleviated the amount of Evans blue leakage and edema formation. In addition, tamoxifen treatment clear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neurons post-SCI. The myelin loss and the increase in production of myelin-associated axonal growth inhibitors were also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at day 3 post-injury. Furthermore, rats treated with tamoxifen scored much higher on the locomotor rating scale after SCI than did vehicle-treated rats, suggesting improved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SCI. Together,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amoxifen provide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for treatment of SCI-related pathology and disability, and is therefore a potential neuroprotectant for human spinal cord injury therapy.  相似文献   
99.
在缓慢干旱条件下,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增加,而在快速干旱下,渗透调节能力丧失。小麦叶片通过渗透调节使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降低,叶片维持较高的电子传递能力、RuBP羧化酶活性和叶绿体光合能量转换系统活性,并推迟了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受气孔因素限制向叶肉细胞光合活性限制转变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0.
本文报道了黑蛋巢菌属 Cyathus的一个新种:五台山黑蛋巢菌Cyathuswutaishanensis Liu,Shangguan et Yuan sp. nov.,袁丕钢、上官铁梁于 1983 年 8月 17日采自山西省五台山,灵境公社,老茅沟林内苔藓丛中。本新种依据 Brodie(1975)分类系统应属于 Striatus group(条纹群),此群原包括11种。本新种不同于此群以及其他群任何种之处,主要是具有长椭圆至圆柱状的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