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 (H. Adams) 对三种沉水植物的牧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2005年7~9月在太湖试验基地进行的椭圆萝卜螺对沉水植物牧食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椭圆萝卜螺对3种沉水植物的平均牧食率为7.87mg·g-1·d-1,其中对苦草的牧食率最高(13.63 mg·g-1·d-1),马来眼子菜次之(9.66mg·g-1·d-1),轮叶黑藻最低(0.31mg·g-1·d-1),且牧食率与螺规格呈显著负相关.椭圆萝卜螺对沉水植物的牧食具有选择性,喜食苦草而较少选食其他两种沉水植物.椭圆萝卜螺的食物选择性能力与其规格有关,随着生长对沉水植物的选择性加强.探讨了椭圆萝卜螺对沉水植物的选食机理. 相似文献
32.
动物牧食可以调节植物种间的相对竞争能力,从而改变物种在群落中的竞争地位.外来植物伊乐藻生长迅速、具有较强的光竞争能力,土著种苦草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地下资源竞争能力.选择这两种各具竞争特色的沉水植物为模式生物,通过室外受控实验研究了螺类牧食对两种沉水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有无螺类牧食,伊乐藻的相对生长率为苦草的2~5倍,伊乐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苦草低密度种植时,螺类牧食与种间竞争对其生长没有显著影响;高密度种植时,螺类牧食活动促进了苦草的生长,种间竞争则使苦草的生长率明显降低.无论伊乐藻种植密度如何,螺类牧食均使其生长率明显降低,混栽高密度的苦草也能抑制伊乐藻生长.探讨了螺类牧食对沉水植物的种间竞争关系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3.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herbivorous snails in freshwater ecosystems, we conducted experiments investigating food preference of the snail Radix swinhoei on leaves of the submerged plant Vallisneria spiralis with and without periphyton coverage. The effects of snail grazing on the growth of V. spiralis were assessed in a no-snail control and at three snail densities (80, 160, 240 individuals m?2).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nails chose preferentially leaves covered by periphyton. Grazing activity at low snail density (80 individuals m?2) was found to stimulate V. spiralis growth, but at higher snail density (240 individuals m?2), plant growth was apparently suppressed. An increase observed in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column with increasing snail density may be attributed to nutrient release by snail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bivorous snails and macrophytes in freshwater ecosystems depends on the abundance of the snails. At low snail density, the relationship may be a mutualistic one, but at high density snail herbivory may impact negatively on macrophyte biomass in lakes. 相似文献
34.
该文通过刈割和放牧样地的实生苗动态观测,试图揭示刈割和放牧干扰对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糙隐子 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等 3种禾草实生苗出生、存活和死亡季节动态的影响,以及这种效应是如何受气温和降水影响的。利用有重复测 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刈割留茬高度(0、5和15 cm)与放牧处理之间在实生苗密度、死亡率和出现率的时间动态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3 种禾草的实生苗密度自5月下旬至8月中旬一直呈增加态势。刈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克氏针茅的实生苗出现率,原因可能是相对高大的克氏针 茅在前一年刈割时会被去掉相当多的生殖部分,其种子数量必然受到影响,导致实生苗出现率的降低。同时,刈割对相对低矮的糙隐子草实生 苗有正向效应 ,即促进其实生苗的出现,可能的原因是刈割使植被高度降低、植被稀疏,植被冠层以下至地面的光照较好、地温较高,同时位 于下层的糙隐子草受到的高大植株的竞争压力减小。生长季早期和晚期实生苗死亡率较高,这与这两个时期的干旱和低温有关,而自6月中旬至 7月初之间的死亡率小高峰也是先前的干旱少雨导致的。3种禾草实生苗的大规模出现几乎都在5~7月,这与该时期相对适宜的气温、地温和水 分条件有关。对实生苗更新相关过程 (如种子萌发、休眠、种子库存量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种子生产和有性繁殖在群落 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PATCHY CONTRAST OF HABITAT AFFECTS INTRACLONAL DIVISION OF LABOR OF POTENTILLA ANSER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互连接的克隆植物分株分别处于资源互补性的不同斑块时, 将可能发生形态结构的特化, 以更有效地吸收利用所处斑块中丰富的资源, 形成分株的功能分化, 即克隆内分工。生境的斑块对比度, 作为资源或环境异质性的主要素,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克隆内分工的发生状况。该文以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为材料, 在自然条件下将多组分株对置于不同的斑块对比度处理下, 比较了它们克隆内分工的发生状态, 试图发现分工与斑块对比度的关系, 同时考察在克隆分工过程中分株的可塑性变化及其与分工的关系。该实验的理论假设是: 分株发生分工的程度与分株所处斑块的资源对比度成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鹅绒委陵菜分株的高度和叶面积对局部光照环境产生强烈的可塑性反应, 反应的结果是增加了对匮乏的光资源的获取。从分株根冠比和我们提出的分工指数来看, 分工的程度在一定的斑块对比度范围内随斑块对比度的增强而增强, 但到达一个最大值后又迅速降低。鹅绒委陵菜分株之间的分工和结构特化往往滞后于分株对所处局部环境的适应性可塑性变化, 而后者往往在分株之间具有独立性和局部特征。克隆内分工主要依赖于生物量分配的调节而实现, 其发生状态都是分株系统在分工收益、分工代价与分工风险之间权衡的结果, 而这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株所处的斑块对比度。 相似文献
36.
细根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分解速率受到大气氮沉降增加的潜在影响。利用长期模拟氮沉降样地(2009年至今),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方法,研究了氮添加对温带常见的5个森林树种长期细根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根分解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在分解第516天质量损失达30%~50%,之后质量残留率变化较为平缓。总体上,渐近线分解模型可以更准确的反应各处理细根分解速率。氮添加对细根分解具有阶段性影响,分解前期促进细根分解,分解后期抑制分解。在细根分解后期氮添加减缓分解速率,一方面是因为木质素等较难分解的物质所占比例升高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氮添加改变了微生物活动所带来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7.
不同水稻品种对三化螟抗性差异的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对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抗性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 在汕优63、镇稻2号和92-109稻株中, 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极低(0.422~0.875 nmol/mg), 幼虫生长发育缓慢;而在9-92、武育粳3号等稻株中, 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高(2.788~5.421 nmol/mg), 幼虫生长快。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生长发育的差异, 与不同水稻品种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和叶鞘硅化细胞密度均无明显相关。叶鞘维管束间距、鞘脊宽度及小于蚁螟头宽的叶鞘维管束间距百分率的差异, 是不同水稻品种抗螟性差异的主要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38.
细胞内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A2, cPLA2)是催化甘油磷酸脂二位酰基水解的一种酶,亦是花生四烯酸(AA)、前列腺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生物活性物质的生成限速酶.生理情况下,其参与细胞膜重塑、脂质过氧化的解毒、神经突起的生长、离子通道的调节,以及神经递质释放等过程.病理情况下,cPLA2参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脑缺血、脊髓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中cPLA2活性升高、表达增加,作用于磷脂分子产生AA和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增加,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39.
40.
采集太湖不同生态类型湖区(草型湖区胥口湾;风浪大、水华较少的湖心区和水华较严重的梅梁湾)沉积物柱状样,研究沉积物理化性质以及孔隙水无机氮浓度垂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各点含水率、有机质、总氮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而梅梁湾含量最高,湖心区最低。沉积物溶解氧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胥口湾最高,梅梁湾最低。孔隙水NH4+-N随深度增加而增大,NO3--N、NO2--N均随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比较表层0-5cm沉积物孔隙水和上覆水无机氮浓度,发现各湖区NO3--N和NO2--N释放风险小,胥口湾(草型湖区)和梅梁湾(藻型湖区)NH4+-N释放风险较大,湖心区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