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56篇
  免费   1337篇
  国内免费   5908篇
  16601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351篇
  2022年   504篇
  2021年   557篇
  2020年   550篇
  2019年   600篇
  2018年   359篇
  2017年   386篇
  2016年   379篇
  2015年   567篇
  2014年   840篇
  2013年   721篇
  2012年   943篇
  2011年   1018篇
  2010年   816篇
  2009年   863篇
  2008年   953篇
  2007年   915篇
  2006年   906篇
  2005年   781篇
  2004年   625篇
  2003年   505篇
  2002年   489篇
  2001年   438篇
  2000年   439篇
  1999年   254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通过对33份09系列甘蔗属原种间杂交F1的灰色接近度分析,结果表明:排位在前10名的是09-162、09-167、09-164、09-172、09-167-1、09-174、09-167-2、09-161、09-179、09-166,有19份材料超过对照ROC22和粤糖93-159,其结果与试验观察结果相符;灰色接近度分析与同一度分析结果一致,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总体一致,说明灰色接近度分析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2.
Chinese bulbuls(Pycnonotus sinensis) are small passerine birds that inhabit areas of central, southern and eastern China. Previous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free–living individuals of this species may change their food intake in response to seasonal changes in ambient temperatur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randomly assigned Chinese bulbuls to either a 30 °C or 10 °C group, and measured their body mass(BM), body temperature, gross energy intake(GEI), digestible energy intake(DEI), and the length and mass of their digestive tracts over 28 days of acclimation at these temperatures. As predicted, birds in the 30 °C group had lower body mass, GEI and DEI relative to those in the 10 °C group. The length and mas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was also lower in the 30 °C group and trends in these paramete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M, GEI and DEI.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ese bulbuls reduced their absolute energy demands at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s by decreasing their body mass, GEI and DEI, and digestive tract size.  相似文献   
943.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洪湖春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可群  梁益同  周金莲  刘敏 《生态学报》2014,34(5):1302-1310
近年来洪湖地区干旱事件频繁发生,对该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利用1960—2011年气候资料、近30年洪湖水文、土地利用资料,采用湖泊水量平衡方法、统计学等方法,研究分析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洪湖春季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伴随全球气候变化该地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春季降水尤其是春季少雨年的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其减少速率为12.57 mn/10a,达到了α=0.1显著水平;洪湖5月水位高度依赖春季降水,降水对它贡献率为0.36 m/100mm。近20年来,洪湖周边两县市水产养殖面积增加了7倍,在降水偏少时,农业灌溉需水量20a增加了4.14×10~8m~3以上;水产养殖消耗大量春季水资源,对洪湖5月水位的影响率为-0.158 m/10~4hm~2,达到了0.1的显著性水平。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是洪湖春旱增多加重两个重要原因,比较它们的变化量与影响率,人类活动对洪湖春旱的影响更大。为维护洪湖生态功能,减轻干旱影响,必须调整农业结构。  相似文献   
944.
扫描电镜观察飞虱虫疠霉侵染水稻害虫褐飞虱(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湘  王大伟  郭恺  毛胜凤 《菌物学报》2014,33(4):819-826
稻飞虱如褐飞虱频繁威胁东亚和南亚的水稻生产。化学杀虫剂作为控制虫害的主要手段时常引发环境问题和害虫抗药性。昆虫病原真菌飞虱虫疠霉是稻飞虱的天敌,了解该菌的生物学和流行学特性是开发其生物防治潜能的必要前提。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飞虱虫疠霉侵染寄主褐飞虱的关键步骤进行了观察。飞虱虫疠霉的分生孢子接触到褐飞虱体壁后可迅速萌发产生侵染性芽管,侵入虫体。经过4d左右的体内潜伏期,飞虱虫疠霉菌丝重新在寄主体表出现。最先突破坚硬体壁的部位为虫体腹部。3种特化菌丝形成于虫体表面,包括假囊状体、假根和分生孢子梗。假囊状体向虫体四周空气中伸出,很可能是帮助真菌探知周围空气湿度状况并吸收湿气用于开启新一轮的侵染循环。假根将虫尸固定在原位植株上,利于之后分生孢子梗主动弹射侵染性分生孢子感染附近健康寄主。这次观察结果显示飞虱虫疠霉具备用于稻飞虱生防的潜能,有必要开展其扩大培养和剂型化研究推进该生防菌的田间应用。  相似文献   
945.
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为了适应渍水环境,许多湿地植物都具有根系泌氧、形成铁膜的能力。因铁膜具有特殊的物理或化学结构,可以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作用影响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在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和重金属中起重要作用。综述了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根表铁膜对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表征技术方面阐述了根表铁膜的作用机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给出如下建议:(1)扩大研究领域;(2)铁膜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3)铁膜对植物生理形态的影响;(4)利用先进的表征技术以确定铁膜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46.
目的:为了避免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与中和试验中操作活病毒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构建只具有一次感染能力而无复制能力的MERS假病毒,建立MERS假病毒系统,并应用于中和抗体检测。方法:构建含有MERS-CoV S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1-MERS-S,与缺失Env基因、含有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HIV-1骨架质粒pNL4-3.Luc.RE共转染293T细胞,收获含有假病毒的上清;通过Western印迹、细胞感染实验和血清中和试验,确定是否包装出MERS假病毒,及是否能有效应用于细胞感染与中和试验。结果:MERS假病毒pMERS-S培养上清经Western印迹鉴定出相对分子质量为25×103的HIV-1 P24蛋白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80×103的MERS-CoV S蛋白;与阴性对照假病毒pEnv-相比,pMERS-S能有效感染MERS-CoV敏感细胞系Huh-7,在感染细胞中产生荧光信号,感染细胞的假病毒量与产生的荧光信号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在MERS假病毒中和试验中,pMERS-S能被MERS-CoV中和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力,反映抗体对MERS-CoV的中和活性。结论:建立了不依赖于BSL-3高等级生物安全条件的MERS假病毒系统,并有效应用于中和抗体检测,为MERS-CoV疫苗、药物评价及病毒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947.
【目的】定量分析麦田自然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方法】系统调查和罩笼接虫法。【结果】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是麦蚜的主要天敌。在麦蚜发生平稳期、盛发期、消退期,自然天敌对麦蚜有稳定的控制作用,控害指数分别为35%、42%和32%。【结论】在制定麦蚜的防治策略时,应充分考虑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加强对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948.
目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肝癌细胞侵袭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iRNA干涉的方法处理人肝癌细胞,用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OPN的表达;用transwell小室检测不同处理后的HepG2和MHCC97H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b1.ot和ELISA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蛋白表达和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随着肝癌细胞系侵袭能力的增强,OPN的表达逐渐增高。siRNA可以降低HepG2和MHCC97H细胞中OPN的表达,并且能够降低HepG2和MHCC97H细胞的侵袭能力;抑制OPN的表达能够降低MMP-2和VEGF蛋白表达和蛋白活性。结论:OPN在肝癌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MMP-2和VEGF蛋白表达和活性来参与肝癌的侵袭,OPN可作为肝癌侵袭转移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49.
目的:探讨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所致肠坏死的临床表现和结局。方法:回顾性总结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1例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所致肠坏死的病例,评估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腹部CT影像和手术过程。结果: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实施肠管切除术并一期吻合术或肠造口术,7例病人恢复良好,2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放弃治疗回家后死亡。结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临床罕见,术前难以诊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血管造影可以作为NOMI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手段,对于怀疑有肠坏死发生的患者需及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50.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特征并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54例AMI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包括其发病时间、主要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表现。结果:54例均以非特异性腹痛为首发症状,其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38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1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4例。MSCT诊断AMI的直接征象为血管内充盈缺损(43例),间接征象包括:肠壁增厚35例,"靶征"16例,肠管扩张20例,"缆绳征"22例,肠壁积气征13例,"薄壁样征"12例,腹腔积液34例。结论:AM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SCT检查可准确诊断AMI并明确缺血程度、范围,对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