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7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61.
目的:探讨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介导的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生物膜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方法:羟基磷灰石片培养Pg生物膜厌氧培养3天,将生物膜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HMME组、超声组、SDT组),分别与无菌生理盐水或HMME进行避光孵育,然后进行声动力处理。采用平板计数法计算细菌存活率,MDA含量使用MDA检测试剂盒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下进行检测。结果:当超声强度为3 W/cm~2,超声时间为5 min时,SDT组的生物膜细菌存活率仅为4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超声组细菌存活率为62%,与对照组相比亦显著降低(P0.05)。相同超声参数下,SDT组Pg生物膜中MDA含量最高,达17.3±1.2 nmol/mL(P0.05),超声组生物膜中MDA含量为7±0.8 nmol/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ME介导的SDT对Pg生物膜有一定杀伤效果,并且在杀伤过程中,可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MDA释放。  相似文献   
162.
用免疫不育疫苗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成为动物种群数量控制的一个有效措施,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口服饵料发送系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口服疫苗容易产生耐受,且生物利用度低,利用多聚物包裹口服疫苗是一种打破口服耐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新途径。本文以纳米乳剂作为草原兔尾鼠卵透明带3(Lugurus zone pellucida 3,LZP3)DNA疫苗的发送载体,探讨通过口服途径增强小鼠的免疫效果和抗生育率。用纳米乳剂包裹lzp3 DNA疫苗后,采用强阴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纳米乳剂的包封率.将制备好的质粒纳米乳剂lzp3 DNA疫苗通过口服饵料免疫小鼠,检测到免疫后小鼠的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抗LZP3的IgG和IgA。对免疫后小鼠进行抗生育实验,分析生育后免疫小鼠的卵巢病理切片。研究结果表明,用质粒纳米乳剂如p3DNA疫苗通过口服途径免疫.在小鼠的血清和粘液中检测到了特异性的抗LZP3的IgG和IgA,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抗生育作用.表明纳米乳剂作为口服不育疫苗的发送载体是可行的,为草原兔尾鼠鼠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3.
用基因产物直接测序法对2个遗传性胰腺炎家系中胰腺炎患者(共有4例成员)的胰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 trypsinogen,PRSS1)5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并分析其各自的临床特征.在4例胰腺炎患者中均出现了PRSS1基因杂合突变,但两家系PRSS1基因突变的位点不同,且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其中家系1出现6例糖尿病患者且发病年龄较家系2明显延迟,平均发病年龄为29岁,分析其PRSS1基因发现3号外显子336位碱基存在G→A杂合性突变,为中性突变,表达的氨基酸从赖氨酸(Lys)→赖氨酸(Lys),同时在同一外显子的361位碱基还存在另一个G→A杂合性突变,造成121位的丙氨酸(Ala)被苏氨酸(Thr)所取代,胰蛋白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其与抑制因子的结合位点消失,"保护失败"而产生有活性的胰蛋白酶,造成胰腺自身的消化.而家系2未发现糖尿病患者,其胰腺炎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不增高,先证者(Ⅲ8)在胰腺炎发病过程中表现为CD4 T/CD8 Tcell和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随病程进展逐渐降低,而Ⅲ7不表现出此现象,分析其PRSS1基因发现3号外显子361位碱基同样存在G→A(c.361G→A)突变,而且在415位还存在一个杂合性突变点T→A(c.415T→A),其中c.415T→A不存在于Ⅲ7.胰蛋白酶原基因存在多种形式的突变,而且与临床表型相关.  相似文献   
164.
甘蓝型油菜‘沪油15'中两个CBF类转录因子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拟南芥CBF家族转录因子AP24保守域的氨基酸序列为信息探针,搜索油莱uniGerle数据库,得到2个uniGene:Bna.2193和Bna.2260,序列拼接得到2个cDNA序列(BnaCBF-1和BnaCBF-2)。通过PCR和RT—PCR方法分别从甘蓝型油莱‘沪油15’的DNA和cDNA中克隆了上述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克隆的BnaCBF-1-Hy15与BnaCBF—1基因序列完全一样.而BnaCBF-2-Hy15与BnacBF-2的基因序列差异很小,只有4个氨基酸位点不同,且郝没有内含子。从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组成成分、理化性质、疏水性/亲水性、序列比对、进化树、功能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沪油15’来源的BnaCBF-1-Hy15和BnaCBF-2-Hyl5转录因子属于AP2/ERF家族中的DREB—A1亚族,是亲水性蛋白,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上与atCBF1相似。  相似文献   
165.
对拟干酪乳杆菌发酵产乳酸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改变不同的通气量(不通气、0.1vvm、0.2 vvm、0.5 vvm)确定0.1vvm的通气量最有利于产生乳酸;再通过优化通气策略,在发酵0~15 h不通空气,15~50 h通0.1 vvm空气使得乳酸的产量比全程通0.1 vvm空气又提高了11.7%,同时乳酸产率也提高了16.2%。最后通过对胞内NAD~+、NADH、乳酸脱氢酶和NADH氧化酶活性、以及发酵过程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变化进行分析,阐述了通气影响乳酸发酵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6.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 cm)、小砾石(直径1~2 cm)、中砾石(直径4~5 cm)、大砾石(直径13~15 cm)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 mm±18.6 mm,体质量86.2 g±17.8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 mm±14.3 mm,体质量79.2 g±19.6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相似文献   
167.
为研究纤维素酶的酶活性和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将瑞氏木霉内切葡聚糖酶Ⅰ(endoglucanaseⅠ,EGⅠ)和其吸附结构域(cellulose-binding domains,CBD)的基因经PCR扩增后,连接到载体pCANTAB5E上,构建成噬菌粒展示载体pCANTAB5E-egⅠ和pCANTAB5E-egⅠ-cbd。将这些噬菌体展示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TGⅠ中,在辅助噬菌体M13KO7的帮助下得到重组噬菌体。用ELISA和Somogyi方法分别测定了EGⅠ及其CBD的表面展示噬菌体对纤维素的亲和性和EGⅠ的CMC活性,结果显示EGⅠ及其CBD已功能展示于噬菌体表面。该系统的成功构建为今后利用噬菌体展示的方法进行纤维素酶的酶分子改造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8.
在光学性能良好的Brofloat玻璃电泳芯片上,利用自行搭建的共聚焦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通过对芯片管道表面修饰、筛分介质、分离电场强度、进样方式、电泳温度、进样时间等条件的优化,对含15个STR基因座的法医DNA样品进行电泳分离测试实验.通过对芯片电泳条件优化获得了本电泳系统的最佳条件,成功实现8 min内完成DNA样品片段的分离,表明该微流控芯片电泳系统在法医DNA快速分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9.
任菲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4,33(4):916-924
对采自中国12个省的绿杯菌属Chlorociboria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鉴定出3个种,分别为小孢绿杯菌C.aeruginascens、绿杯菌C.aeruginosa和波托绿杯菌C.poutoensis。其中波托绿杯菌为中国新记录种,对该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图示,并对其分类地位提供了DNA序列分析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0.
太空飞行所致的肌萎缩和重力感知的分子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研究太空飞行对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体壁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经过近15天太空飞行后对其生存率和运动能力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5个重要的肌相关基因的表达和3种蛋白质含量.太空研究是在动物的整体水平进行的,而不是就单个细胞的研究.经历太空飞行后线虫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但运动频率变慢,爬行轨迹也发生了改变,提示线虫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这些数据揭示:微重力下秀丽线虫肌肉发育发生了变化.肌球蛋白A(myosin A)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发现,太空飞行组肌纤维面积缩小,肌细胞致密体(dense-body)荧光亮度下降.这些形态学观察直接提示太空组线虫出现了肌萎缩.但是,肌动蛋白(F-actin)荧光染色显示两组并无明显差别.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太空飞行组动物中dys-1表达明显上调,同时hlh-1,myo-3,unc-54和egl—19基因表达下调.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由dys—1编码)是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物(DGC)的主要组成成分,而该复合物在微重力下增多,提示肌细胞是为了接受更多的力学刺激以维持细胞内外的力学平衡,所以该复合物在肌细胞的重力感知中起关键作用.基因hlh-1,myo-3,unc-54和egl-19表达下调,说明它们分别从结构和功能两个途径促进了微重力性肌萎缩的发生.最后,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太空组线虫体壁肌内肌球蛋白A减少,进一步确证了太空飞行中线虫有肌萎缩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