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4篇
  免费   960篇
  国内免费   4371篇
  12155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420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404篇
  2019年   466篇
  2018年   309篇
  2017年   290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552篇
  2013年   487篇
  2012年   728篇
  2011年   776篇
  2010年   633篇
  2009年   607篇
  2008年   671篇
  2007年   711篇
  2006年   618篇
  2005年   561篇
  2004年   409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393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312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目的建立人乳腺癌MCF-7细胞SCID(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小鼠转移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5只经放射线处理的SCID小鼠腋背部皮下。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处死荷瘤鼠并做病理切片,观察各脏器转移情况。结果接种SCID小鼠后6~10d成瘤,成瘤率为5/5只,潜伏期平均(7.4±1.3)d。接种后5只鼠分别于第60~68天拉颈处死,检测荷瘤,平均直径为(26.6±2.2)mm,平均重量为5.28g。病理学检查,转移脏器有3个部位,出现肺转移的为4/5只、骨转移的为3/5只和淋巴结转移的为1/5只。结论建立了人乳腺癌SCID小鼠转移动物模型,该模型可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92.
植物对气候变化生理生态响应的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有利于人类预测与适应未来生态环境变化,植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植物对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中(包括定点控制实验,空间代替时间样带),植物响应模式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可变性等诸多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以探讨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植物的动态变化及生理生态响应过程.分析结果认为.造成这些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包括:(1)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样带研究中,往往忽略了植物的非线性响应,存在明显的阈值;(2)样带及定点研究中,由于各种气候因子的耦合.很难确定各种气候因子对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影响的权重;(3)定点控制实验中往往忽略了植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使实验结果很难代表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反映模式;(4)在相同的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植物的响应有可能存在明显差异.提出了今后植物对气候变化生理生态响应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3.
类产碱假单胞菌杀虫蛋白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产碱假单胞菌是一种新发现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其代谢产生的杀虫蛋白对蝗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经由杀虫蛋白的水和重水溶液的拉曼光谱,按照Lippert的方法计算它的二级结构含量,β折叠含量为58%,无规卷曲为34%,侧链C—C—S—S—C—C构型为反式-扭曲-反式.它的酪氨酸残基大部分暴露在分子表面,小部分埋藏在疏水环境中.并讨论了杀虫蛋白结构有可能导致的杀虫机理.  相似文献   
194.
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奥克里堆山不同海拔(750~1420 m)天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EEA)和酶计量比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海拔、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β-葡萄糖苷酶(BG)、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5月,BG和NAG活性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增大趋势,AP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月,NAG活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大,AP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9月,不同海拔上NAG活性变化幅度较大,在1420 m处活性最高,为124.22 nmol·h-1·g-1。随着海拔的升高,酶化学计量比ln(BG)∶ln(NAG+LAP)呈降低的趋势。除海拔830 m外,7月化学计量比值最高。土壤C、N、P转化酶活性对数转换后的比值为1∶1.25∶0.82。海拔和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胞外酶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与BG、NAG和AP呈显著正相关。ln(BG)∶ln(NAG+LAP)和ln(NAG+LAP)∶ln(AP)与pH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与DOC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而ln(...  相似文献   
195.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客观性评价有助于发现城市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进而改善城市环境。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居住区为研究单元,利用气象监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地图兴趣点数据、国土规划数据等多源数据,从环境健康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城市安全性和生活方便性4方面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监测体系,并使用优劣解距离法进行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福州市中心城区人居环境水平差异性较大,整体上呈现出中心区域高、边缘地区低的特点。城区中部人居环境指数较高,东部和南部区域较低,西部和北部区域人居环境高值与低值混杂分布。各指标层中,交通便捷性和生活方便性的高-高集聚以及低-低集聚特征与人居环境高低值聚类分布较为一致,便捷的交通以及完备的服务设施对人居环境评价的影响较大;环境健康舒适性呈现城市内部低、边缘高的特点,而城市安全性呈现内部高、边缘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6.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的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方法根据红色毛癣菌保守区域-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上游:ITS19865'GAC ACC AAG AAA AAA TTC TCT GAA GA3',下游:ITS24415'GTC CTG AGG GCG CTG AA3'为引物对45株红色毛癣菌、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观察产物电泳带型的差异。结果 45株红色毛癣菌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均无目的片段扩增出。结论红色毛癣菌可用特异引物PCR方法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97.
讨论了一类具免疫时滞的HIV感染模型.分析了未感染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给出了感染无免疫平衡点及感染免疫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易感细胞生成率的取值使得基本再生数满足平衡存在的条件且低于某一临界值时,时滞对平衡点的稳定性没有影响;若大于该临界值,随着时滞增大,稳定性开关发生,平衡点不稳定,出现一系列Hopf分支,最终表现为周期波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8.
通过吸附法将生物酶负载在γ-Al2O3小球载体上,并对生物酶/γ-Al2O3及载体进行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圆二色谱(CD)表征。结果表明:生物酶被吸附在载体上。将制备的生物酶/γ-Al2O3催化真实柴油氧化脱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流速和酶溶液浓度对真实柴油脱硫效果的影响,并对脱硫效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进一步对脱硫工艺条件进行响应面设计优化,找出最优反应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温度49℃、反应流速1.0 mL/min、酶溶液浓度15.5%(酶载量为28.13 g),得出的最优脱硫率为93.16%;最后考察了该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性能,该催化剂使用7次活性无明显降低,表明该固定化酶催化氧化柴油脱硫效果显著,具有潜在的工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9.
该研究以耐热型水稻品种Nagina22和热敏型水稻品种YR343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喷施清水+常温处理(NT0)、喷施清水+穗分化期高温胁迫(HT0),以及分别喷施5、10、15、20 mmol·L-1外源海藻糖+高温胁迫(分别记为HT1、HT2、HT3、HT4)共6个处理,分析外源海藻糖对高温胁迫下穗分化期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活性氧含量等生理特性,以及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水稻抗热栽培和耐热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高温胁迫下水稻穗分化期,2个水稻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降低,叶片MDA和H2O2含量以及■的产生速率均上升,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终显示水稻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下降。(2)喷施外源海藻糖能显著增加高温胁迫下穗分化期水稻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从而提高籽粒产量,其中弱势粒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增幅高于强势粒,外源海藻糖最适喷施浓度为15 mmol·L-1...  相似文献   
200.
王才广  朱亮  黄亮亮  刘昊  胥鹏  Rad Saee  吴志强 《生态学报》2023,43(10):4226-4241
为探究北部湾鱼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于2021年3月—4月采集分析了北部湾沿岸9个渔港的79种鱼类(382尾)碳(C)、氮(N)、磷(P)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C、N、P元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3.87%—58.34%、6.31%—14.92%和0.77%—4.67%;C∶N、C∶P、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43—9.72、19.15—173.06和5.04—33.68,其中P元素含量变化最大,导致C∶P和N∶P的变化。不同物种在科间的差异较大,科内的差异较小。不同体型和食性鱼类之间的C、N、P含量及比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鱼类的C∶P和N∶P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66,P<0.01;R2=0.877,P<0.01),P含量和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19,P<0.01),P含量的变化可能与鱼类骨骼和鳞片的形成有关。总之,北部湾鱼类未保持严格的生态化学计量平衡,鱼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主要因鱼类不同的体型和食性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