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8篇
  15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对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养分积累与分配以及养分循环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林各组分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为:针叶〉树枝〉树皮〉树根〉树干;地上部分的养分在针叶、树枝、树干和凋落物中呈:Ca〉N〉K〉Mg〉P(林型Ⅰ的针叶、枝干和林型Ⅳ的树枝N含量较其它元素含量高),而在土壤层中呈:Ca〉K〉Mg〉N〉P;不同林型内各养分含量因林龄的不同而有差异。(2)油松林生态系统中养分总贮量的80.83%-98.81%集中在土壤组分中,乔木层养分量占总贮量的0.76%-5.52%,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量分别占系统总贮量的0.05%-0.17%和0.38%~3.48%。人工油松林的养分贮量随抚育林龄的增加先升后降,30a时养分贮量最大,50a时养分贮量明显降低,其中N素衰减较其它养分快(30龄油松林是50龄油松林的4.23倍)。(3)油松林地上部分养分贮量主要集中在针叶,且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针叶不但贮量增加而且占地上各组分总贮量比例也增大,树枝和树干只是绝对贮量增加,但所占地上总贮量的比例下降。(4)油松林地上部分养分的年积累量以30a人工林最高,变化趋势为Ⅱ〉Ⅲ〉Ⅳ〉Ⅰ。各组分养分的年积累量总的变化趋势为:针叶〉树枝〉根系〉树皮〉树干,同一组分各养分年积累量与各组分养分贮量变化顺序基本一致,即10年生幼林为N〉Ca〉K〉P〉Mg,人工成熟纯林Ca〉N〉K〉P〉M,天然林与人工成熟林相似。(5)天然林的吸收量、存留量明显高于人工林。人工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吸收量和归还量增大,存留量和循环系数先增后降。各林地油松利用系数为:Ca〉Mg〉N〉K〉P,但同一养分利用率,油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油松天然林与人工成熟林的利用系数和周转期相似。  相似文献   
112.
从富含油脂土壤中筛选出一株产碱性脂肪酶酶活达6.40U/mL的真菌菌株,经显微形态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为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该菌株命名为Penicillium chrysogenum J23。该菌的最佳产酶培养条件为:蔗糖1.0%、蛋白胨2.0%、橄榄油1.0%、MgSO4·7H2O 0.05%、接种量1.0%、初始pH 9.0、摇床转速200r/min、30℃培养48h。其所产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与pH分别为33℃和7.5,在pH6.0-10.0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50℃处理2h仍可保持30%以上的酶活力,50mmol/L的Ca2+、Mg2+、K+分别对酶有较强激活作用,而50mmol/L的Fe2+、Mn2+、Cu2+、Pb2+、Li2+对酶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3.
建立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离子阱二级质谱(GC-MS/MS)同时检测茶叶中亚胺硫磷、噻嗪酮和哒螨灵残留量的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后经活性炭小柱净化,浓缩,定容后上机分析。采用HP-5MS毛细管柱分离,电子轰击电离源二级质谱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70),最低检出限0.01~0.02 mg/kg,三种农药添加回收率92.0%~105.0%,RSD 3.0%~9.3%。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作为同时测定茶叶中三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4.
一株产异淀粉酶栖热菌的生长和产酶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淀粉酶是一类在工业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淀粉酶,从云南梁河温泉水样中分离筛选到1株产异淀粉酶的菌株,初步鉴定为栖热菌(Thermus)。该菌在8~19 h为对数生长期,17 h生长最快,20 h后进入稳定期,产酶伴随菌体生长同时发生,进入稳定期后产酶迅速提高,39 h产酶量达最高,初始酶活达4.14 u/mL。  相似文献   
115.
黄河中游湿地植物分类学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黄河中游湿地自禹门口至汾河入河口之间设置了13个样地进行植物调查,并将植物物种系统分类学中的分类学差异性指数应用到研究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测度中。结果显示,样地内共记录植物75种,隶属于2门3纲18目23科61属;按所含物种数的多少统计,在门水平上主要分布在被子植物门(73种),在纲水平上主要分布在双子叶植物纲(57种),在科水平上主要集中在豆科(Leguminosae,11种)、菊科(Compositae,14种)和禾本科(Gramineae,11种),在属水平上主要集中在藜属(Chenopodium,3种)、胡枝子属(Lespedeza,3种)、蒿属(Artemisia,3种)和香蒲属(Typha,3种);一年或两年生植物最多,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次之的生活型谱特征总体上反映了黄河中游湿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旱的气候特征。用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Δ~+)和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Λ~+)对13个样地植物分类学多样性特征的分析表明,Δ~+和Λ~+的理论平均值分别为84.25和425.43;运用双变量分析法将Δ~+和Λ~+进行组合分析,发现汾河入河口样地(S12)的期望值较小,河津市汾河25号坝样地(S8)、闸西侧样地(S9)和万荣县西范控导工程西侧样地(S10)的期望值较大,说明样地S12的物种分类学多样性较大且物种分布较为均一,样地S8、S9、S10则与之相反。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Δ~+)、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Λ~+)与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Patrick指数间均无稳定的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16.
117.
我国特有珍稀植物翅果油树濒危原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上官铁梁  张峰 《生态学报》2001,21(3):502-505
翅果油树是我国特有种,为国家2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山西南部的低山和丘陵区以及陕西秦岭北麓的户县。翅果油树分布区的生态环境特征是:热量充足,降水量较少,立地条件较差。翅果油树濒危的主要原因有(1)果实形态结构特殊,不利于传播和萌发,(2)果实结实率较低,(3)种子寿命短,发芽率低,(4)翅果油树幼苗缺乏竞争力和(5)人力破坏严重。此外,针对翅果油树的濒危现状和原因,还提出了科学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8.
王凯博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2011,31(17):4985-4991
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8种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8种植物叶片C含量分布范围在370.2-566.9 mg/g,N含量在9.2-39.0 mg/g,P含量在0.81-2.35 mg/g,C:N在10.5-52.9,C:P在186.8-667.5,N:P在5.7-23.0。叶片平均C、C:N和C:P在5月小于7月和9月(P<0.05),而在7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N在5月大于7月和9月(P<0.05),7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P在7月小于5月和9月(P<0.05),5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N:P在9月明显小于5月和7月(P<0.05),5月和7月差异不显著。叶片C含量受季节因素影响显著,而在物种间差异不显著;叶片N、P、C:N、C:P、N:P受物种和季节因素影响均显著。因此,8种植物中沙棘、黄刺梅和虎榛子采用防御性的生活史策略;刺槐、柠条和狼牙刺采用竞争性生活史策略,铁杆蒿和茭蒿的生活史策略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尽管叶片N:P随生长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但研究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元素未随生长季节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19.
在缓慢干旱条件下,小麦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增加,而在快速干旱下,渗透调节能力丧失。小麦叶片通过渗透调节使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降低,叶片维持较高的电子传递能力、RuBP羧化酶活性和叶绿体光合能量转换系统活性,并推迟了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受气孔因素限制向叶肉细胞光合活性限制转变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0.
锯缘青蟹窦腺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借助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据缘青蟹(Scylla serrata)窦腺的形态结构。窦腺位于眼柄视神经节内髓背侧近外髓处。窦腺呈羹状;腺体壁山神经分泌细胞的末梢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末梢内充满了电子致密的神经分泌颗粒。根据颗粒的大小、形态及电子致密度等特征,可以区分出4种类型的神经末梢。一些末梢中的多形性颗粒可能是由Ⅱ型末梢中的颗粒转变而成的。一些现象表明,神经分泌物质可以通过胞吐作用或一种类似“顶浆分泌”的方式释放,从而说明神经激素的释放可能是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