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10篇
  免费   1305篇
  国内免费   5835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338篇
  2022年   495篇
  2021年   554篇
  2020年   543篇
  2019年   593篇
  2018年   358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376篇
  2015年   557篇
  2014年   826篇
  2013年   715篇
  2012年   926篇
  2011年   1004篇
  2010年   795篇
  2009年   835篇
  2008年   935篇
  2007年   904篇
  2006年   898篇
  2005年   772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503篇
  2002年   484篇
  2001年   436篇
  2000年   436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目的探讨旨在降低死亡率的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改良造模方法及其病理特点。方法大鼠分为常规方法造模组(常规组)与改良方法造模组(改良组),每组再分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均设染毒后4周和8周共2个时间观察点。常规组造模以DMN10μL/kg大鼠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每周连续3d,连续4周,共12次;改良组同上剂量的DMN腹腔注射,每2d一次,连续4周,共14次。观察大鼠体重、肝体比与脾体比,试剂盒测定血清肝功能,HE染色与天狼猩红染色分别观察肝组织炎症与胶原沉积,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2种造模方法均在造模4周时形成典型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体重、肝体比、脾体比、血清肝功能等均有相应的变化趋势。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模型大鼠造模8周后死亡率显著降低,肝细胞炎症坏死稍轻,而肝窦毛细血管化明显。结论隔日1次腹腔注射较之连续3d腹腔注射DMN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肝纤维化改良造模方法,具有肝窦毛细血管化与小叶内纤维化的肝纤维化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922.
灵芝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灵芝5760深层培养的营养需求与环境条件对灵芝菌丝体生物量及次生代谢产物发酵液多糖的作用。结果表明,适宜灵芝液体菌种培养和液体发酵的培养基配方为麦麸粉5%,黄豆饼粉3%,KH2PO40.10%,MgSO40.09%;适宜的环境条件为初始pH5.5,装液量32%,生物量最大时为第8~9d;适宜接种的种龄为6d,接种量为10%;发酵周期6d,搅拌转速150r/min,消沫剂添加量可为0.20%。从硒对灵芝5760菌丝体生长及深层发酵生物量的影响,灵芝5760富硒培养适宜浓度为100μg/mL;从加硒时间对生物量的作用,在菌龄适宜时期加入即第1d。  相似文献   
923.
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环芳烃(PAHs)是具有严重危害的环境污染物质。介绍PAHs的降解菌,降解机理和PAHs的生物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土壤中PAHs的生物修复被认为是解决污染的有效方法,目前,菲的生物降解途径已经比较清楚,但对结构更为复杂的多环芳烃研究较少。文章还对消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相关生物技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24.
危重病房耐碳青霉烯酶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杭州市第一医院危重病房耐碳青霉烯酶鲍曼不动杆菌之间的同源性,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其院内感染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危重病房2005年1月至12月分离到的34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AMS60对34株耐碳青霉烯酶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用琼脂稀释法和E-test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耐药株的同源性,对碳青霉烯类基因OXA-23型、OXA-24型、IMP型、VIM型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PFGE发现34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为同一耐药克隆株,在危重病房呈爆发流行。所有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明确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未检出OXA-24、IMP、VIM基因型。34株菌株质粒提取未成功。结论该院同一个耐药克隆株在危重病房不同患者身上流行,可能与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氧气湿化瓶、护士手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925.
乳鼠成骨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乳鼠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用出生1~3 d乳鼠颅骨,采用多次胶原酶消化法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对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矿化能力进行鉴定,并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原代培养24 h后,大量细胞贴壁生长,细胞呈圆形,48 h后,贴壁细胞呈长梭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并且贴壁细胞伸出2~3个突起,胞质透亮、饱满,7 d后细胞铺满整个平皿底面。经鉴定,培养细胞具有体内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细胞接种后第1与第2个24 h为细胞的潜伏适应期,第3与第7个24 h生长曲线基本为线性曲线,是细胞的对数生长期。结论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骨细胞的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26.
为了对革兰阴性细菌的LPS进行快速分析,观察LPS的产量、分子量分布,进行菌种筛选和抗原传代稳定性研究,实验中对热酚法、酶水解法、冷酚法三种制备LPS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改进的水饱和冷酚LPS提取方法,需要时间短、经济、方便,只须几个细菌菌落就可以提取LPS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说明该方法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27.
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培养上清经过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初步筛选分泌鼠IgG的杂交瘤细胞,将此种杂交瘤细胞注射小鼠产生的腹水用间接ELISA法筛选,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抗BSA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A5、3A3、3G6、4A8。鉴定结果显示,2A5细胞分泌IgG2a/κ,其余3株细胞分泌IgG1/κ;纯化后4株腹水单抗的纯度达90%以上,对BSA的ELISA滴度均可达到1∶100000以上;4株单抗均不与人以及马、猪、羊、兔、豚鼠等血清发生交叉反应;W estern B lotting试验证明4株单抗均识别分子量为68000的BSA;用间接ELISA法测定4株单抗相对亲和力及相对敏感度大小依次为3A3>2A5>3G6>4A8;杂交瘤细胞株连续培养3个月以及冻存半年后复苏,细胞生长良好,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效价稳定。  相似文献   
928.
板蓝根热加工过程中氨基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板蓝根的新鲜植物组织和不同加工程度的板蓝根药材中的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板蓝根的新鲜植物组织和不同加工程度的板蓝根药材氨基酸在含量上有明显差别。结论为:不同加工程度的板蓝根药材中氨基酸含量差别明显,其中碱性氨基酸含量的差别尤其显著,该差异可能是由于加工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929.
利用线粒体DNA序列(COI和16S rRNA-tRNALeu(CUN)-NDI)数据对3种豹蛛近缘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重建。成对序列比较揭示了这些近缘种间的遗传差异水平远低于其它属,同时指出其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分化可能发生于近期。系统发生分析指出:(1)来自同一物种的多个序列均各自形成单系群,其节点都受到了中等强度或较高的自展值(BP≥60% ̄100%)支持;(2)所有数据都支持Pardosa astrigera作为2个物种P.digitaliformis和P.weixica的姊妹群(BP>50%);(3)来自线粒体DNA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所得的多个基因树对于P.weixica和P.digitaliformis是否先与P.astrigera形成姊妹群的假设上出现了不同的结论。种间分歧时间估计更新世早期的寒冷气候可能对这些豹蛛的物种演化过程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推测其物种的分化可能源于外围物种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930.
一种从食用真菌Agrocybe aegerita中提取的凝集素AAL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该蛋白的基因序列已经通过RT-PCR得到。T7噬菌体展示库筛选发现该蛋白可以在体外和细胞核内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mortality factor related gene on chro-mosome 15(MRG15)发生相互作用。本实验目的是证实AAL和MRG15在细胞核内的共定位,为AAL与MRG15的体内的互作提供证据。构建质粒,将aal与mrg15分别连接到pEGFP-C1和pDsRed-C1上,共转染Hela细胞。将pEGFP-C1和pD-sRed-C1空载体共转染Hela细胞作为对照。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AAL和MRG15在细胞内的共定位。AAL和MRG15均定位在细胞核内,荧光图片的重叠表明AAL和MRG15在核内共定位。而对照组中的EGFP和DS-RED在细胞内呈弥散分布。这些为AAL和MRG15在细胞核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