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49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庄剑云  魏淑霞 《菌物学报》1993,12(Z1):39-46
本文报告采自云南及青海的四种禾本科植物柄锈菌。其中鹅冠草Roegneria kamojiOhwi上的鹅冠草柄锈菌Puccinia roegneriae J.-y. Zhuang & S.-x. Wei为新种。纤毛鹅冠草Roegneria ciliaris(Trin.) Nevski上的日本猬草柄锈菌Puccinia asperellae-japonicae Hara,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L.) A. Camus上的东方柄锈菌Puccinia orientalis(H.Syd., P. Syd. & Butl.) Arth. & Cumm.以及乱子草Muhlenbergia hugelii Trin.上的乱子草柄锈菌Puccinia schedonnardi Kell. & Swing.为我国新记录种。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描述。对其余的三个新记录种都作了讨论。本研究引用的中国标本(包括新种的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912.
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16型与11型L1基因双价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质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PCR法从尖锐湿疣组织标本中扩增人乳头瘤病毒11型晚期基因L1,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1型L1晚期基因共同装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中,分别位于强启动子Ppolh和弱启动子P10之下;利用酶切和PCR技术对双价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质粒进行鉴定。结果:PCR扩增法获得尖税湿疣组织中感染的人乳头瘤病毒11型的L1基因,得到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和11型L1基因双价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质粒,经酶切电泳鉴定验证重组成功。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双价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质粒,为进一步构建双价L1蛋白表达系统进而建立双价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13.
体外观察人中性粒细胞多肽1,3(Human neutrophil peptide,HNP1,3)及阿昔洛韦(Acyclovir,ACV)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的抑制作用.以Vero细胞为靶细胞,用各种浓度HN1,3与游离病毒颗粒(直接失活组)及感染病毒后的靶细胞(复制抑制组)进行相互作用,镜下观察各药物对HSV-1致细胞病变效应的抑制作用,并采用ELISA法测定感染48h后药物对HSV-1囊膜糖蛋白分泌的抑制作用.MTT法检测各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直接失活组中,HNP1,3可使HSV-1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减轻,对HSV-1直接失活的50%有效浓度(ECs0)为8.1μg/mL、10.03μg/mL;复制抑制组中,ACV使HSV-1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减轻,EC5o为0.68μg/mL.MTT检测结果表明HNP1,3在治疗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以上结果表明HNP1,3除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活性外,还能失活HSV-1病毒颗粒,从而逆转病毒及其蛋白的病毒效应(致细胞病变)和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914.
为了研究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和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共感染时的相互作用,分别在REV母源抗体阳性(REV-Ab+)和阴性(REV-Ab-)及经MDV疫苗CVI988株免疫和不免疫的商品代肉鸡,比较了二种病毒在病毒血症水平和特异抗体效价上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在未经CVI988株免疫鸡,REV病毒血症对MDV强毒接种后的病毒血症水平及抗体效价无明显影响,但REV病毒血症显著抑制了CVI988疫苗免疫为鸡提供的抵抗力和抗体效价,因而提高了强毒MDV感染后的病毒血症的程度.另一方面,MDV感染会显著减弱REV-Ab+鸡对REV感染的抵抗力,提高REV-Ab+鸡在感染REV后的病毒血症水平并抑制对它的抗体效价.分析表明,MDV和REV共感染主要通过抑制鸡体的免疫功能来影响另一种病毒的复制及其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915.
几种物质对橘小实蝇的引诱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3种果泥、4种人工合成水果味香精、发酵面粉、蜂蜜、甲基丁香酚、月罗香植物粗提取液为引诱物,测定11种引诱物对橘小实蝇的田间引诱能力。结果表明,水果香精、蜂蜜对橘小实蝇的引诱效果很差;香蕉果泥具有极强的引诱能力,诱虫数达到354只,雌雄比达1∶1;发酵面粉具有较好的诱雌性,诱虫总量达287只,雌雄比为8∶1;甲基丁香酚具有最强的诱雄能力,共引诱了763只橘小实蝇;月罗香粗提取液引诱了429只雄橘小实蝇,具有较强的引诱力。  相似文献   
916.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土壤有机碳(SOC)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密切相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研究一直是农业、生态和环境领域的一个主要方向。土地利用、耕作、作物类型、种植密度、灌溉、施肥以及其他人为活动等,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均能产生影响。本文综合评述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土壤碳截获潜力,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措施,以及农田土壤碳截获在温室气体减排及气候变化中的潜在作用等,最后提出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17.
一株饵料微藻与益生菌混合固定化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一株饵料微藻与益生菌混合固定化培养条件的优化.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U*6(64)均匀设计表,对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藻的接种量和菌的接种量进行优化实验.并采用DP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获得适宜的混合固定化条件;并按照此优化条件对混合固定化和单藻、单菌固定化胶球中微藻和益生菌的生长速率进行比较.结果:①获得适宜的混合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4%,氯化钙浓度1.2%.藻接种量为21.9889×102个细胞,菌接种量为58.7676×109个细胞;②混合固定化胶球中藻细胞的生长速率比单藻固定化胶球中的藻的生长速率提高了18.8%;菌的平均生长速率比单菌固定化胶球中的菌的平均生长速率提高了92.6%:结论:该实验首次对饵料微藻和海洋益生菌的混合同定化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发现藻菌混合固定化胶球中藻和菌的生长速率比单独固定化均有较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说明,在混合固定化的微环境体系中,特定的藻菌株具有相互促进生长的作用.实验结果为藻菌混合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18.
用YAG、LD和Ar 三种不同激光辐照处理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细胞,通过对辐照前后盐生杜氏藻的生长速率和色素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研究不同激光处理对盐生杜氏藻的生理刺激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YAG激光辐照剂量超过1min时,对盐生杜氏藻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抑制其胡萝卜素的合成;LD激光在辐照剂量为3min~5min能促进细胞增殖,其中5min剂量的处理组,生长速率较对照组提高190%,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提高27.2%和24.4%;Ar 激光在辐照剂量为5min~30min范围内能促进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8.5%~130.9%,但在这剂量范围内,Ar 激光抑制其生长,同时对不同激光辐照对盐生杜氏藻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19.
超声对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超声对酶的影响与超声的强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适宜的超声可提高酶促反应速度,较低强度的超声可提高酶的活性,而较高强度的超声会降低酶促反应速度甚至使酶失活。介质性质不同时,超声对酶活力的促进效果与稳定性不同。非极性介质中酶对于超声的抗性要优于水溶液。在较低强度的超声作用下,超声增加了底物的传质作用,并可导致酶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20.
采自秦岭林区的锈菌34属228种。其中有6个新种:槭锈抱孢Aecidiumaceris、糙苏鞘锈Coleosporiumphlomidis、秦岭栅锈Melampsoratsinlingensis、荩草生柄锈Pucciniaarthraxonicola、冠毛草柄锈Pucciniastephanachnes和头状杜鹃夏孢锈Uredorhododendricapiati;中国锈菌新记录13种:米诺锈孢锈Aecidiumminoense、北极栅锈Melampsoraarctica、紫藤赭痂锈Ochropsorakraunhiae、青篱竹柄锈Pucciniaarundinariae、高大柄锈Pucciniaexelsa、哈氏柄锈Pucciniaharioti、比婆山柄锈Pucciniahibayamensis、川上柄锈Pucciniakawakamiensis、大泽柄锈Pucciniaohsawaensis、极细柄锈Pucciniapraegracilis、美明柄锈Pucciniapulchella、毡毛柄锈Pucciniavelutina和帚菊景孢锈Uredopertyae。中文列出了所有这些锈菌的寄主植物学名、分布及标本号,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描述和图解,并对这些新种和部分已知种作了讨论。本研究标本系作者及其同事们于1973~1998年采自秦岭林区的太白山、太白黄柏塬、宁陕火地塘及宁西、石泉、佛坪龙草坪、周至楼观台、南五台山、宝鸡天台山、辛家山、凤县等地。所有标本保存于西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NWF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